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而不失禮,疫情中理智思考:拱手,碰肘,還是應該握手擁抱?

握手擁抱,疫情期間已不再受歡迎

人類,是具有鮮明社會屬性的最高級動物,人際交往是基本的生活需要。為了表達善意,消除敵意,相互施禮就成為必然。施禮的方式,古今中外自有不同,經歷不少演變;而到了現代,

見面握手成為“世界級”的標準動作,如果加上擁抱,熱情和親暱更是顯露無遺。

安全而不失禮,疫情中理智思考:拱手,碰肘,還是應該握手擁抱?

疫情之前,握手是標準禮節

進入2020年,人類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許多方面將發生很大變化。只是,可能有點“始料未及”的其中一點,竟然是見面施禮方式的改變。新冠病毒強大的接觸傳染風險,令人們不得不放下早已習慣的禮節,握手與擁抱的方式,突然之間變得不再受到歡迎。

新型的碰肘施禮方式,異軍突起

疫情持續,如何表達禮節與問候?碰肘,突然之間就成了“網紅”流行方式。沒有想到的是,“碰肘禮”並不是起源於西方,也不是在這次新冠疫情中首次出現,而是在2014年11月由中國援利比里亞抗擊埃博拉病毒醫療隊首創。

安全而不失禮,疫情中理智思考:拱手,碰肘,還是應該握手擁抱?

抗擊埃博拉,避免接觸傳染

原來,醫療隊意識到埃博拉是接觸傳播的烈性傳染病,必須避免身體接觸,故取消了任何接觸性禮節(握手、擁抱等)並創出“碰肘禮”這種新的問候方式,還進行了演練。在這次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中,當時醫療隊員之一的宋彩萍再次衝鋒在前,把“碰肘禮”也帶到了武漢。由於這次疫情涉及範圍遠超埃博拉,這種禮節也似乎與疫情相一致地“熱”到了全世界。

安全而不失禮,疫情中理智思考:拱手,碰肘,還是應該握手擁抱?

碰肘禮避免了手部的接觸

仔細觀察這種新型施禮方式,確有獨到之處。大家不妨試試,通過碰肘的肢體動作,不單傳遞了問候,更自然地湧出一種“鼓勁”“加油”的隱喻,怪不得受到眾多的歡迎。而在抗疫一線,這個動作又與戰勝疫情的堅定信心“不謀而合”,故更受“戰友”們的喜愛。

安全而不失禮,疫情中理智思考:拱手,碰肘,還是應該握手擁抱?

碰肘禮表達了加油的意思

碰肘,是否應該成為普遍的時尚?

毫無疑問,碰肘禮的積極意義顯而易見(我覺得主要在於強調加油鼓勁)。但是,我個人對於碰肘禮成為普遍時尚並不看好。

首先,碰肘禮並未消除接觸的可能。雖然它比握手擁抱的接觸面積小,但再小的接觸還是接觸,而且它的名稱竟還強調“碰”這個概念,如果將其與“打噴嚏時應抬肘遮擋”相聯繫,汙染的漏洞不容忽視。我不好想象,一人穿著防護服,與未穿防護服的另一人施禮,另一位會不會心存疑惑——他剛才接觸過確診患者沒有?

安全而不失禮,疫情中理智思考:拱手,碰肘,還是應該握手擁抱?

防護標準不一,建議別真碰在一起

其次,碰的分寸不好掌握。不同體形、年齡、級別的人“碰”在一起,很難協調一致,弄不好身體平衡可能都難以控制。我很難想象,假如姚明與郭敬明碰肘,姚明是該扎馬步還是該蹲著?

不妨傳承中華傳統,讓拱手禮重煥生機

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之稱。所謂禮,其實就是強調“規矩與規範”。在交際過程中,如何做到禮節周到而又恰如其分,應該好好思量。

為了表達親近、熱情,根據友情深淺,恰如其分地報以握手、擁抱甚至吻額等動作,這是西方文明強調肉體上親近的禮節,未嘗不可。而中華文明強調精神上的尊敬,打拱作揖等非接觸式禮節受到推崇。拱手禮自西周時代就在人際交往中普遍採用,如果深究起來,還有好些手式區別,用以表達不同的文化內涵。

安全而不失禮,疫情中理智思考:拱手,碰肘,還是應該握手擁抱?

見面拱手,敬意滿滿

近年來,非典、埃博拉、大流感、新冠病毒,還有霍亂等大小不同的疫情幾乎就沒有中斷過,很多傳染性疾病都與密切接觸有關係。疫情下,西方式文明禮節,表達親近有餘,安全性顯得不足;而在中國已經傳承三千年的拱手禮,天然就具有既能表達尊敬,又能預防傳染的雙重功能,是時候重回聚光燈下,煥發出古老文明的燦爛光輝了。

安全而不失禮,疫情中理智思考:拱手,碰肘,還是應該握手擁抱?

禮節中傳遞著文明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