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不誤砍柴工,不要讓落後的因素拖累了自己

磨刀不誤砍柴工,不要讓落後的因素拖累了自己

掌握先進的思想和手段,才能保證自己不被淘汰


磨刀不誤砍柴工,不要讓落後的因素拖累了自己

  一位老作家曾經問我:“為什麼別人寫一篇長篇需要幾年幾十年,而你們一年就能寫一個長篇了?”我說:“因為我打字快啊!”我說完這句話的時候,我看見他那種愕然的表情。我說:“手寫一分鐘能寫多少字?我打字一分鐘,隨隨便便一百多字。我最多一天寫過兩萬四千字,而且中途還出去鍛鍊、逛街,要是手寫一天能寫多少字呢?”

  曾經看過一篇報道,說某一個知名作家是當前少有的還在用手寫文章的大作家,這句話彷彿是在讚揚這種精神。但事實上,這種精神值得讚揚嗎?也許並不一定。

磨刀不誤砍柴工,不要讓落後的因素拖累了自己

  不可否認,每一代人都有這一代人的寫作方式和應用手段,在我們還沒有硬筆的時候,都用的毛筆,毛筆書寫速度當然不如硬筆的速度快了,所以古代有很多文人終其一生,都是在寫一部作品。到了硬筆時代,人們的創作速度顯然要快多了,作品的長度也都加大了,數量也增加了,因為人們有足夠的速度和時間,去創作一個作品。

  而到了電腦時代,大家的創作速度當然就會更快了。有人說,老一輩人寫文章寫得慢,是因為他們一直在慢慢寫,慢慢思索。但現在的人寫得快,難道就不思索了嗎?當然不是。

磨刀不誤砍柴工,不要讓落後的因素拖累了自己

  我每年寫一本長篇,但是寫作的過程也許只有不到一個月時間,而剩下的漫長的時間都是在思索中。因為只有讓自己的思路在腦海中完善到位了,在寫作的過程中才有那種一氣呵成的感覺。而寫得越慢,就越會讓自己的思路被拉長,在這過程中很容易忘掉曾經想好的或者已經寫過的,甚至不得不停下來,回過頭去慢慢回顧。那樣思路彷彿才容易斷掉。

  科技是生產力,用科技的手段改變我們的創作模式,這是一種與時俱進,也是我們一個時代的需要。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我們要創作,需要積累大量素材,就不得不去翻閱各種資料,去圖書館、書店等等。有一位作家在寫一部長篇小說的時候,花了大量時間去翻閱報紙,他把近十年的某類報紙全部翻閱了,把自己的手都磨破皮了。

磨刀不誤砍柴工,不要讓落後的因素拖累了自己

​  但是在現在,我們還需要這麼複雜嗎?在我寫《若水歲月》第二部《大江滔滔》的時候,裡面的涉及一些自然天氣的內容,其中有厄爾尼諾現象相關內容,於是我就用搜索引擎,很容易將有關厄爾尼諾的相關記錄,甚至是數百年的相似氣候現象記錄都查了出來。如果沒有這些科技環境,我該上哪兒去找呢?

  科技給我們提供了一種便利,我們應該好好的利用這種條件為我們的創作服務,為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服務。我時常說,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學習,都要讓自己走在應用科技的前列,走在思想的前列。我們不一定需要了解太多,但是我們一定要學會常用操作。因為如果有一天你斷掉了,很有可能就停留在你的位置上,而之後留給你的會是坎坷,會是被大量的人超越,而你只能成為那個還在用落後的生產手段完成龜速作業的人。

磨刀不誤砍柴工,不要讓落後的因素拖累了自己

  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我們有了先進的方法、先進的水平,才不會被落後因素拖累自己,才能夠讓我們的效率提高,也才會讓我們不至於在過程中更多的耗費自己的精力,也讓我們有時間有精力去為我們打造完美的作品做好相應的更加周密的工作。

磨刀不誤砍柴工,不要讓落後的因素拖累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