{國學小故事} 焚書坑儒到底是誰幹的

{國學小故事}   焚書坑儒到底是誰幹的

先說“焚書”《史記 李斯傳》中提到蠲除史書的事。“臣請諸有之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令到三十日弗去,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有欲學者,以吏為師。始皇可其議,收去詩,書,百家語,以愚百姓。“

從史記中可以明顯看出詩,書,以及諸子百家的書並沒有燒,只是由秦王朝中央政權和相應的政府官員從民間收集起來了,目的是為了”愚百姓“,而不是燒燬。

而焚書是源於秦大臣的一段爭論。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裡大宴群臣。有一個叫周青臣的官員趁給始皇敬酒的機會說;”以前秦國地不過千里,虧的陛下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臣服,接著又贊始皇改諸侯分封制為郡縣制,其功績從古至今無人能比。不料卻引起大臣淳于越的不滿,淳于越一向主張厚古薄今,認為古代的東西都是好的,當代的東西都是不好的。當他聽到周青臣讚美郡縣制,貶低分封制時,奮然而起說:商周時代因分封制而傳國八百於年,如今始皇富有四海而不分封子弟以作呼應,倘若出現篡奪政權的地方高官,那將何以應對?

這兩大臣並無過節,這場爭論純屬觀點之爭,本不該產生實質性後果,不料丞相李斯又來插了一槓子,使情況發生了質的變化。

李斯說:“三皇五帝是因為根據天下大勢,用不同的政策,都搞的很好。以前諸侯相爭,才有諸子百家,現在天下統一,應該統一思想。為此臣建議如果不是我朝撰寫的歷史都燒了,並且要嚴厲的執行。

大家注意了李斯建議燒的是”秦紀“以外的歷史著作,並沒有燒詩,書,以及諸子百家的書。不然,漢代有怎麼可能"得百家言四百二十篇”

其實燒書最多的是當代的項羽,項羽二十幾歲做了全國統帥,一戰成功,自封西楚霸王,看到咸陽宮這麼大的建築,【當時秦始皇把全國的圖書收起來集中在咸陽】一把火它燒個乾淨,歷史讓秦始皇背了這個鍋。

再說“坑儒”坑儒一事緣起於公元前212年,也就是焚書後一年。有一天,始皇架幸梁山宮,隨從人馬車騎甚眾,駐足山頂後,始皇抬頭髮現臣相的隨從特別多,就皺了一下眉頭,這一細微的舉動被隨侍在側的太監發現了,這個太監和臣相是朋友,就將皇帝對他的車騎過多似有不滿告訴了他。

幾天以後,始皇就聽說了此事,於是大怒,處死身邊所有太監,弄的宮內人人自危,這時候有兩個為始皇求長生不老藥的術士侯生和盧生嚇跑了,始皇知道此事後勃然大怒,正好這時有人舉報咸陽的諸生中有人妖言惑眾,擾亂百姓思想。於是,始皇下令逮捕了一些散佈“妖言”的人,並嚴刑拷打,令其互相檢舉揭發,有四百六十多人被牽連進來,始皇一聲令下,這四百多人活埋於咸陽。這就是“坑儒”事件

那麼這四百多人到底是什麼人呢?自西漢以後,人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是儒生,然而司馬遷在《史記 儒林列傳》中敘及這段史實的原文說: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術士並不是儒生,即使有幾個儒生牽連進來,也代表不了所有的儒生,但的確波及了一些儒生。

魏晉時期,偽書《古文尚書》中說:”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這大概是”焚書坑儒“一詞最早的出處,這一說法被後世廣泛引用,流傳至今。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秦始皇焚過書,但並非盡毀。咸陽坑生事件主要是坑方術之士,但波及到儒生,並不是專針對儒生。

始皇並非大多數人們認為的蠻橫不講理,他所作的事情都是有歷史因素的,但我們可以通過許多歷史事件看清事物的本質,幫助我們認清歷史人物的真實面貌,希望世人對秦始皇的誤解可以通過此文減輕以及化解。

{國學小故事}   焚書坑儒到底是誰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