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最後的本質是什麼?

美國經濟學家所創作的《家庭論》一書中從經濟學的角度寫了關於從各個方面,來分析在婚姻中,男女雙方共同扮演了哪些角色,男女雙方由最初的陌生人到帶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在婚姻中以愛的基礎行為,對男女雙方兩個家庭的資源配置整合,以達到最後的經濟利益最大化,彌補自身所存在的缺陷,獲得規模經濟的效益。

婚姻最後的本質是什麼?

結婚不是因為愛

現在的書寫的是一團糟,我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思想永遠要比打字快一節,不然趕不上下一段話的內容是什麼,恩格斯最早提出來,是讓私有財產得到傳承,也就是這麼一件功能,大家才開始結婚生子取老婆,要確認私有財產傳給子女,而不是別人,婚姻的這個制度立馬體現出來。

其實中國人的結婚更像是一種宗教信仰,香火不斷被延續,給予了某種精神上的寄託,而現在的婚姻是極為複雜的家庭關係。最開始的彼此心相屬,分享快樂與所有,緊接著孩子的降生步入更高境界,帶有了親屬關係,愛的比較信任、無私、純粹、簡單。

婚姻最後的本質是什麼?

物質依然重要

當婚姻進入第二階段的人們,身上的缺點不斷被顯現出來,不像原來那麼稀罕對方了,像抹布一樣開始嫌棄,此階段的人,是惹是生非的關鍵時期,沒有被堅持過來的人,將進入分道揚鑣階段,在這個拐點時期暴力與衝突的矛盾不斷被加大。

第三階段處於婚姻修成正果期,這個階段的人對愛情沒有概念,理性的人戰勝了各種風險與困難,看透了人世間的誘惑,人生進入最後的平淡期,不在折騰搖擺,在這個歲月相守的時期,物質的繁華與欣慰,最後發現以前的爭吵只不過是人生道路遇到的小插曲。

在日常的點滴積累中,對方的意志不同步,不斷被累加,儘管是日常生活的雞毛蒜皮的小事,陰跌式的情感不斷被消耗殆盡,只有雙方勢均力敵才不會輕易反抗,太過強硬讓人感到疲憊不堪,太弱又令人心生厭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