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歷史記錄~再修楊氏家譜序

再修楊氏家譜序

人文歷史記錄~再修楊氏家譜序


共和建國,雄立東方;改革開放,國運漸隆。我中華民族百多年後迎來偉大復興之曙光,借民族復興之大勢,我楊氏家族亦迎來自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遷蘭以來之興旺時期。

人文歷史記錄~再修楊氏家譜序


祖宗者,子孫之根本;子孫者,祖宗之枝葉,根深者葉茂枝繁。今恭讀舊譜,心潮翻滾,恭敬肅然;追根溯源,不勝感慨。國史家譜詮釋國家之興亡,民族之命運。面對歷史長河,憑弔歷代先賢。發懷古之幽思,念祖先之功德;憶往昔之艱辛,繪未來之藍圖。由此,再修家譜乃我等後輩義不容辭之責任。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我楊氏族譜乃中華民族歷史之組成部分。古人云:“讀史使人明智”,又云:“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再修我楊氏家譜,必將愈加激勵我楊氏子孫讀書立身,修身齊家,厚德勤業,拼搏奮鬥,以告慰我列祖列宗;並不負時代召喚,投身潮流,耕讀並重,與時俱進,建功立業!

人文歷史記錄~再修楊氏家譜序


我中華楊氏宗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數千年間人才濟濟,不乏棟樑俊傑。既有滿門忠烈,為國效命的“楊家將”;更有才高八斗,享譽文壇的文學大家楊萬里……代有名士,不可勝舉。至明天順年間,隨明王朝開疆拓土、軍墾屯田之國策,我先祖以兵丁遷蘭,初落腳於臨洮府南鄉摩雲關,艱苦奮鬥,勤勞立業。又至第二代祖遷至蘭州磨溝沿;再至明萬曆年間,第五代祖以兵戶遷至皋蘭北鄉水阜河靈峰寺握橋上場;至清康熙年間,第九代祖最後落腳於皋蘭縣顏家峴子。期間歷經朝代更迭、回民暴動、太平天國起義、西方列強入侵等重大事件。更有甚者,我“國”字輩祖以下數十口親人被回匪殘忍殺戮等不堪歷史,回首令人仰天扼腕,痛心不已。骨肉親情,天人可鑑,血脈相連,焉能不痛?家國不幸,生靈塗炭!念茲在茲,永誌不忘!在此期間亦湧現出教育報國,造福桑梓的留日法學士,蘭大教授族曾祖楊清漢公;揭發貪官,為民除害的族祖父楊尊五公、敢作敢為,仗義除貪的吾仲祖父楊心彥公;慷慨解囊,籌資助教,保護中共黨員的吾叔祖父楊心正公……斗轉星移,滄海桑田,自山西省洪桐縣柳樹巷大槐樹遷蘭,至今已逾五百年矣!在我先祖以勤勞立家,以寬厚待人,以據理無畏的家族精神為根本,起家室於窮白,立基業於亂世,方有我楊氏家族今天人丁興旺,事業方成之大好局面。

人文歷史記錄~再修楊氏家譜序


一部家族之歷史,見證國家民族之歷史;一部家族奮鬥史,見證先祖創業之艱辛。我先祖自明天順年間遷蘭,流落他鄉,就陋而居,發奮勤殷,遂成家業,發展至今已有千五百人。遙想先祖當年,別離故土,揮淚而西;槐枝依依,關山重重;風餐露宿,艱苦卓絕;衛國戍邊,定居蘭州。數百年前大槐樹下生死別離之悲壯一幕;遷徙途中艱難困苦之危難境況;開立基業百折不撓之創業精神;發揚傳承楊門傳統之人文情懷,遠非區區我輩可以想象一二。五百年間我歷代祖先以勤勞為本,代代相依,薪火傳家,歷經數百年傳至今世,先祖功業可歌可泣,令人敬仰。回望歷史煙雲,憧憬未來前程,我輩更應謹記先輩功德,發揚家族精神,團結奮鬥,奮發有為,為我楊氏家族,乃至我中華民族之繁榮昌盛,作出各自貢獻。惟如此,我楊氏先祖必以此為榮耀,含笑於九泉!

人文歷史記錄~再修楊氏家譜序


值此再修家譜之際,惶惶落筆,撫今追古,萬千心聲,溢於言表!殷鑑不遠,臥薪嚐膽;家訓格言,銘刻在心;淳厚家風,世代相傳;祖先功德,謹記毋忘。書之,是為序。

人文歷史記錄~再修楊氏家譜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