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自由不可辜負

1815年拿破崙下臺後,逃亡國外的路易十八重返法國當國王,“波旁王朝”第二次復辟,封建勢力重新猖獗。1830年7月,路易十八的繼承人查理十世企圖進一步增強皇權,限制人民的選舉權和出版自由並宣佈解散議會。1830年7月26日,巴黎市民聞訊紛紛起義。他們拿起武器,走向街壘,為推翻這個復辟的波旁王朝浴血奮戰。

在這次戰鬥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萊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壘上舉起了象徵法蘭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萊爾把這面旗幟插到巴黎聖母院旁的一座橋頭時,中彈倒下。畫家德拉克洛瓦目擊了這一悲壯激烈景象,又義憤填膺,決心為之畫一幅畫作為永久的紀念。

這幅畫便是大名鼎鼎的《自由引導人民》。


唯有自由不可辜負


畫面展示了奪取七月革命勝利關鍵時刻的巷戰場面,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巧妙地將寫意和寫實結合起來。運用豐富而熾烈的色彩和明暗對比、充滿著動勢的構圖、奔放的筆觸、緊湊的結構,表現了革命者高漲的熱情,歌頌了以工人、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為參加主體的七月革命。該作品成為代表法蘭西民族精神的標誌,於1874年被盧浮宮博物館收藏。

畫作解析

《自由引導人民》是畫家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戰的草圖的基礎上定稿的畫面,全畫採取頂天立地的構圖形式。倒在地上的屍體、戰鬥的勇士以及高舉法蘭西旗幟的女子,構成一個穩定又蘊藏動勢的三角形。象徵自由、平等、博愛的三色旗位於等腰三角形的頂點,自由女神的人群的頭部的橫豎黃金分割線的位置,場面宏偉,構圖組織井然有序。


唯有自由不可辜負


他們身後都是一往無前的戰士,遠處的建築是巴黎市中心的標誌——巴黎聖母院。以一個象徵自由的女神形象為主體,德拉克洛瓦的浪漫氣質造就了這樣一位袒胸露懷的女子形象。她招呼著後方的人民,將神話中的自由女神與浴血奮戰的人民安排到一起,她長著希臘雕塑般的輪廓,穿著樸素古典的衣著,與周圍身穿現代服裝的男士們相比,她更像一個抽象的人,代表著最高的精神與意義。

她的右方是一個持著雙槍的少年,急速向前奔跑,表現了為了自由全民參戰的的情景,他象徵少年英雄阿萊爾。一名受了重傷的青年工人正抬頭仰望自由女神的三色旗,前景右側有兩名政府軍的士兵倒斃在地上,左側躺著一位為自由而獻身的起義者。他們手持武器,踏著血跡和屍體奮勇前進。她的身後有兩個工人揮舞著尖刀,表情剛毅,顯示出憤怒的神色。人群上方則是陰霾的天空。畫家將他本人也畫到作品裡面,頭戴高禮帽,身穿燕尾服,手中緊握長槍,大聲疾呼,號召人民以偉大的過去為榜樣,起來進行鬥爭,進行革命。


唯有自由不可辜負


這是一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浪漫主義傑作,成為法國“七月革命”有力的號角和紀念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史詩性作品。畫中的自由女神已成為法國的象徵。

歐仁·德拉克羅瓦(1798—1863)是法國浪漫主義畫派的領軍人物,他的畫作對後世的畫家有深遠的影響。德拉克羅瓦18歲開始進入美術學院學習,師從新古典主義畫家大衛的弟子蓋蘭。德拉克羅瓦尤其喜歡到盧浮宮臨摹大師們的作品,因此在他很年輕的時候,繪畫技法就很成熟了,其代表作有《自由引導人民》《希阿島的屠殺》《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


唯有自由不可辜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