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裡的日照變遷


“衣食住行”裡的日照變遷


市民生活中衣食住行的變化,

最能映照出一座城市的歷史變遷。

衣著從“灰黑藍”走向“個性化”;

飲食從“解決溫飽”走向“吃出美味”;

住房從“蝸居”走向“廣廈”;出行方式從“單一”走向“多元”……

日照市建市30年以來,市民吃穿住行的變化,就是一部城市生活“變遷史”。

近日,晨刊記者深入街頭巷尾進行探訪,感受市民生活中的深刻改變。


從“的確良”到“絲綢棉麻”

日照人這樣“穿”越時光

“要說30年來‘衣’的變化,我真的很有話說。”穿著真絲襯衣和時尚西裝的郭婷說。

1980年,郭婷出生在莒縣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因為父母勤勞,一家五口倒也衣食無憂。

“那時候,穿的衣服鞋子都是媽媽和姥姥親手做的,看看八九歲時的彩色照片,基本上是‘的確良’的小紅花布上衣、迪卡的褲子,褲子經常磕破,沒少挨吵。”

在郭婷的記憶裡,紅上衣綠褲子那可是女孩的標配,“到冬天就是大花棉襖、花棉褲,外面套件褂子褲子,只洗外衣不洗棉衣,那可是真真的棉花,媽媽會故意做大一些,穿兩年小了,接一塊再繼續穿。

也正是有了這些棉衣,冬天玩雪滑冰從來沒感到冷過。”

說起穿衣的改變,應該是在四五年級的時候,那是郭婷記憶中特別美好的一段,至今清晰。

那年,爸爸去了一趟大連,帶回了好多衣服,有新的,也有舊的,各種顏色,非常漂亮,不管新舊,郭婷都超級喜歡。

“當時有一件舊的編織的白色小上衣,帶著藍色花邊,那是第一次見那麼漂亮的衣服,穿上別提多臭美了。還有一件新的米黃色揹帶褲,帶著紗紗的花邊,連家裡吃‘國庫糧’的同學們都羨慕得不得了,感覺自己引領了小鎮時尚。”

說起大連來的洋氣衣服,郭婷的嘴角不自覺地上揚,沉浸在自己最溫暖美好的記憶中。

後來直到大學,郭婷才又見到了漂亮的衣服,攢下來的生活費,偶爾也會買一兩件,三五十元一件T恤,感覺都很奢侈,她對衣服沒有太高的要求,簡單舒服就好。

十年前,郭婷從事業單位辭職,開起了自己的印刷廠,生活更加富裕起來,衣食住行所有的一切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她開始關注自己的著裝打扮,從穿衣搭配到鞋子、包包、化妝品,都越用越大牌……

“年近四十,應該要講究生活品質了,喜歡棉麻絲綢的天然材質,喜歡品牌,尤其是網絡代購和海外代購興起以後,化妝品基本都是代購的,衣服包包也經常代購,而且我特別喜歡包包,每年也會給自己買個一兩件奢侈品,像衣服、包包等,算是犒賞一下自己吧。現在購物渠道多了,你想要什麼大牌都可以有。”郭婷笑了笑,感慨道,“想想小時候,再看看現在,感覺都不像我自己的經歷。”


從“糧票”到“互聯網+”

舌尖上的“食代”變遷


“衣食住行”裡的日照變遷

“民以食為天”,日照市建市30年來,“食”的變化早已從要憑票購買的限量供應,變成了在家也能吃到各種外賣,從什麼都吃不起變成了不知道吃什麼才好。

“30年前,我剛參加工作。當時考上師範的學生就相當於吃上了‘國庫糧’,每月不光能領糧本還有獎學金,雖然肉票之類的不用了,但是糧食還是要憑票的。”在日照師範學校工作30多年的範老師說道,“雖然說是吃得上飯了,但種類也就是那幾樣。去食堂打飯要提前訂,然後自己帶著一個小鋁盆和餐具,到食堂交上糧票打飯,吃完自己去找個小水坑刷乾淨。就是這樣的食堂和就餐環境也已經算是全市比較好的生活了,那時候學生都爭著要到師範上學就因為這裡發糧票能吃得飽。”

然而30年前憑票的“計劃經濟”,在“改革開放”的發展浪潮中“煙消雲散”了。

談及現在學生食堂的變化,“現如今的學生比起以前就是翻天覆地的變化。”範老師說,現在的學生,下了課空著手去食堂,餐具都在消毒櫃裡,比起以前來餐具乾淨衛生了。

食堂提供的吃的種類也多了,除了一樓傳統的食堂大鍋菜,二樓還有各種蓋澆飯、餛鈍、麵條、小炒等特色小吃,每天不重複地吃都夠吃一個月的。

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以前食堂是想盡辦法為學生和老師多做點吃的,讓他們能吃飽。

現在的食堂是變著花樣讓學生和老師吃得好,吃得健康和安全。

一座學校食堂的變化,只是日照市30年來“食”的變化的縮影,從“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從單一到豐富,從飽腹到健康的轉變,記錄著日照人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從“石頭房”到“高樓大廈”

日照人住房條件的幸福演變

“衣食住行”裡的日照變遷

石頭房、大土炕、黑鐵鍋。

36歲的閆豐勇對於30年前的“家”有著“80後”那個年代共有的記憶。

1983年出生的閆豐勇,老家是山海天旅遊度假區兩城街道。

在他的記憶裡,小時候家裡住的房子是用不規則的石塊砌成的,房子外層是用泥土圍牆,加上瓦片蓋成。

那時家家戶戶睡的都是土炕,冬天裡,一家人也只有睡在土炕上才算暖和些,但年歲多了,每當下雨時,屋頂漏雨,廚房的鍋碗瓢盆都要搬到房裡接雨水用。

廚房鍋灶也十分簡陋,燒鍋煮飯,大多燃料是麥稈草、木柴。

上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發展,家庭條件好些後,閆豐勇家石頭房變成了紅磚大瓦房,院子裡又加蓋了幾間平房。他家也成了村裡大多數人羨慕的對象。

“慢慢地,村裡的房子也都蓋成了俺家的樣式。”閆豐勇一邊回憶一邊說,紅磚瓦房成了村裡的標配

而今,閆豐勇在市區也已購買搬至新樓房,住房面積越來越大,傢俱、裝修檔次也有了提升,電、燃氣、太陽能成了主要生活能源,電飯煲、空調、冰箱、洗衣機等電器成了家庭必備之物,自來水進了每戶人家,樓房統一供暖,早已不再靠燒柴或燒煤取暖。

閆豐勇的住房條件的改善,是日照人居環境改善的一個縮影。目前,人們對居住有了更多選擇,經濟適用房、高層住宅區、複式樓、別墅,相較於房屋樣式,也更加註重裝修風格、小區環境、物業服務以及安全保障等。

30年滄海桑田,30年發展變化,從低矮平房到高樓大廈,從蝸居小房到寬敞大宅,城市有城市的活力,鄉村有鄉村的特色,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人們對更好住房、更優美環境的需求正在被滿足。

從手搖式汽油客車到純電動公交車

從1條運營線到57條、659臺車

從公交發展感受城市脈動


“衣食住行”裡的日照變遷


“日照公交始建於1982年,當時只有1條由石臼經日照城裡到嵐山的運營線路,直到1989年地級日照市建立後,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日照公交事業有了快速發展。”市公交集團工作人員陳強告訴記者。

據瞭解,截至目前,公交集團共有公交車輛659臺,運營線路57條,年客運量約6300萬人次,公交線網已基本覆蓋日照老城區、新市區、開發區、大學城、山海天旅遊度假區等行政區域。

高光足是日照12路公交車駕駛員,16年來,他一直堅守在公交駕駛員的崗位上。

他告訴記者:“剛開始的時候公交車是手搖式的汽油客車,冬天早晨加熱水、收車回來放水。車廂內冬冷夏熱,沒有空調。現在的公交都是純電動公交車,零排放。車輛美觀大方,配置碟剎,帶有ABS防抱死系統,360度監控,並能一鍵報警,還配有駕駛員隔離保護裝置。”

高光足說:“從手搖式汽油客車,到現在的新能源公交車,不論在科技方面、舒適度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提升,車上配置的空調,冬暖夏涼。安全、舒適、綠色便捷的公交車,越來越成為市民出行的首選。”

“十幾年前剛進入公司的時候,車少人也少,只有十幾條線路,到現在我們的城市公交擁有57條線路,659臺車,真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市民乘坐我們城市公交可以很方便地出行。不僅在市區乘坐公交車更加方便,坐上城鄉公交從市區往返嵐山、五蓮、莒縣等鄉鎮也變得很便捷,而且票價僅3元。日照市建市30年來,城市的發展讓百姓享受到了更多的福利。”高光足告訴記者。

經歷了30年的歲月,公交事業也伴隨著乘客上下車的腳步,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車輪滾滾向前,新能源、新技術、新材料層出不窮。

日照的公交車不斷跑出“新速度”,讓市民出行更加安全、舒適、快捷、綠色、智慧。

(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劉彥美 李珊 範開元 房姿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