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慢的快遞":16年時間送了1單,還得到中華兒女5星好評

引子

《論語·子路》說過

"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由此可見,一味的沉迷於速度,也是沒有辦法做好一件事情的。但是如果連速度都不在意,那麼事情肯定也是做不成的。

我國曆史上最慢的快遞,居然16年才只能送出一單,就這樣慢的速度,居然沒有被社會所淘汰,甚至還得到了廣大國人的好評,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01

這段歷史發生在87年之前,雖然我國從古至今都有驛站的存在,但是快遞在那個時候是沒有這樣的概念的。至於送快遞的人,更是沒有多少。就在當時那樣艱苦的環境之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在乎自己的生命是否會丟失,他們只在乎,能不能夠送成功,而這單快遞,則用了16年,才終於到了自己的目的地。

歷史上

易培基與吳瀛

故宮曾經是溥儀的住處,在1924年的時候,溥儀帶著自己的妃子們一起在故宮吃了最後一頓飯之後,便離開了。之後他成為了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想要回故宮也需要自己買票。但是故宮裡除了溥儀這樣的活人不在了,卻依然有著許多價值連城的寶物,這些寶物為了防止被人有非分之想,所以,易培基和馬衡分別擔任了故宮博物院的院長和古物館的館長。

先說易培基,作為第一任院長,他所面臨的的局面可以說比之後的歷任院長都要艱鉅。沒有他,也許我們根本就見不到如今的故宮。而馬衡也是如此,之前在北大當老師的時候,有一名得意之徒,叫做莊尚嚴,因為這個小夥子很積極,所以馬衡就把他也留在了故宮。

歷史上

莊尚嚴與家人同事

  • 之所以說當時的局面非常的糟糕,是因為日本入侵。日本來了除了佔領之外,故宮的這些寶物可能倖免嗎?

很簡單,絕對會面臨滅頂之災。為了保護文物,他們提出了一個想法,把文物都送到南方去。這樣可以暫時的躲避日本的炮火和劫掠。

可是這個想法是不那麼容易實行的。畢竟這段路途中會發生什麼,沒有任何人知道。甚至徐志摩等人都強烈反對,他們認為日本不可能去破壞文物,更認為,如果故宮南遷了,那麼則代表了他們認輸了。自古以來,紫荊城的地位不言而喻。所以,他們不願意退縮。

歷史上

馬衡與郭沫若等人

雖然反對的人很多,但是為了能夠避免風險,易培基並沒有妥協,他認為既然不可以明目張膽的進行轉運,那麼就只能偷偷的進行。《重建吳江松陵書院記》中也說過"故數文物之邦,必曰東南",如此貴重的屬於我們自己的文物,自然不能白白的等待日本人來進行破壞,但是當時誰也不敢真的保證,日本不會在攻破北平之後不破壞。

歷史上

日本轟炸南京

02

最後,經過篩選,易培基一共選出了字畫文物古董等三萬多件,裝了13491箱文物。在1933年2月的時候,這一萬多箱文物被裝在了2000多個箱子裡從太和門被送出,當時北平的軍人和警察都出動了,護送這批文物去火車站。

這批文物兵分三路。南路在湖南存放,中路跟著英國的船去了重慶,最後文物在重慶安頓下來。北路最慘,日本當年瘋狂的轟炸南京,如果不是因為火車司機沒有被炸死,這批文物或許早已遭到了破壞。

歷史上

故宮全景

到了1948年的時候,國民黨要撤退,要求馬衡帶著文物一起走,馬衡拒絕了。之後是他最得意的學生莊尚嚴帶著一批文物和國民黨一起撤走了。而帶著文物撤走的莊尚嚴也成了新的博物館的館長。

1949年,我們建國了,這批文物才最終回到了故宮。而馬衡在1955年也去世了。據說他因為遭到了莊尚嚴這樣的對待,拋棄師生情誼不顧國家大義,他對於南京的感情很複雜,所以這輩子也沒有去過南京。而易培基當年被冤枉而死,見過之後在學生的主持之下,終於討回了公道。

歷史上

臺北故宮博物館

結語

這批文物快遞,前前後後一共歷經了16年,才最終回到了故宮。這期間許多的人,為了保護文物付出了生命。也感謝易培基和張衡,如果不是因為他們,或許早在當年這批文物就已經被日軍破壞和侵佔了。這段歷史,至今提起的人,都會熱淚盈眶,這是有了這樣的一群人,才能夠保住我們的國寶,他們保護的不僅僅是文物國寶,他們保護的更是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的希望和信仰。

參考資料:《論語·子路》《重建吳江松陵書院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