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

看完《銀河補習班》這部電影,幾天沒敢寫影評。

因為觀看這部影片時,我從頭哭到尾。

當天晚上也不斷想著影片的細節,翻來覆去睡不著。


其實這部影片的主線很清晰:在二十世紀80、90年代,一位叫馬飛的少年,在母親眼裡“笨”到前途堪憂,父母離婚後,他在父親的陪伴與教育下,經歷了成長的喜怒哀樂,最終成為了一名出色的宇航員。

馬飛的父親和母親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他們之間又發生了什麼故事?

他的父親馬皓文是一名工程師,因為親手設計的大橋崩塌,幫單位背黑鍋入獄7年。

(實際上橋塌是因為施工,與設計無關)

他在設計精良的前提下,不僅無辜地承受了漫長的牢獄之苦,而且成為了全市人民唾棄的對象,他的兒子也因此遭到校園霸凌。

在他入獄後,妻子在探視時拿出了離婚協議書,他默默簽了字。

之後,前妻嫁給了鐵路局領導,她讓兒子馬飛上市裡最好的學校,在這七年間,父子之間沒有任何聯繫。

馬皓文出獄後,馬上去學校看兒子,卻看到了教導主任在當著全校師生的面宣佈開除兒子的學籍。

情急之下,他和教導主任打賭——保證到了期末考,兒子能從倒數第一,考到全年級前十。

最後,在被質疑、被欺負、被困洪水等遭遇中,他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兒子從一個人人嫌棄的學渣,逆襲成一名自信的學霸,並找到人生理想,最終成為了一名航天員。

故事看似有些“雞湯”,但影片中父親的教育方式引得無數教育學者與家長深思,著名心理學家

武志紅這樣評價這部影片:

我們的影視,大多數是在“找媽”,需要好好講講父親。《銀河補習班》正是這樣的好片子。的確,父母,特別是中國父親,該補習一下如何和孩子相處。

1.為孩子創造“抱持性環境”

在影片中,馬皓文對兒子說的最多的兩個字就是“相信”。

儘管馬飛的母親認為他腦子笨,但是馬皓文不斷對她說,“馬飛沒問題的。”

“兒子,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

他不斷給予兒子無條件的支持與愛。

在心理學中,父親為孩子所創造出的這種環境被稱為“抱持性環境”。

這個概念是在50年前,由一位在英國一直從事兒科工作的精神分析治療師溫尼科特所提出的。

那麼,什麼叫做“抱持性”?

最初,嬰兒被抱持是感到被“雙臂環繞”的體驗。

身體接觸的溫暖和適應對方是一方面,但最基本的感覺是被強壯的臂膀環繞而不至於掉到地上。

在人們彼此需要的所有方式中,抱持也是最基本,卻又最不明顯並且最難描述的。

抱持通過一根看不見的細線將我們和我們的存在聯繫在一起。

從我們生命的第一刻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我們都需要被抱持。

否則,我們就會摔下來。

……

兒童時期沒有經歷過這種抱持的個體,當他們長大成人後身上常常缺乏一種踏實感,也沒有作為一個獨立且獨特的人的自我感覺。

通常他們的能量或“生命力”受到束縛,沒有根基,他們有可能被許多嗜好感染,以求逃避這種“空”的感覺。

但如果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一直處於“抱持性環境”中,就像馬飛不論做什麼都是被父親所支持、相信,被愛著,之後他便在父親的教育下找到了核心自我價值,知道了自己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影片中馬文皓說過這樣一句話:

“每個人心中都有座橋。把自己的橋修好,是世界上最大的事情。”

而知道自己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是每個個體最重要的事。


“兒子,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


2.啟發孩子明確人生目標

影片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你有沒有想過長大要幹什麼?”

“清華北大啊,媽媽說的。”

“清華北大隻是過程,不是目的。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連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話,你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

在思想方面,父親啟發著孩子去思考自己一生中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在行動方面,父親用足球製作地球儀、親自制作飛機模型、用賣血和拼命打工的錢給兒子買電腦、在考試前夕帶他去看渴望的航天展……

如果沒有父親一系列真正激發孩子學習興趣、引導他思考人生目標的行為,馬飛最終成為全校最優秀的學生、成為出色的宇航員、完成高難度的生死攸關任務又會有多大可能性呢?


3.在情緒化時勇於承認錯誤

在影片中,馬文皓歷經千辛萬苦蒐集到了自己對大橋的設計數據與實際施工數據的差距的證據,但是相關部門卻十幾次進行推諉,不進行處理。

他在憤怒之中衝出了政府機構的大門,兒子在門口等著。

他一言不發,這時兒子卻拿著畫報興奮地跟他說近期的航展,他一把扯了過去,憤憤吼道看什麼航展!

兒子驚呆了,推開他,說著“我討厭你”。然後跑掉了。

馬文皓突然反應過來,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化,轉身去追兒子,向兒子道歉:

“對不起,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

“兒子,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

看到這裡時,身後一個小女孩開始大聲的抽泣。

我記得一個好朋友曾經跟我聊過她的父親,她說,她爸跟她說過一句話,她至今記得特別清楚——

“我養你還不如養條狗!”

這話聽起來顯然是句氣頭上的話,而且我這位朋友跟她父親的關係其實還很不錯。

但是,這句話她仍然記了這麼多年。

有多少家長在生氣時對孩子放過狠話?其中又有多少家長事後針對自己說過的內容跟孩子道過歉?

言傳身教,如果家長不為自己的情緒化犯下的錯與孩子道歉,那麼:

第一, 那些話在孩子心頭的傷害永遠無法抹去;

第二, 孩子極有可能會用相同的方式處理其他親密關係。

4.教育觀念的碰撞

當我準備進入影廳觀影時,聽到一位剛看完影片的女士說道,“其他人都挺好,就是他媽這個人太……”,總之是一些批評的形容詞。

但是當我在網上看相關影評時,卻有人認為“全片唯一讓人感到是個正常人的就是馬飛他媽了”。


“兒子,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


總之,相對於自然科學而言,教育學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兒子,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


還有影評人批評父親的教育觀念太過理想主義,父親的下場正是現實對他的懲罰,但是在我看來,

首先,理想主義從來不是一個貶義詞。這個世界很多時候是因為現實的理性主義者越來越多才變得越來越好的。

其次,並不是任何成年人都能在紮實學好文化知識的前提下,永葆創造力,追求理想主義,並將其應用於教育實踐。

很多人批評馬文浩,覺得他不現實,在我看來,或許應首先思考兩個問題。

第一, 他們的能力是否能達到不依靠學校教育來獨自教育孩子?

第二, 他們是否有掙脫現實枷鎖的勇氣?

創新總是面臨重重困難的,而隨大流永遠是不需要動腦便知道該如何做的

最後,電影在很多方面確實存在瑕疵。譬如,馬飛在極短時間內迅速提高成績的確在邏輯上令人存疑、導演想要表現的元素過多(航天、亞運會、張國榮去世、霍金、全國各族人民、黑社會)等。

但總體看來,瑕不掩瑜。


“兒子,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