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五十六的“掘墓者”:P-38

山本五十六的“掘墓者”:P-38

二戰時期的太平洋戰場上,有一種令日本航空兵又恨又怕,卻無可奈何的飛機,它便是日本人稱之為“雙身惡魔”的P-38驅逐機。

堅固耐用的“胖子”

P-38驅逐機是由洛克希德公司著名飛機設計師凱利·約翰遜設計的。它的外形很有特色:主體部分為三個機體,兩側較長的機體分別裝著一臺發動機和一個垂直尾翼,中間較短的機體裝有座艙、武器和主起落架。三個機體之間以短翼相連,俯視就像一個框架,框架兩端才是它的主翼。顯然,這種雙發飛機的尺寸和重量是相當大的,以J型為例:翼展15.85米、機身長11.53米、高2.99米,起飛重量9798千克。也就是說,它比二戰中所有晝間戰鬥機都更大、更重。但胖子不一定都跑得慢,實際上,P-38是美國第一種快到產生了空氣壓縮效應問題的驅逐機,試飛時最大平飛速度664千米/小時,比當時任何已服役的飛機都快。

除了速度之外,P-38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機體非常堅固。同P-47一樣,沉重的身體十分耐打,而且雙髮結構和雙垂直尾翼意味著即使其中之一被毀,也可以堅持飛行。最好的例子是:1944的4月6日的柏林空戰中,一架P-38和一架Me109迎面相撞,後者機翼被撞毀,當即墜毀;前者被撞掉一個垂直尾翼和一副螺旋槳,卻掙扎著單發飛行返回了機場;在太平洋戰場上,曾有一架P-38冒著防空炮火超低空投彈,機體多處受傷,不慎撞上了敵艦桅杆,長約1米的主翼翼尖被撞掉,但最後還是安全返回,事後,在它身上發現了100多處機槍彈孔和5處炮彈孔!

一架好的驅逐機必須有強勁的火力,否則抗彈性再好,也只能是敵人練槍的活靶。P-38在機首集中安裝了1門20毫米機炮和4挺12.7毫米機槍(E型以後),跟普通的在機首安裝槍炮的飛機相比,由於它的螺旋槳裝在兩側長機體上,因此機首沒有空間限制,也無需安裝機槍協調器。槍炮的射速不受限制,載彈數也增加了。與在機翼上安裝槍炮的戰鬥機相比,它無需調整彈道交匯點,在任何距離上都可以準確命中敵機,簡化了地勤工作。

山本五十六的“掘墓者”:P-38

太平洋上空的王者

1942年8月,P-38在冰島外海取得了第一次空戰勝利,擊落一架德國Fw200遠程偵察/轟炸機。之後它被大量投入到歐洲戰場。但在遠程護航戰中,P-38的表現並不出色。這其中有戰術上的原因,也有P-38自身缺陷的原因。從戰術上說,在歐洲,P-38承擔的是保護轟炸機的任務,它速度雖快,但作為一種雙發機,不可避免的天生笨重,很難與德國單發戰鬥機比拼機動性。而如果要進行高空遊獵,它的性能又不及單發的P-47;從技術上說,P-38的座艙缺乏供熱,飛行員在高空會被凍得身體遲鈍,既痛苦又延誤戰機。而且它的機體雖然堅固,但如果發動機被擊中就很容易爆炸,即使不爆炸,也往往導致全機散熱系統過熱而墜毀。跟P-47和P-51相比,P-38的光芒難免暗淡許多。

但在太平洋戰場,它卻得到了巨大的成功。日本的主力戰鬥機――海航的“零”式和陸航的Ki-43,速度都不及P-38,而且火力都較差,前者的機炮難以命中目標,後者只有2挺機槍。即使它們擊中了P-38,也難以擊落。相反,它們脆弱的機身一旦被P-38準確而密集的火力擊中,往往會立即墜毀或重傷。另外,日本轟炸機一般的飛行高度是4000米以下,因此護航戰鬥機也不會飛到5000米以上。而P-38的最佳飛行高度是7620千米左右。在此高度上撲擊日本飛機,容易得手。即使一擊不中,也可通過大角度俯衝擺脫困境,輕盈的日本戰鬥機是無法跟上它的。而且,P-38的航程很大,J型以後的最大航程(帶副油箱)可達3600千米以上,可以進行長時間或長距離的巡航,在浩瀚的太平洋上,這個特性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實戰,太平洋上的P-38飛行員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一擊脫離”戰法。這種戰法頻頻奏效,令日本航空兵又恨又怕,無可奈何。儘管從1943開始,日本擁有了一些性能壓倒P-38的新型戰鬥機,但是因為飛行員素質的極大差異,這些飛機並沒能發揮扭轉戰局的作用。相反,美國有經驗的飛行員駕駛P-38仍可以不斷在空戰中取勝。

山本五十六的“掘墓者”:P-38

復仇行動

中途島戰役結束後,日本海軍的元氣大傷,在太平洋戰場上開始走下坡路。為了扭轉局勢,穩定軍心,日軍聯合艦隊司令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於1943年4月初到達拉包爾,部署對所羅門群島和新幾內亞美軍的進攻。為了給前線的士兵打氣,山本五十六決定在返回特魯克基地之前,用一天的時間視察布干維爾島北端的布因基地。他的隨行參謀渡邊中校要求派專人將行動計劃送往布因基地,通信軍官卻認為新密碼於4月1日才啟用,不會被破譯,就用電報將計劃發出去了。正是這個自以為是的想當然,決定了山本五十六一行的命運。

1943年4月14日,早上8時剛過,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部的情報參謀埃德溫·萊頓海軍中校就拿著一份文件,快步走進美國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兼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的辦公室。萊頓手上的文件就是太平洋艦隊無線電情報分隊凌晨剛剛截獲並破譯的日軍機密電報。尼米茲看過文件的內容,對萊頓微微一笑道:“你的意見,幹掉山本?”萊頓點點頭,說道:“在日本海軍中,山本是最出類拔萃的佼佼者,而且由於他在偷襲珍珠港中的高超指揮,使他成為除了天皇之外最受軍民崇拜的人物。如果能幹掉他,將給日本軍民的士氣和民心以沉重打擊!”空中伏擊計劃報請羅斯福總統後,立即得到批准,行動名稱――復仇行動。接到總統的指示後,尼米茲立即召集有關方面研究作戰方案。最後,執行“復仇行動”的任務落到了駐守在瓜島亨德森機場的第339戰鬥機中隊頭上。

4月18日凌晨時分,晴空如洗,微風輕拂。亨德森機場上一片忙碌,18架全部加裝了大容量機腹副油箱的P-38整裝待發。第339戰鬥機中隊中隊長約翰·米歇爾少校下達了出擊命令,並強調飛行途中必須嚴格保持無線電靜默。7時30分,P-38的引擎隆隆作響,米歇爾少校最先起飛,駕機在低空盤旋等待後續飛機起飛編隊。7時35分,飛機編隊完畢,然後以超低空向布干維爾島飛去。

與此同時,山本一行正驅車前往拉庫納機場。來到機場後,他們匆匆登上第705航空隊的兩架“三菱-1”式陸上攻擊機,擔任護航任務的是第309航空隊的六架“零”式戰鬥機。這八架飛機升空後,戰鬥機分為兩組,一左一右跟在攻擊機後面300米處,編隊直向東南方向飛去。

9時34分,美軍的P-38機群到達了布干維爾島莫依拉角。根據計劃,11分鐘後山本五十六乘坐的飛機將出現,米歇爾帶著機群盤旋上升,拉開間距開始搜索。9時44分,距離計劃時間只有一分鐘了,空中卻不見敵機的蹤影。米歇爾的心裡開始焦急起來,同時不免有些疑惑:這種幾乎是大海撈針一樣的長途伏擊能成功嗎?就在這時候,一名飛行員突然打破無線電沉默,興奮地呼叫起來:“魔鬼,上午10點(意即敵機在左前方)!”米歇爾按捺不住心頭的狂喜,大聲下令:“全體注意!投副油箱,掩護組爬高!”12架掩護組的戰鬥機大開油門,急速躍升,蘭菲爾上尉率領的攻擊組留在3500米高度,緊緊盯住那兩架攻擊機。

此時,山本的座機正準備降低高度著陸,那六架“零式”戰鬥機突然發現遠處有十多架P-38向北飛來,便急速爬升,與米歇爾的掩護組纏鬥起來。蘭菲爾趁機朝那兩架攻擊機猛撲過去,日機見勢不妙,急速下滑,企圖以超低空擺脫攻擊。蘭菲爾的攻擊組哪肯放過,緊盯不放。這時,高空的“零”式戰鬥機才意識到上了當,三架“零”式不顧一切俯衝下來,但為時已晚。蘭菲爾搶先發射出一連串的炮彈,擊中了山本乘坐的那架攻擊機,頓時燃起大火,轉眼之間就化為一團火球,墜落到布干維爾島茂密的叢林中。山本五十六葬身在黃中透白的火焰中,結束了他好鬥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