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彈”的始作俑者:再談山本五十六的在中途島戰敗中的責任

航空書齋

在四艘被擊沉的日本海軍航母中,“加賀”號受到的打擊最嚴重,損失也最為慘重。一個突出的數據是,在中途島戰死的121名日軍飛行員中,以“加賀”號的飛行員死亡數量最多,打66人(也有數據顯示為70人)。作為對比,機動部隊旗艦“赤城”號的飛行員損失只有6 人。

“換彈”的始作俑者:再談山本五十六的在中途島戰敗中的責任

“加賀”號航母在中途島海戰中受到的打擊最嚴重,死亡的飛行員也最多

按照日本海軍規定,航母飛行員在船體著火後,有優先撤離權,這也是中途島海戰中日本飛行員損失數量總體上小於美國的原因所在:美軍擊落的日軍飛機並不多,當10:30分那場致命性打擊來臨時,大量飛行員都在艦上,並在艦體著火後優先撤離。少量依然在空中的戰機則降落在尚未遭受致命打擊的“飛龍”號上,並在“飛龍”號沉沒前撤離。

但是,“加賀”號的情況則屬於例外。當打擊發動時,大量飛行員都在艦上,但與此同時,機庫內堆滿了大量準備用於更換的彈藥。據戰後“加賀”號上倖存的軍官國貞義雄後來的推算,當時機庫中大約有20枚魚雷,28顆800KG的航空炸彈和約40顆其他型號的航空炸彈。這些彈藥被美軍炸彈引爆後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以至於大量飛行員都來不及撤離便被炸得粉身碎骨。“加賀”號上的這一慘劇,經過後來的淵田美津雄等人出於某些目的而進行的歪曲,成為了著名的“換彈危機”的神話,也成為了南雲導致中途島失敗的又一罪證。

南雲確實下達了換彈的命令。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時間點:美軍轟炸機的致命打擊是在10:30分左右降臨的,而南雲下達換彈的命令,則是在7:15分左右。南雲下達換彈命令的原因,則在於當時日本海軍第一波攻擊已經結束。 而在此前的5分鐘,也就是大約聯合艦隊剛剛遭受了美軍在中途島戰機的第一波反擊。這次反擊幾乎毫無威脅,只有一架美軍的B-26,飛行員在中彈自知必死後,試圖架機撞向“赤城”號,可惜功虧一簣,飛機跌入了大海。

早在中途島行動之前,山本五十六曾經反覆叮囑南雲,“不要將所有飛機都放出去”,要求南雲至少保留一半的飛機用於對付美軍可能出現的航母。這也成為“換彈危機”神話的起點,包括淵田美津雄等中途島戰爭的親歷者都在不同程度指責南雲不該違背山本的命令。然而,如果考慮到當時戰場的局勢,南雲做出的換彈的決定,就不僅可以理解,而且幾乎是當時唯一合理的決定。

“換彈”的始作俑者:再談山本五十六的在中途島戰敗中的責任

首先,山本在命令中並沒有指明保留下的一半飛機如何具體使用,只是含混地稱讓戰機對付美軍航母。這樣含混的命令實際上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命令,最多隻是一個指導思想或曰準則而已。

其次,山本似乎並不知道——或者是他沒有想到——日軍出動的戰機總量本身不再,保留一半之後,剩下的一半戰機對地打擊能力就更為有限。海戰一個基本的原則是,在飛機數量和質量接近的條件下,航母一定鬥不過陸上空軍基地,因為陸上基地畢竟空間更大,戰機的飛行準備更為容易。而聯合艦隊在7:10分遭遇的來自中途島的美軍戰機的反擊,也說明日軍第一次的打擊效果顯然不足,所以島上才能有戰機升空發動反擊。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二戰時期航母艦載機的起飛準備週期是非常長的,也因此,在第一波戰機起飛後,南雲下令為剩餘的艦攻機安裝魚雷。這樣,一旦發現美軍航母,安裝了魚雷的艦攻機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升空。當第一波打擊結束後,一航戰和二航戰艦攻機的魚雷安裝已經接近完成。

但是,在第一波打擊結束後,幾乎所有聯合艦隊的參謀都同意一點,那就是打擊的效果非常並不理想,中途島上依然有大量美軍戰機。而發起第一波打擊的日軍戰機,無論艦攻機還是艦爆機,都已投放完畢炸彈,零戰的彈藥也消耗殆盡,急需著艦補充彈藥。

此時日軍的一個難題就是:如果堅持執行山本的命令,保留一半的艦攻機不動,坐等發起第一波打擊的日軍戰機著艦回收,重新武裝彈藥,重新完成飛行準備,重新升空發起第二輪打擊,則中間的時間間隔至少需要一個小時左右。這期間,日軍什麼也幹不了,只能坐等美軍在中途島上的戰機升空發動反攻。這又顯然不符合最基本的軍事常識。

“換彈”的始作俑者:再談山本五十六的在中途島戰敗中的責任

還要注意到一點,就是在7:10分左右,日本海軍的巡邏戰機尚未發現美國海軍艦隊的蹤跡。此時,日軍唯一合理的選擇,就是為艦攻再次換裝航空炸彈,儘快發動第二波空中打擊,儘量少給對手以喘息之機。所以,大約在7:15分南雲下達了換彈的命令——但是,注意,換彈是直接在甲板下的機庫中進行的,並非如“換彈危機”神話版本那樣,是將已經停放在甲板上,隨時可以起飛的艦攻機重新推回機庫換彈。因為在準備換彈的同時,甲板也要空出來用於回收巡邏戰鬥機,並準備接受第一波打擊結束後返航的戰機。

此後的事情軍迷們已經瞭如指掌了:大約7:30分,南雲收到了來自“利根”號的情報,稱發現了美軍戰機;大約7:45分,南雲叫停了一航戰第二艦攻中隊的換彈作業。而之後,按照淵田美津雄的說法,如果南雲能夠及時讓所有完成和未完成換彈的艦攻、艦爆機一起升空的話,是有可能對美軍艦隊發起打擊並取得勝利的。

然而,按照草鹿龍之芥和源田實的回憶,當時,機動部隊沒有足夠的零戰能夠升空為艦攻和艦爆機護航:這些零戰或者在為第一波攻擊護航,或作為巡邏機派出搜尋美軍艦隊的方位(“利根”號發來的情報非常模糊),或已耗盡彈藥著艦進行再次武裝。源田實回憶稱自己當時曾向南雲表示,8:00之前沒有哪架零戰能夠升空。更重要的是,此時發起第一波打擊的戰機正在返航途中,甲板要留給這些戰機降落。

“換彈”的始作俑者:再談山本五十六的在中途島戰敗中的責任

所以,源田實的說法,實際上是一種“事後諸葛亮”:無論南雲還是他的參謀,都不可能讓手頭的戰機(無論是否完成換彈),在沒有零戰護航的條件下升空,去找不知道在哪裡,也不知道是否包含航母的美軍艦隊,同時讓亟需降落的幾十架戰機不斷盤旋讓出甲板,直到耗盡燃料跌落大海。

南雲選擇了一個很穩妥也比較保守的策略:讓巡邏機加強對美軍艦隊的搜尋,同時準備著手戰機的回收。然而,無論中途島的美軍還是特混艦隊的美國航母,都不會等著南雲慢慢找到自己,從容佈置第二波打擊。來自中途島上的反擊在7:53分再次發起,而來自“約克城”號和“大黃蜂”號的美軍戰機也即將趕到戰場。

不難看出,“換彈”的起因,是山本在戰前模糊的命令,而換彈的直接原因,則是日軍發動的第一波航空打擊力度不足,這又要歸因於戰前日軍作戰計劃的瑕疵。無論是“保留一半戰機”的命令還是中途島作戰計劃,都出自山本五十六本人或得到他的首肯。對於中途島的失敗,山本五十六無疑也是第一責任人。《山本五十六》《永遠的零》等日本電影將戰敗的責任都歸咎與南雲,確實是不符合歷史真實的。

(部分材料和數據引用自《斷劍——中途島海戰尚不為人知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