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一拖再拖?懶癌沒救?6步告別懶惰思維,你更容易做成事

最可怕的不是我們懶,而是我們的思維慢慢接受了我們懶的"事實"並一直懶下去,這很危險。@江小湖說 

工作一拖再拖?懶癌沒救?6步告別懶惰思維,你更容易做成事

你是不是深陷在懶惰怪圈裡,焦慮自責,不能自拔:

  • 每天加班到很晚,卻不知道自己幹了什麼?
  • 無論是工作計劃還是自己的計劃,一拖再拖,不到最後一刻絕對不會動手,甚至乾脆放棄?
  • 本來可以乾的事情,卻因為一點點困難就放棄挑戰,最終一事無成?
  • 從未想過自己疲於奔命的目的何在,忙忙碌碌的只因為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

如果你存在上述的情況,你就要注意…停,今天不是跟大家販賣焦慮的,而是給大家提供解決辦法的。

如果你覺得自己很懶,並且很難改變,這太正常了,不要覺得自己是個異類。因為懶這個事兒是人類的基因決定的。

當我們還是原始人的時候,食物短缺,也有沒有冰箱這類的存儲工具,所以只能把食物吃到胃裡並且儘可能的少運動,以減少能量的消耗,保證我們的生存。所以"好吃懶做"成為最佳的生存策略,這種策略刻到了基因裡,留存至今。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懶惰變得很難"去根",改變起來非常的困難。比如"時間管理"、"執行力"之類的單項能力很難解決根本問題。難道沒有解決懶惰的辦法嗎?

當然有,但是用普通的跟懶惰對抗的方式是無效的,學會與懶惰"和解"才能真正的降低懶惰帶來的煩惱,這也是我今天想要分享給大家的。6把減少懶惰問題的"鑰匙"幫助大家解決煩惱。

這6把"鑰匙"不是獨立的,由淺入深,逐步遞進,是一個解決懶惰問題的框架和系統:

  • 重新認知真正的懶惰
  • 克服懶惰要遵循我們的內心而不是一味對抗
  • 從藍圖到夢想到計劃到步驟實施你的規劃
  • 戰勝懶惰帶來的負性影響05用這個方法培養習慣
  • 提高生活效率解決懶惰困擾
工作一拖再拖?懶癌沒救?6步告別懶惰思維,你更容易做成事

第1把鑰匙:拖延症是懶惰的結果,對抗不能解決問題,認識並和懶惰"和解"才能不那麼懶惰

開頭的時候簡單跟大家,介紹了一下懶惰難以根除的原因,這只是懶惰的"冰山一角",只有認識了懶惰,澄清了懶惰這個問題是什麼,我們才能更好的解決懶惰的問題。

究竟什麼是懶惰呢?

先問大家幾個問題:

  • 特別努力的學習,讀書、寫文章,但是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最終也沒啥大的結果,算懶惰嗎?
  • 萬事追求完美,沒有想清楚或者準備好就不會開始做一件事情,最後也不做算懶惰嗎?
  • 工作計劃的重要部分留在最後做,總是努力做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避重就輕,算懶惰?
  • 白天心裡想著享受當下,無所事事,但是夜裡焦慮自責,算懶惰嗎?

以上的情況都是懶惰的變種,從根本上講:

懶惰是一種選擇,一種決定迴避選擇的選擇。

按照類型可以將懶惰分成兩類:

①典型懶惰,也叫非活躍型懶惰,比如懈怠(懶散,不愛動,不愛做事)、拖延開始做事的時間(拖延症)、違背承諾,超過期限(愛遲到,沒有時間觀念)、逃離社會(死宅,不工作也不談戀愛,也不社交)。

②偽裝型懶惰,也叫活躍型懶惰,比如避重就輕(專挑不用費腦子的事情幹,什麼輕鬆幹什麼)、過多的準備,繁雜的儀式感(一直在準備,就是不行動,也沒有結果)、匆忙行事(看著忙,卻是低效努力,幹舒適區的瑣事)、追求一時的滿足感(比如打遊戲,刷劇,讀心靈雞湯,還覺得自己收穫特別大)。

瞭解了懶惰的類型,我們就可以根據"症狀"來對症下藥。小夥們可以對照一下自己的情況,看看自己屬於那種類型?

我們總結懶惰的行為不難發現,他們都帶有同一種屬性——悲觀消極。

消極悲觀的情緒讓我們懶惰的對待我們的人生。

所以想要減少懶惰,就需要先消除消極的態度,如何消除呢?我們來看第2把"鑰匙"。

工作一拖再拖?懶癌沒救?6步告別懶惰思維,你更容易做成事

第2把鑰匙:克服懶惰要遵循我們的內心而不是一味對抗

我們的大腦天生對未知的環境有恐懼感,因為未知帶來了不可控性帶來了不安全感。

正是因為大腦對於這種不安全的厭惡,導致我們不願意走出舒適區,挑戰不可預知的困難,所以我們不想嘗試新鮮事物,不想迎接挑戰,不願意行動,並且越來越懶。

只要消除這種不確定性,我們就能有效的減少懶惰的發生。

如何消除這種不確定性呢?

建立人生目標,規劃自己的人生藍圖。簡單點說就是要明確我們到底想要什麼,我們的目標是什麼。

為什麼建立目標會消除不確定性呢?

因為有了目標我們就有了目的,藉助目的我們就能倒退實施的路徑以及路徑上的困難,本來一個大的困難被分解以後,就不難恐怖了,我們就能找到相應的應對方案。

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藍圖,建立人生目標,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呢?跟大家分享兩種方法:

①列後悔清單

,找一個夜深人靜的時間,問一下自己,"假如天亮了,我就會死去,我後悔哪些事情還沒有做?"

列出後悔清單以後,我們的目標就看得見,摸得著了。

接下來,我們利用思維導圖建立目標樹,並將分支下的事項進行拆解,直到可以執行和量化,宏觀以及微小目標就都清晰了。

②寫給未來5年的信,依舊找一個夜深人靜的時間,問一下自己"未來5年我會站在哪裡?過著什麼樣的生活?跟什麼人在一起?跟這些人在幹什麼?"

這樣做的目的是站在未來看自己,自己與未來還有哪些差距?這些差距如何補足?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有沒有人已經活成了我們想要樣子,他是如何做到的?我們應該如何做?

這兩個方法的共同點就是——基於目的倒推路徑。

路徑和過程清晰了,具體該怎麼辦就有了相對應方案,進而消除了我們對未知的恐懼感,恐懼感消除了,我們也就更容易把事情做成,進而減少懶惰的發生了。

設定藍圖以及制定目標只是解決懶惰問題的第二步,目標好設定,執行起來很困難,如何解決?

工作一拖再拖?懶癌沒救?6步告別懶惰思維,你更容易做成事

第3把鑰匙:在夢想和現實之間架設一座橋,讓目標能夠執行

千萬別把這個問題上升到執行力上來,因為一提執行力很多小夥伴就怕了,太難了,不但要明確目標SMART,還有強大的意志力,太難培養了。

所以第3把鑰匙不是培養籠統意義上的執行力而是怎麼將夢想和目標變成行動的步驟,然後找到解決方案,落地推進。

我們需要3個步驟,在夢想和現實之間架設一座橋。

①保持夢想和現實執行過程的一致性

比如我們的夢想是財務自由,我們需要明確財務自由的標準,是70萬?是100萬?還是1個億?

如果我們的目標是1個億,那在現實中打工就很難實現這個目的,投資就相對容易實現。我們在現實裡專注投資這個行為就是跟目標1個億的協調一致。

這很重要。

②提出切實的問題

好的問題才能引出好的答案,問題越具體,我們就越有可能解決問題。開啟上面第2把鑰匙的時候,我們一直在強調找個夜深人靜的時候,考慮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越清晰越好,目的就是為了提出具體而實際的問題才能尋找到具有實踐性的問題。

③制定可以衡量的目標

目標是分階段的,有截止時間的,而且必須是具體的。

經營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曾經說:"不能衡量就無法管理,不能管理就無法改善。"

  • 我想過得更好
  • 我想要成為億萬富翁
  • 我想要出一本書

這樣的“想要”就很模糊,"我想用1年的時間寫一本書關於閱讀的書,大約12萬字,元旦以前完成。"就比"我想要出一本書"清晰的多,既具體又有時間節點、又有字數、又有具體執行的內容。

目標清楚了,我們就可以在Deadline的點上查詢我們的進度,督促我們的行動。有了時間限制和檢驗標準,我們就能更好的把事情完成。

工作一拖再拖?懶癌沒救?6步告別懶惰思維,你更容易做成事

第4把鑰匙:改變解釋風格,消除懶惰帶來的恐懼和自責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在《活出幸福的自我》一書指出:"悲觀的解釋風格導致了我們的悲觀情緒,悲觀、消沉的時候,我們會經歷一個輕微的心理失衡狀態——抑鬱。抑鬱是悲觀的放大……"

什麼是解釋風格呢?

某一個事件觸發了我們的認知進而產生了情緒。認知的過程就是我們的解釋風格。如果我們認定了這個事情很難,很難完成或者即便完成了也沒意義,那這種悲觀的解釋風格就註定了我們的悲觀情緒。

並且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如果我們一直處在悲觀情緒中,會持續強化我們的悲觀解釋風格,讓悲觀情緒進一步惡化。

我們越是悲觀,就越懶得行動。越是懶得行動,我們就越難產生結果、做成事情,所以為了終止這個惡性循環,我們需要改變一下我們的解釋風格。

如何改變呢?

ABCDE情緒管理法裡有3個辦法簡單易用,還容易執行。

①首先停止負面情緒,一旦我們有悲觀的情緒的時候,理智的告訴自己:停!我現在不想想這件事情,以後再說;或者我們可以以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停止負面思考,比如在手上戴一根皮筋,想的時候就彈一下,告訴自己不要想,或者換一個環境,讓自己停止胡思亂想。

②多考慮其他的可能性,比如我們某一次的考試成績不是特別好,不要覺得自己成績老是不好,只是這一次不好而已,努力學習,就會有考好的可能性,而不是認定自己一事無成。**把要把所有問題都考慮成普遍性的、永久性的以及人格化的。**

③為反駁負面情緒提供證據,比如我們覺得自己一事無成,那就找自己覺得一事無成的證據,用筆記錄在A4紙上,根據這些證據提供反駁證據,確定自己想的不是完全正確的,自己太以偏概全了。只要有負面情緒就一直在腦海裡重複反駁,如此反覆,我們就能改變我們的解釋風格。

如果我們深夜裡覺得自己一事無成還懶到不想行動的時候,試試上述3個方法,減輕我們的自責和愧疚,用更理智的思維模式重新思考我們正在處理的問題。

工作一拖再拖?懶癌沒救?6步告別懶惰思維,你更容易做成事

第5把鑰匙:用替代、拆分、物質獎勵的方式來養成習慣,讓自己活得更自律

我們知道對抗懶惰是離不開良好習慣的培養的,比如早睡早起,按時吃飯,少打遊戲等等。

但是真正執行的時候,我們發現7天、21天、30天、100天也養不成好習慣,這是為什麼呢?

網上的方法都是騙人的?並不是,而是因為我們把習慣定的太大或者太苛刻了,從內心裡還是牴觸的,所以很難養成。如何培養一個良好的習慣呢?明確3個概念。

①習慣不能消除,但是能夠被替代

習慣一旦養成就難以消除,那一些壞的習慣怎麼辦?比如玩手機遊戲。

答案是用其他的習慣代替,比如看視頻,聽音樂和看書,就比定點關掉手機堅決不玩手機要容易很多,我們的內心更容易接受。

②好習慣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漸進

舉個簡單點的例子, 很多因為管不住嘴把自己吃胖的朋友應該有這樣的經歷,買衣服或者約會的時候突然意識到自己很胖,不能直視,難以接受,然後祈禱自己快點瘦下來,當時瘦下來才好呢。

但是我們回想一下,我們是一瞬間就胖起來的嗎?

習慣同理,我們是一下子就有壞習慣的嗎?比如抽菸,我們上來一天就能吸一包半?不是吧,我們是一根一根抽起來,上癮,然後增量的。

習慣也是一樣,我們想要養成好習慣,也需要一點一點的來。比如我們想要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根據立刻就做的原則,我們一下子就晚上11點上床,早上6點起床,幾個人能做到,能堅持幾天?

所以正確的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應該我比昨天早起5分鐘,慢慢適應,堅持行動。

③利用獎勵來促進習慣的養成

我們知道習慣養成的迴路是——"暗示-慣常行為-獎賞—暗示……"

獎賞作為重要一環,很容易被我們忽視。我們不但不能忽視還要把習慣養成的"獎勵"豐富化,因為我們的大腦喜歡即時反饋,立刻滿足。

所以我們可以用一些方式強化大腦對養成某個習慣的好處,讓大腦更願意繼續進行這件事情。

比如養成閱讀習慣,10本獎勵自己一次炸雞啤酒,20本獎勵自己一個kindle閱讀器,100本獎勵自己一次外出旅行,持續的獎勵會讓大腦更期待,更能堅持。

工作一拖再拖?懶癌沒救?6步告別懶惰思維,你更容易做成事

第6把鑰匙:提高人生效率但不過分追求效率

懶惰造成的影響就是做不成事,很難堅持完成一件事情,做的時候效率不高,質量不行,效果不好。

提升效率是解決懶惰問題的直觀辦法,但是太過於追求效率反而成為了一種解決懶惰問題的障礙。

過分追求效率就像我們過分的強調拖延症一樣。

當我們說拖延症的時候,其實是在推卸責任,我之所以懶不是我有問題,而是拖延症的問題。

過分追求效率就是把自己的責任推卸到方法不行、效率不高上。

所以我們需要提升效率而不是追求效率,比如糾結哪款時間管理軟件更好,那個工具更加便捷等。

如何真正的提升效率,進而減少懶惰的影響呢?3個步驟。

①避免單純重複,多思考深層次的東西

沒有技術含量的單純的重複是會降低效能的。比如寫作這件事情,同樣一年寫80萬字的內容,有的人成為了自媒體大神,而有的人還是原來的樣子。

原因就是寫作這個過程是否加入了思考,是否進行了對比和學習,是否掌握了正確的方法。

如果只是單純的重複某個動作,AI應該早就無敵了。

②強化自己的核心優勢

做我們擅長並且跟目標一致的事情,就是最高的效率。

有的人一輩子就做一件事,比如袁隆平教授,一輩子就是研究怎麼種稻子;比如日本的"壽司之神"小野二郎。不但專注,而且自己擅長,懂的利用和擴展自己的核心優勢。

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且擅長的事情,讓優勢變成習慣。

③學會取捨和劃分輕重緩急

貪多,不懂得放棄也是懶惰的一種具體表現。就像為了收穫更大的果實,我們需要修剪果樹多餘的枝條一樣。

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們需要丟棄和我們的價值觀以及目標不相符的思想和行為。**

專而精的主動選擇,才是提升效率的最優選。


最後總結一下全文

無論是職場還是生活上,懶惰正在一步步吞噬我們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了我們做成一件事的可能,並且容易產生並陷入消極悲觀情緒的漩渦中,不能自拔,急需要解決。

但懶惰是個系統問題,比如"時間管理"、"執行力"之類的單項能力很難解決根本問題。所以跟大家分享了一個解決懶惰問題的框架和系統:

01重新認知真正的懶惰,分清楚懶惰的類型才能"對症下藥";02克服懶惰要遵循我們的內心而不是一味對抗;03在夢想和現實之間架設一座橋,讓目標能夠執行;04改變解釋風格,消除懶惰帶來的恐懼和自責;05用替代、拆分、物質獎勵的方式來養成習慣,讓自己活得更自律;06提高人生效率但不過分追求效率。


相關參考書籍:

《活出樂觀的自己》、《只管去做》、《再見,懶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