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衣食住行看一個三線小城的鉅變

作 者:汪 向 軍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到今年,已經整整40年了。時代的巨輪已經進入2018年,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不斷提升著老百姓的生活質量,百姓的衣食住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最近,我走進桐城龍眠街道長生社區一戶普通老百姓的家裡,通過他對衣食住行的口述,我們可以看到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來市民生活經歷的巨大變化。

服裝是一種時代的標誌,也是一幅幅穿在身上的歷史畫卷;從衣著穿戴上,就可以尋找到時代變化的脈搏。

在桐城市龍眠街道辦事處長生社區75歲的方季元老人記憶中,他們小時候穿的衣服都是一針一線手工做出來的,所用布料是憑布票到供銷社購買。

從衣食住行看一個三線小城的鉅變

“當時每人每年供應一丈七尺三寸布,一年下來就是那麼幾件衣服,想穿新衣只有等到過年時,才能用攢下的布票給每人扯幾尺布做一件新衣,然後把裁縫請上門做。”方季元老人回憶曾經說道,在那個年代,女子穿衣必須遵循“不漏皮”的原則,長衣長褲。大人們做衣服時儘可能縫製得寬大一些,讓孩子隨著身體的成長能多穿幾年,實在穿不成了,就縫補一下再給小一點的孩子穿;“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正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

從衣食住行看一個三線小城的鉅變

那時候,一年四季的服裝都是當時農村最具特點的對襟襖,佈扣子,大褲襠,腳上穿著千層底;顏色更是單調,基本上就是黑、藍、灰、綠等幾種顏色;在膝蓋處,袖肘處,往往會補上補丁,補丁上再摞上補丁。

“為了省布料,一身衣服可以拆補著穿。春天將棉衣拆成夾衣,夏天把夾衣改成單衣,秋天單衣再改成夾衣,冬天把夾衣改成單衣。”方季元老人說。

這一切,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生產隊裡的人還有身邊的人衣著打扮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他們開始四季穿著分明,開始隨時代而變換款式,開始追求時尚,幾乎和城裡人沒有了區別。過去穿衣上的捉襟見肘,也成為歷史不復存在。

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繁榮,商業信息的發達,人們穿衣的選擇餘地更大了;衣著款式更加豐富多彩,衣服不僅僅是禦寒的工具,更是人們展示風采,彰顯個性的方式。

“說到吃,從那個苦澀的糧食短缺時代到現在,更是有翻天覆地的變化。”方季元老人感慨。在改革開放初的上世紀70年代,吃的多是小米、高粱和薯類等雜糧;“白麵和肉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吃到,那是相當稀罕的。”

在當時特定的條件下,糧食往往在人口眾多的家庭是不夠吃的,只能在鄰里之間互相討借,或想法添加一些野菜,以添補糧食的不足。那時,人們一旦農閒,就起早貪黑,成群結隊上山挖野菜;苦菜在野菜裡面最受歡迎,成了當時的奢侈品。

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當地有這樣的順口溜:“低指標,瓜菜代,吃得飽,餓得快,腫了大腿,腫腦袋”,還有“南瓜北瓜,天天吃它,無油少鹽,稀里嘩啦”,方季元告訴記者,那個時候油是集體打,一戶也只分個四、五斤。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當時就一個感覺“餓!”

分田到戶的時候,方季元就開始想法子掙錢,來解決餓肚子問題,他通過折錢的方式從別的生產隊集體加工廠買來舊的絞米機,在自己的村莊裡辦了個加工廠,後來又增加了絞面機、飼料機,這樣一來,家裡的收入也開始逐年發生變化。

從衣食住行看一個三線小城的鉅變

方季元說,那個時候到生產隊串門,幾乎每家餐桌上的菜餚是相似的;每家的房間傢俱擺設是相似的;人們的穿戴是相似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搞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大包乾,日子才一天天的富裕起來。後來取消農業稅,收入提高了,飯桌上幾乎頓頓有菜,天天見肉,再也不用為吃食發愁了。

居住條件的變化,更能反映出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開放的40年來,人們的居住條件統統舊貌換新顏,延續了多少時代的土坯房,煤油燈時代徹底結束。”方季元告訴記者,在上世紀70年代,他們有兩間上面蓋瓦,兩間上面蓋草的平房,瓦是大瓦,牆面是黃泥巴加草精糊起來的,這樣的房子是管晴不管陰,窗上沒有玻璃,就糊著報紙,室內幾乎沒有任何裝修。

家裡條件稍好的,只在牆上刷一層石灰粉,大部分人都是裸露的泥土牆,有的也會裱上報紙或書紙,偶爾在過年時才貼上幾張年畫。

在沒有通電的時候,天一黑人們都守在家中,一盞昏暗的煤油燈孤獨地陪伴人們度過一個又一個夜晚。

從衣食住行看一個三線小城的鉅變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不斷建設,人們的居住條件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方季元說,在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所在的生產隊有一戶知青,準備返程,於是他將這戶知青的房子買了下來,那房子在當時算好的了。方季元說:“過去咱們家是煤油燈、土坯房、燒柴火、拉風箱”,現在日子好敞亮。

在方季元50歲的時候,利用自己的書法基礎,開了一個石刻廠,為別人刻碑,後來還上了當地老年大學書畫班,刻了20多年碑,直到殯葬改革,他的生意才逐漸冷清下來。

2014年,方季元利用刻碑賺的錢蓋了二層小樓,裝上了空調,“真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住上樓房,這在過去做夢都沒夢到哩。”老人高興地說。

方季元老人家離縣城不到二十里地,“過去到縣城,全憑一雙腳,要走上大半天。”方季元說,上世紀80年代,自己家裡買了第一輛皇冠自行車,才結束了步行去縣城、走親戚的歷史。

從衣食住行看一個三線小城的鉅變

如今,城市發展速度之快,道路建設四通八達。2013年,方季元老人的兒子買了輛轎車,串親戚、去市區坐上了自家的私家車,方季元高興得合不攏嘴。用方季元的話說:“方便得很”。

從衣食住行看一個三線小城的鉅變


“日子越過越紅火,真想再活50年。”方季元感慨道,“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面對改革開放給每一位老百姓吃、穿、住、行等方面帶來的巨大變化,我們由衷地讚歎改革開放這一偉大舉措,是多麼的正確和及時。相信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將會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四十年,我們的明天也將會更加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