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捐一件衣,多殺一個敵——從徵募寒衣運動看國民抗戰之意志

再過兩天,就是“九一八事變”88週年,全國各地將拉響警報,提醒我們

勿忘國恥。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悍然發動的“九一八事變”,佔領東北,並點燃了長達14年的侵華戰火。

多捐一件衣,多殺一個敵——從徵募寒衣運動看國民抗戰之意志

九一八事變後,北大營被燒後的悽慘景象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大量軍隊開赴前線,以川軍為代表的軍隊甚至出川抗戰時仍穿著單一涼鞋,由於缺乏禦寒衣物,苦不堪言,到了秋冬之際,對寒衣的迫切超過子彈大炮。

隨著戰事進入相持階段,難民激增,據保守估計,人數不少於3000萬,對寒衣的需求也極為迫切。處理不當,容易引發一系列問題。

為支援前線, 1938年9月,全國徵幕寒衣運動委員會總會(以下簡稱全國寒衣總會),面向全國、乃至海外同胞發起徵募寒衣運動,”全國各階層民眾積極響應,自發多捐寒衣,支持抗戰將士多殺敵,凸顯了堅決抗戰的決心和意志。

抗戰將士及3000多萬難民急需寒衣

山河破碎不堪回首,侵略罪行鐵證如山。1932年,日本侵略者悍然發動“一二八”事變,控制上海;3月,日本在東北扶植滿清遺老遺少成立偽滿洲國,對東北進行殖民統治。1935年,日本侵略者又製造華北事變,妄圖將華北從中國分裂出去。1937年,日軍又發動“七七事變”,迅速佔領華北,南京、武漢、廣州先後落入敵手。

“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戰。

多捐一件衣,多殺一個敵——從徵募寒衣運動看國民抗戰之意志

七七事變發源地盧溝橋

抗戰全面爆發後,大量軍隊開赴前線,以川軍為代表的軍隊甚至出川抗戰時仍穿著單一涼鞋。由於國民政府軍需物資調度不靈,影響了軍隊供給,冬季來臨之時,川軍等軍隊缺乏禦寒衣物,飢寒交迫,苦不堪言。

據記載,1937 年9 月至10 月,首批15萬出川抗日的川軍僅“身著單衣短褲,足登草鞋”,根本無法應對北方的寒冬,“北戰場綏遠河北氣候,十二月至一月間常在零度以下數度至十度之間;豫東、晉魯氣候,亦皆在零度以下; 鄂南湘北雖較和暖,而此二月之間,亦恆大雪紛飛”。到了秋冬之際,戰士對寒衣的迫切真超過子彈大炮,因戰士受寒致病,則雖有大量軍器,亦無法使用” 。

隨著戰區的擴大,戰事進入相持階段,難民人數激增。據保守估計,抗戰時期中國直接間接受戰爭影響之人高達1.5億,其中難民人數不少於3000萬。由於多數難民是在炮火中逃出來的,就帶了幾件衣服,經過長時間的流浪,基本都變賣換成吃的了。在難民中, “十五六歲小姑娘沒有褲子穿”已是常見。

如若不妥善處理難民問題,極可能引發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時人這樣評論道 : “其尚偷生於世者,亦均拋棄田園,離析骨肉,其精神上之苦痛,已難卒述,苟再不施救濟,任其流離無所,飢寒交迫,當更加重其悲哀,引發其反感; 加以生活壓迫,難保不鋌而走險,擾亂後方治安,或被敵人收買,充當漢奸,出賣民族利益,殊為堪虞。此僅就難民本身而言,即一般非戰區人民,見難民之艱難困苦,凍餒無歸,必引為前車之鑑,頗易動搖其抗戰的決心,影響其出錢出力的熱忱。

成立全國寒衣總會面向全國同胞募集寒衣

解決難民最低程度的衣食問題,是國民政府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為支援前線、賑濟難胞, 1938年9月,國民政府在武漢成立全國徵幕寒衣運動委員會總會(以下簡稱全國寒衣總會),面向全國發起徵募寒衣運動。

多捐一件衣,多殺一個敵——從徵募寒衣運動看國民抗戰之意志

婦女參加出錢勞軍

全國寒衣總會由國民政府中宣部、軍政部、交通部、軍委會政治部、軍令部、後方勤務部等23個機關團體組織。該組織總幹事為鍾可託,副總幹事為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中共地下黨員簡泰梁。全國寒衣總會除在武漢設立總會外,在重慶、成都、昆明、桂林、貴陽、廣州、長沙、南陽、西安、吉安、金華、蘭州、福州、屯溪、上海、迪化、香港、新加坡等地成立分會。同時,全國寒衣總會規定,未設分會的地方設立寒衣徵募處, 隸屬於附近的分會。

全國寒衣總會成立後,立即在全國範圍組織開展徵募寒衣工作。在當年的徵募寒衣運動中,全國寒衣總會明確了徵募方式包括四個方面,即募衣、募料、募款、募工。其中,募衣即徵募棉背心和舊衣服,募料即徵募寒衣材料(主要徵集深灰色十六磅粗布,不發光澤的普通灰色粗布也可以;14磅白粗布,不發光澤的普通白色粗布也可以;粗細絨棉花;灰色及白色球線;灰色銅腳賽珍鈕釦),募款即徵募寒衣代款,募工即以工代衣。

為發動全國民眾踴躍捐贈, 全國寒衣總會發布了《為徵募寒衣告全國同胞書》,向全國同胞介紹捐獻寒衣的意義,激發愛國愛兵的良知,為徵募工作打好基礎,支持抗戰。同時,宣傳抗戰,堅定必勝的信心。

全國寒衣總會還要求各地分會各徵募處, 參照全國徵募寒衣辦法及“士兵棉背心製作說明書” 制印傳單,說明棉背心的式樣、尺寸、材料、顏色等及捐送的地方,並分期分區宣傳。

以戰時重慶分會為例,很多有聲望和公信力的政府大員號召民眾支持徵募寒衣運動,重慶分會的吳國楨、陳訪先等親自參加宣傳工作,藉助廣播電臺,宣傳徵募寒衣的意義。重慶分會內部設有常務委 員會作為徵募寒衣運動的領導機構,為徵募寒衣運動建言獻策。同時,統一各分散力量,集中領導,提高辦事效率,凝聚各階層人民的力量。

重慶分會還建立了宣傳機制,包括宣傳機構、媒介、目的、原則及具體實施辦法。其中,宣傳組是重慶分會的宣傳機構,以《新華日報》《大公報》《時事新報》等國共兩黨主辦或重慶自辦的報紙、中央廣播電臺等媒介進行宣傳。宣傳的原則一是闡明前方將士的犧牲精神,二是說明後方民眾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宣傳實施辦法主要有集會宣傳、文字宣傳、技術宣傳、組織宣傳隊演講或入家入戶宣傳。

徵募機制包括徵募機構、期限、任務、辦法以及手續等內容。其中,在1938年9月的徵募寒衣運動中,將此次徵募分為特種徵募和普通徵募。所謂特種徵募, 就是由各分會各徵募處邀請銀行、工商、教育文化等各界要人, 及當地紳富, 召開會議, 勸請他們自認捐; 推動單位募捐。

所謂普通徵募, 就是由各分會各徵募處, 將各團體宣傳隊及男女童子軍(有三民主義青年團 的地方, 以青年團為主幹) , 編成若干勸募隊, 會同保甲長挨戶勸募, 攜帶宣傳品發送。勸募團組成人員中特別強調婦女團體代表, 務使婦女挨戶訪問談話, 勸請捐輸財物, 擔任縫紉。 全國寒衣總會還規定了徵募所得寒衣由軍政部、軍令部及賑濟委員會決定分配方法,由但各地分會及徵募處得申請總會, 以其所募寒衣之全部或一部份, 分發當地之軍隊及難民。

全國各階層“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多捐一件衣,多殺一個敵——從徵募寒衣運動看國民抗戰之意志

徵募寒衣存根

1938 年 9 月, 全國寒衣總會確定第一次徵募寒衣的目標為, 徵募“新棉背心400 萬件送與抗戰將士” ; 徵募“舊寒衣 500 萬件送與被難同胞”。在各方努力下,各地各階層積極響應徵募寒衣號召。八路軍駐漢辦事處共三次捐款。鄧穎超在《新華日報》 號召全國婦女,每人至少募制一件寒衣。經全體職工大會議決, 武漢《新華日報》捐獻一日所得, 製做棉背心, 慰勞前方將士。

國民黨中常會制訂了全國黨政各機關人員扣薪扣餉捐獻前方將士寒衣辦法,以月工資為標準,30 元以下者捐一元; 30 元以上至 50 元者捐 2 元; 50 元以上至 100 元者捐 5%; 100 元以上至 200 元者捐 10%; 200 元以上至 300 元者捐 15%; 300 元以上至 400 元者捐 20%; 400 元以上至 500 元者捐 25%; 500 元以上者捐 30%。

雲南省政府議決, 募集棉衣 20 萬件。在重慶,怒潮劇社全體演職員百餘人總動員, 於 10 月 1 日舉行話劇公演《為自由和平而戰》 ,所得收入全部用於購制寒衣。重慶愛國商人黃錫滋, 在“七七” 獻金捐款 5000 元后, 再次捐款 2 萬元。廣州方少文女士個人捐制棉背心 1 萬件, 突破了平民個人捐衣紀錄。

隨著戰局的發展, 全國寒衣總會先由武漢遷至長沙、桂林,最後遷往重慶。

全國寒衣總會遷入重慶後, 立即投入新的工作。1939 年 8 月, 全國寒衣總會公佈當年度徵募計劃:“徵募棉背心 300 萬件, 分發抗戰將士; 徵募舊衣分發難民數目不定, 以 儘量多募為原則” 。自本年 9 月 1 日開始徵募, 至 10 月底完成。此次寒衣徵募“以戰區為單位, 就地分發”。

多捐一件衣,多殺一個敵——從徵募寒衣運動看國民抗戰之意志

湖北襄陽老河口徵募寒衣運動現場

《新華日報》發表社論提出, 要將這次運動擴大為政治運動,“在空間方面, 深入到每一個角落; 在範圍方面, 擴大到各個階層中去。要從在徵募寒衣的地方 和階層中, 廣泛的宣傳堅持抗戰到底國策, 反對中途投降, 反對汪精衛派的漢奸活動, 克服各地方的磨擦現象”。

粵漢鐵路員工率先認募寒衣代金12000元。

甘肅省隴西縣年逾七旬的農民馬勝霄甚至將自己的房屋賣掉,捐獻法幣1000元,為前方將士縫製寒衣。

雲南箇舊錫礦鉅商節茂與張正堂 2 人, 合捐寒衣 5 萬件。昆明慶正裕商號捐認 3000 件。國民參政會全體參政員合捐 2350 元。

四川省根據所轄各縣範圍和經濟發展情況, 將全省各縣分為三類, 確定不同徵募標準。特等 縣10縣, 每縣2000 件。一等縣30縣, 每縣1500件。二等縣50縣, 每縣1000件。三等縣 45縣, 每縣600件。共計142000件。每件代金 1 元 5 角, 共計代金213000元。限 11 月底繳齊。

全國寒衣總會本年度徵募取得圓滿的成功。到 1939 年 11 月,“以湖南甘肅兩省最好, 均自動請求各增10 萬件, 青海浙江安徽等省, 亦超過原定數額, 其完成最早者, 則為雲南湖南等省。”

截至1940年3月,全國寒衣總會募集代金226萬餘元,全部送到部隊。

1940年8月15日至10月31日,全國寒衣總會發起第三次徵募寒衣運動。由於各地運輸不方便,寒衣配送困難頗多。同時,由於各地縫製的式樣和質量也不一樣,這次運動以徵募代金為原則。江西、重慶、四川、廣西等地相繼開展了徵募寒衣活動,並按照國民政府的要求,全部交財政部統收,經過軍政部統籌製造寒衣發放。

1941年,全國徵募寒衣運動開始不久,社會部發出訓令,“查關於徵募寒衣運動,前經軍政部與本部洽談,以將士寒衣政府已經統籌,毋須再向民間徵募。”“頃聞各地仍有推行徵募寒衣運動之舉,如專為各地難民徵募寒衣,自可准予繼續辦理,否則仍應停止發動。”1942 年 3 月 29 日,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訓令:“全國徵募寒衣運動委員會總會及分支會, 業經行政院核示應予結束。”全國徵募寒衣運動委員會被解散,運動結束。

綜上所述,從1938年成立,到1948年結束,徵募寒衣運動共開展了四次運動,得到國統區各階層民眾的熱烈響應。“多捐一件寒衣,多殺一個敵”成為後方民眾和前線將士之間的默契。

據統計,全國寒衣總會及各省分會在其活動期間,就地分發各抗戰部隊棉背心 664623 件, 寒衣代金604486 . 39 元;撥發難胞難童舊衣棉衣15887 件。

其中,1939 年 12 月 11 日, 分發新四軍棉背心10000 件; 1940 年 1 月 9 日分發給第十八集團軍司令部棉背心 47700 件; 1940年 10 月 5 日和 11 日, 兩次分發第十八集團軍重慶辦事處棉背心505件和700 件等。徵募寒衣運動在物質上支持了中國抗戰事業,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民眾堅決抗戰的決心和意志。

1、李碧峰:救濟難民與製造難民

2、劉中秋:抗戰時期重慶市徵募寒衣運動研究 (1938-1942)

3、徐峰:民俗·救濟·責任: 抗戰時期的徵募寒衣運動

4、《經濟部公報》

5、金功輝:抗戰時期的全國寒衣總會

6、黃磊:抗戰時期四川省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研究

7、《黨務半月刊》八九期合刊

8、楊雲:民國社會部研究(1938-1949)——以人民團體管理為中心

9、阿牛曲哈莫、蘇金梅:管窺四川在抗戰時期全國徵募寒衣運動中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