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此大疫,國人的“衣食住行”應該向古齊國的晏子好好學習了

晏子是後人對齊國晏嬰(字仲,諡“平”)的尊稱。

晏子是齊國夷維(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晏子歷仕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作為與管仲齊名的齊國宰相,晏子因“尚儉”“愛民”“睦鄰”“任賢”“重禮”而深受人民的愛戴。

這次疫情突發,逼迫大家都停下了以前急匆匆的腳步,宅在家中多日,重讀《晏子春秋》,回想過去時光,以及國人的種種,感到晏子已經在衣、食、住、行、葬諸方面,做了率先垂範,值得兩千多年後的我們好好學習。

向晏子學習

  • 布衣即可,莫求華美

《晏子春秋外篇·第二十六》載:“晏子相景公,布衣鹿裘以朝。”就是穿著非常一般的粗布衣裳和非常簡陋的皮衣。晏子的妻子也是穿麻衣,“有婦人出於室者,發班白,衣緇布之衣,而無裡裘。”

晏子身為國相,穿著如此粗劣的服裝上班,連齊景公都實在看不下去而深深自責,“公曰:‘夫子之家,若此其貧也,是奚衣之惡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罪也。’”

而晏子,卻對自己的生活現狀和待遇非常滿足。

景公命人給晏嬰送去黃金千兩,以供他接待客人之用。不料晏嬰根本不接受,連續送來三次,仍然堅辭不受,叫來人帶回。

晏子對景公說:“作為一個大臣,將國君的賞賜用於百姓身上,是以臣代君治理百姓,忠臣是不這樣乾的;不用在百姓身上而收藏起來,那就變成了一個裝東西的箱子,仁義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上對不起國君,下對不起百姓,只幹守財奴的事,聰明的人是不會幹的。”

景公不解,問:“想當年,管仲不也接受了桓公封賞的五百個村莊嗎?你晏嬰為什麼要推辭呢?”

晏嬰便以“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的話相對答,並認為管仲雖然聰明,但在考慮這件事時有失誤;而自己雖然愚笨,但在這件事的處理上可能是正確的。

經此大疫,國人的“衣食住行”應該向古齊國的晏子好好學習了

  • 食求溫飽,莫貪精美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鐘鳴鼎食,還常常酣飲。知識階層的飲食也較為豐裕。《管子·弟子職》記載:稷下先生和弟子們“凡置彼食:鳥獸魚鱉,必先菜羹。羹胾中別,胾zì在醬前,其設要方。飯是為卒,左酒右醬。” 從這裡可以看出,稷下先生和弟子們吃飯時一般上菜的程序:肉食之前,必先上蔬菜羹湯。羹與肉(胾)相間排列,肉放在醬的前方,其席面應擺成正方形狀。飯則上在最後,左右放漱口用的酒、漿。

晏子作為齊相,他怎麼吃飯呢?

晏子相景公,食脫粟之食,炙三弋、五卯、苔菜耳矣。公聞之,往燕焉,睹晏子之食也。公曰:“嘻!夫子之家如此其貧乎!而寡人不知,寡人之罪也。”晏子對曰:“以世之不足也,免粟之食飽,士之一乞也;炙三弋,士之二乞也;五卯,士之三乞也。嬰無倍人之行,而有參士之食,君之賜厚矣!嬰之家不貧。”再拜而謝。

晏子吃的是什麼?吃的是隻脫去穀皮,沒有經過精緻加工的粗米,射來的三隻禽鳥,外加五個雞蛋和適量的苔菜。 古代平常人不是每天宰殺豬牛羊雞,而是逢祭祀日、節假日才宰殺牲畜,所以經常沒有肉食。平時市場裡偶有獵人、農民射殺的飛鳥,所以晏子能買到吃的飛鳥,已經算是不錯的了。但與其他王公貴族相比,晏子家裡的飲食確實不算好。

景公看見晏子的飲食,說:“先生家裡如此貧窮麼?而我不知道,是我的罪過。”

晏子回答也非常精彩,足以讓今天的國家公務人員驚醒,晏子說:“因世間不足呀,去殼的粟米頂飽,是讀書人的第一種希望;燒烤三種飛鳥,是讀書人的第二種希望;粗鹽,是讀書人的第三種希望。我沒有比別人加倍多的能力,而有三倍於讀書人的飲食,說明君主的賞賜是豐厚的!我晏嬰家不貧窮。”

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晏子的飲食不但質量差,而且數量少,只求填飽肚子而已。

  • 車求代步,莫求炫耀

《內篇雜下·第二十五》記載:“晏子朝,乘弊車,駕弩馬。景公見之曰:‘嘻!夫子之祿寡耶?何乘不佼之甚也?””由此可見,當時的官員所乘的車馬,都是自己的私有財產,都是由個人置辦。晏子乘坐的車是破車、駕車的馬是不好的馬,可見他買的都是便宜貨(不知道晏子這個正部級幹部,車補幾何?)。景公認為晏子坐這樣的車、用這樣的馬與他宰相的身份不相稱,有損朝廷體面,便“使梁丘據遺之輅lù 車乘馬,三反不受。”晏子不接受景公賜予的豪車良馬,原因有二:一是晏子覺得自已只要有車坐就已經很知足了,不管車況好壞,馬匹優劣。二是嚴以律己,不願乘坐豪華的車,讓下面的官員跟著學,形成攀比奢靡之風。晏子對景公說:“您讓我管理全國的官員,我深感責任重大。平時,我反對奢侈浪費,要求他們節衣縮食,以減輕百姓的負擔。我若乘坐好車好馬,百官們便會上行下效,奢靡之風就會傳到四方。到了那個時候,恐怕想禁止也無法禁止了。”

經此大疫,國人的“衣食住行”應該向古齊國的晏子好好學習了

  • 住求棲身,莫求奢華

“子之宅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說的是晏子的家位於鬧市區,且陰暗狹窄。齊景公要為他修造一所僻靜寬敞的新宅院。晏子推辭說,我家世代住在這個地方,倘若因為我的貪得無厭、喜新厭舊而遷移,未免對不起先人。況且房子雖然破舊,但是臨近熱鬧的市場,交通方便,對周圍的環境十分熟悉,日久生情,已經習慣了。但齊景公並不死心,趁晏子出使他國的時間,為他新建了一處豪華的相符。晏子回京之後,馬上從新相符搬回到原來的住處,同時將新相府加以改造,分配給了原來就住在那兒的人。

  • 不棄糟糠,莫貪美色

一天,齊景公到晏嬰府上赴宴,酒至半酣,看到一個老婦人穿堂而過,便明知故問:“這就是您的夫人嗎?”晏嬰點頭稱是。景公故作驚訝地說:“哎呀,怎麼又老又醜啊!”接著又說自己有個女兒年輕漂亮,女兒已經答應了,願意嫁給晏子做夫人。晏嬰一聽,馬上站了起來,誠惶誠恐地表示:“現在,我夫人確實又老又難看,但她年輕時,也是很漂亮的。只是隨著歲月的流失、年齡的增加,才變成這般模樣了。我們已經共同生活了幾十年,我決不能辜負她!”並進一步說:“無論任何人都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變得衰老和難看的。我非常感謝主公的好意,但卻萬萬不能從命!”說罷,俯身笑拜不起。景公見狀,也只好作罷。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只要是個身體健康生理正常的男人,面對美色,沒有不喜歡的。但愛歸愛,喜歡歸喜歡,做人終歸是要有底線的。國君的女兒看上了晏子,但晏子並不為所動,就因為他有著堅定不移的道德底線。

  • 喪事從簡,後人緬懷
  • 晏子主張喪事從簡,並身體力行,他父親去世後就沒有厚葬,他身穿粗麻布衣,頭上和腰間繫著麻布帶子,手拿竹杖,腳穿草鞋,住在孝棚裡,並睡在草苦子上面。他的管家都覺得他身為大夫,這樣治喪太簡單了,但晏子卻依然喪事從簡。

    晏子去世後,簡喪於故宅旁,位於今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永順村東南500米處。在臨淄民間自古相傳:晏子墓室簡陋,沒有貴重隨葬品,封土矮小,現封土是後人用衣服兜土修築而成。1965年文物部門曾組織專業人員對其墓進行勘探,沒有發現豪華墓室,封土確為後人所築,與傳說相吻合。1981年政府拔專款圍墓砌牆加以保護。

    經此大疫,國人的“衣食住行”應該向古齊國的晏子好好學習了

    晏嬰墓,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永順村東南500米處



    簡化慾望,簡化生活

    經此大疫,我們的“衣食住行”真的應該向晏子好好學習。我們要做的,就是簡化慾望,簡化生活。無論中外,無論貧富,都可以“簡化慾望”,從而“簡化生活”。因為它是從主觀慾望著手的,所以對任何經濟情況的人都是有效的。

    簡化慾望,簡化生活,這並不是源於物質匱乏,而是由於超負荷的過度忙碌而呼喚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廣廈萬間,夜眠七尺;良田千頃,日僅三餐”。 中國莊子的淡泊、陶淵明的閒適都來自於此。他們的慾望有限,所以能滿足於最簡單的生活。

    每個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和實際上能在世間享受的東西其實是少之又少。《莊子·逍遙遊》中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這正如一隻口渴的偃鼠,它到河邊喝水,充其量也就能把整個肚子撐飽了,其他的河水對他來說沒什麼用。可是,現在很多人的慾望卻能膨脹到想要佔領整條河流。這又有什麼必要呢?

    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生活的簡單,其實就是慾望的簡單,更不要說,吃什麼野生動物啦!

    向晏子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