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趙禎大事年表

趙禎(1010-1063)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宋真宗趙恆第六子,生母為李宸妃。在位時間:1022年-1063年,是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年號天聖、明道、景祐、慶曆等,諡號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廟號仁宗。

宋仁宗趙禎大事年表

乾興元年、天聖元年(1023年)

群臣上真宗尊號應天尊道欽明仁孝皇帝;封丁謂為晉國公,馮拯為魏國公,曹利用為韓國公;趙恆在東京延慶殿駕崩,時年55歲,遺詔太子趙禎即位,尊劉還皇后為太后;劉太后正式臨朝稱制;上大行皇帝諡號文明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葬於永定陵;

同年,宋朝頒佈貼射法,以防商人私下賣賣茶葉;置益州交子務,發行紙鈔;宋任李德明為尚書令,王欽若復任宰相,封冀國公;孤山法師智圓圓寂,時年47歲,著有《閒居編》《文殊般若經疏》《遺教經疏》《般若心經疏》《四十二章經注》等;善昭禪師圓寂,時年78歲。

天聖二年(1024年)

發行交子,禁私造,限在川蜀流通,是我國曆史上政府發行紙幣之始;西夏李德明修築省嵬城(石嘴山);龍昌期受邀在福州講學;張君平上疏水利八事。

天聖三年(1025年)

宋朝環州官員暴力濫徵,導致西羌之亂,趙明德按兵不動,向大宋秋和;宋廢除貼射法,依舊實行入中糧草三稅法;吳只行賄案發,王欽若被罷相,不久去世,時年64歲,贈太師、中書令,諡文穆;以張知白為相。

宋仁宗趙禎大事年表


天聖四年(1026年)

宋在並、代二州設置了榷場,與西夏趙明德互市,罷勸農司,京畿等地發生嚴重洪澇災害。遼國掠奪女真,趙明德派兵助遼國討伐回鶻阻卜部叛亂。

天聖五年(1027年)

范仲淹等築泰州捍海堰;宋工部郎中燕肅請造指南車(用齒輪轉動);編修宋真宗一朝國史;令醫官校訂《黃帝內經》《素問》《難經》《病源》等醫書;針灸學家王惟一造成針炙銅人;樞密副使晏殊被貶,出知應天府。

天聖六年(1028年)

宋朝禁止向諸路攤派,減免三司歲所科上供物;李德明長子李元昊為太子攻克甘州、西涼府有功,被立為太子;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林逋去世,時年62歲,諡和靖先生;天台宗第十七祖知禮圓寂,時年69歲,著有《十不二門指要鈔》《別理隨緣二十問》《十義書》等;宰相張知白去世,時年73歲,諡文節;張士遜拜相。補充閱讀:北宋開國功臣趙普家族世系

宋仁宗趙禎大事年表


天聖七年(1029年)

因朝廷賞賜不均,汾州發生兵變;遼國發生大延琳之亂,大延琳建立興遼國,改元天慶;宋朝頒行折杖法,設置武舉考試,恢復制舉;《天聖編敕》編撰完成;曹利用被劉太后貶知隨州;宋朝參知政事魯宗道去世,時年64歲,諡肅簡;西夏官察使阿遇掠多麟州,被擊退;宰相王曾反對劉太后上尊號,被貶知兗州,玉清昭應宮火災,三千餘間宮殿被毀。

天聖八年(1030年)

興遼國和延琳兵敗被俘;大宋實行解鹽通商制度;曹彬第四子曹瑋去世,時年58,贈侍中,諡號武穆,後世遂稱其為“曹武穆”;復置諸路提點刑獄官。

天聖九年(1031年)

遼聖宗去世,遼興宗繼位。遼聖宗嫡妻仁德皇后無子。遼興宗生母自立為皇太后,史稱欽哀皇后。她臨朝稱制後,誣告北府宰相蕭浞卜、國舅蕭匹敵圖謀造反,誅殺二人,並迫使仁德皇后自殺。大宋長沙知縣陳希亮誅殺劉太后親信海印國師,受到百姓擁戴;李元昊以迎娶契丹公主為由陳兵府州(陝西府谷),宋軍嚴陣以待,李元昊隨即退兵。

宋仁宗趙禎大事年表


天聖十年、明道元年(1032年)

李德明攻佔涼州,被宋朝封為夏國王后不久去世,享年51歲,太子李元昊即位,宋朝授封元昊為西平王,定難軍節度使,還冊封他為特進、檢校太師兼侍中、夏銀綏宥靜等州觀察處置押著落使等。趙禎生母李宸妃去世,時年40歲;

明道二年(1033年)

李元昊仿照宋朝設置官制體系,下令區別文武官及百姓的服飾式樣,頒佈禿髮令,使西夏地區百姓髮式區別於漢族,被率兵攻打吐蕃唃廝囉。劉太后駕崩,趙禎追封生母李宸妃為太后,諡號章懿。知樞密院事王德用被貶為武寧軍節度使;趙禎廢除郭皇后,令其出家,封為淨妃、玉京衝妙仙師,賜道號清悟,居住長寧宮;改革雜變之法,改革淮南鹽法。

景祐元年(1034年)

西夏李元昊改年號為開運,進而改為廣運,並再次進攻府州,並毒殺母親衛慕氏及衛慕氏一族;趙禎下令治理黃河;遼國法天皇后專權,誅殺眾多忠臣,意圖廢黜遼興宗改立小兒子重元,被遼興宗先發制人發配慶州守陵;宋夏龍馬嶺之戰,宋軍大敗,李元昊開始在慶州、延州之間修建城堡。趙禎迫於壓力,將寵妃尚氏、楊氏趕出皇宮,立曹彬孫女為皇后;趙禎恢復現錢法,范仲淹疏浚五河。

宋仁宗趙禎大事年表


景祐二年(1035年)

宋朝平定獠人之亂,刊定《前漢書》頒佈全國,重定強盜法,郭皇后去世,時年32歲;李元昊進攻唃廝囉,再次兵敗;因範拯牽連,李迪被呂夷簡誣陷罷相;范仲淹權知開封府。

景祐三年(1036年)

李元昊改革兵制,設立軍名,西夏士兵人數大增,拘留朝貢宋朝天竺僧人,攻取回鶻三州,佔取敦煌;宋調兵修復白渠,慧南法師在黃龍山弘揚佛法,人稱黃龍法師;歐陽修、范仲淹、餘靖、尹洙等人直言進諫被宰相呂夷簡誣陷貶斥。

景祐四年(1037年)

李元昊創造西夏文字,設立蕃、漢二字院,頒佈禮樂制度,升州郡、益邊防。山西河東地區發生強烈地震,死傷數萬人,趙禎下令積極救災,賑濟災民。本文轉載自趙氏宗親微信公眾號,編輯趙英雄。

景祐五年、寶元元年(1038年)

李元昊在大臣野利仁榮、楊守素等人擁戴下,即皇帝位,國號稱大夏,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元年,誅殺叔叔李山遇一族;宋朝呂夷簡與王曾互相爭鬥,二人皆被罷相,趙禎下令禁止百官結黨;宋朝平定安化叛亂,冊封唃廝囉為保順軍節度使。同年,王曾去世,時年61歲,贈侍中,諡文正,趙禎御書“旌賢之碑”,改其出身地為“旌賢鄉”。

宋仁宗趙禎大事年表


寶元二年(1038年)

李元昊上表於宋,要求承認其帝號,被削除賜姓官爵;李元昊隨即進攻宋朝保安軍(山西志丹),兵敗而歸;西夏開設蕃學,並翻譯宋朝書籍。宋頒佈任官新法,夏竦議西夏事,建議聯合歸順的羌人部落及唃廝囉、根據地形特點配置兵力;富弼陳西邊八事;宋祁上三冗三費疏,建言增加國家財賦收入;宋朝頒佈鎖廳舉人取解之法;劉平上攻守策,宋築青澗城抵禦李元昊進攻。

寶元二年(1039年)

宋夏三川口之戰,宋軍接連失敗,李元昊詐稱議和,麻痺宋朝延州知州範雍;三川口戰役中,劉平所率領的軍隊正與西夏軍隊激戰,殿後的黃德和帶頭逃跑,致使劉平等人全軍覆沒,戰後黃德和被斬首,史稱河中府之獄;宋詔唃廝囉攻西夏,唃廝囉並無舉動;范仲淹謀取夏州冶鐵務失敗;三川寨之戰,宋軍戰敗;白豹城之役,宋軍大獲全勝。宋夏戰爭爆發後,宋朝軍費開支驟增,因陝西盛產鐵礦,特用來鑄錢。蕭孝穆力諫遼興宗伐宋未果,遼興宗陳兵宋遼邊境,大戰一觸即發。《武經總要》成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官方兵書。

寶元三年、康定元年(1040年)

範雍疏於防範,西夏圍困延州,因宋將許懷德偷襲元昊得手,西夏軍被迫撤離延州,延州之圍才緩解。張士遜、章得象為宰相。

康定二年、慶曆元年(1041年)

遼遣使索取關南之地,宋朝被迫增加歲幣,雙方達成協議,遼國不再提歸還關南十縣之地的要求,史稱重熙增幣。慶曆改革解鹽法,增加國家收入,滿足軍費支出;宋朝令河北安撫司密修邊備,築大順城(甘肅慶陽);宋夏定川寨之役宋軍大敗,死傷萬餘人。西夏宥州(陝西橫山)侍中默香率部歸附宋朝,被封為順德軍節度使;宋朝編成《崇文總目》。

宋仁宗趙禎大事年表


慶曆二年(1042年)

恢復京師榷鹽法,徵召河北壯丁刺手背組建義勇軍;營建大名府,定名北京;晏殊為宰相;李元昊入侵定川砦,涇原路馬步軍副都總管葛懷敏戰死,諸將死亡十四人,李元昊大掠渭州。

慶曆三年(1043年)

李元昊在延州被宋將許懷德打敗後,派教練使李文貴前往宋朝議和,宋朝群臣反對宋夏通商;宋朝許元奉命改革漕運;吐蕃寇邊失敗,同意納質為憑,歸順宋朝;趙禎提拔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執掌朝政後,開啟慶曆新政。但由於許多官僚貴族的反對,“慶曆新政”很快流產;趙禎下詔限制各級官吏的職田(官吏俸祿田)、詔定天下公田、廢除武學;關中大旱,光化軍兵變,商州人民起義;韓璃議停築水洛城。

慶曆四年(1044年)

經過宋夏雙方代表多次談判交涉,李元昊答應稱臣納貢,史稱慶曆和議;遼所屬山南党項諸部叛附西夏,遼興宗第一次親征西夏李元昊,遼軍大敗,死傷無數,不久雙方交換戰俘,遼夏達成和議;陝西宜撫使范仲淹下令修築細腰城(甘肅靈臺縣);經范仲淹等人奏請,宋朝恢復各州縣學校;歐陽修撰成《朋黨論》;荊王趙元儼去世,時年60歲,贈天策上將軍、徐兗二州牧、燕王,諡恭肅。呂夷簡去世,時年66歲,追贈太師、中書令,諡文靖;晏殊被罷相,以杜衍為相。

宋仁宗趙禎大事年表


慶曆五年(1045年)

宋廢除磨勘保任之法;宋夏恢復互市,初議疆界;李元昊令沒藏氏為尼;宋朝編修《唐書》;文學家石介去世,時年41歲,著有《徂徠集》。杜衍被罷相,改以賈昌朝、陳執中為宰相;湖南猺人在唐和的帶領下起義;歐陽修、尹洙等人被貶官。

慶曆六年(1046年)

因交趾攻陷占城,宋朝加強廣西防禦;宋減免邛州鹽井歲課;李元昊在興州(銀川)建避暑宮;三使司王堯臣辭職;御史中丞張方平建議裁減京朝官員,遣使於西夏勘定邊界。

慶曆七年(1047年)

宋夏通銀星和市,以利於雙方進行貿易活動。李元昊廢皇后野利氏;《慶曆編》書成;宋朝文學家尹洙,時年47歲,著有《河南先生文集》;王安石出任鄞縣知縣;河北貝州(南宮)王則起義。賈昌朝被罷相,以夏竦為宰相;李迪去世,時年77歲,追贈司空、侍中,諡號文定,趙禎親題其碑首為“遺直之碑”。

慶曆八年(1048年)

宋縮減皇城司編制,頒佈《慶曆善救方》,改革河東等地錢法,令範祥鹽法改革,推廣“四稅法”;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西夏李元昊霸佔太子妻子,被太子割掉鼻子;不久李元昊感染去世,時年47歲,諡號為武烈皇帝,廟號為景宗;太子逃到沒藏訛龐家後被殺,野利皇后也被殺;兩歲的諒祚被立為皇帝,尊奉沒藏氏為皇太后,由皇太后垂簾聽政;宋冊封諒祚為夏國主。

宋仁宗趙禎大事年表


同年,文學家蘇舜欽去世,時年41歲,著有《蘇學士文集》;章得象去世,時年71歲,贈太尉兼侍中,諡文憲;馬遂殺王則失敗,被王則肢解;河北深州龐旦起義失敗被殺;崇政殿侍衛顏秀兵變被殺;青州禁兵馬達、張青起義失敗被殺;遼朝蒲奴裡部(牡丹江)酋長陶得裡發動叛亂,不久被捕獲;北宋張貴妃得寵。

皇祐元年(1049年)

遼興宗第二次親征西夏,再次失敗而歸,不久遼夏議和,西夏向遼朝納貢稱臣,遼夏之間的戰爭才宣告結束。陳執中罷相,文彥博、宋庠等人升為宰相。黨猶州儂智高建南天國,改元為景瑞,請隸歸順宋被拒,儂智高隨即開始反宋。因為軍費開支過大,國家財政危機愈益嚴重,龐籍、文彥博建議裁減保捷軍三萬五千餘人。建造邊境開元寺寶塔;楊岐派僧人方會圓寂,時年54歲,著有《楊岐方會和尚語錄》《楊岐方會和尚後錄》;權三司使葉清臣上書朝廷,實行官考課之法;包拯答詔河北邊防策略,並建言廢除範祥鹽法改革。

皇祐二年(1050年)

宋實施對貼法,商人入錢到京師後,達到十萬貫錢者才由政府發給鹽、茶、金帛等物;西夏大將窪普降遼;包拯奉命審理開封冷青冒充趙禎兒子案;田況治蜀受到朝廷表彰;言官彈劾張貴妃父親張堯佐,趙禎迫於壓力罷免張堯佐多項職位。

宋仁宗趙禎大事年表


皇祐三年(1051年)

河北恢復入中糧草“現錢法”,頒《簡要濟眾方;御史唐介彈劾宰相文彥博,文彥博被罷相,人稱唐介為“真御史”;以龐籍為宰相;減漳州、泉州、興化軍丁米,新作渾儀,罷災傷州軍貢物,涇原樊家族密廝歌內附。

皇祐四年(1052年)

宋校定天下財賦收入;儂智高再次請求歸順宋朝,宋朝拒絕接受。儂智高攻陷邕州後建立大南國,自稱仁惠皇帝,改年號為啟歷,並大封文武百官,攻陷邕州、賓州、邵州等地。宋禁諸州輸錢免役,減湖南丁身米,減漳、泉等地丁米,龐籍升為宰相,范仲淹去世,時年64歲,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諡號文正,有《範文正文集》傳世;涇原路經略使夏安期上《弓箭手陣圖》;以彰化軍節度使、知延州狄青為樞密副使。

皇祐五年(1053年)

狄青任樞密副使後,大將陳曙好大喜功,怕狄青一人建立戰功。搶先率領步兵八千人與儂智高軍隊發生激戰,結果宋軍在崑崙關(廣西賓陽)慘敗;古渭州藺氈獻地,陝西轉運使範祥擅自作主,興建啞兒峽城堡,被青唐(西寧)羌族士兵攻破吳嶺堡,進而包圍啞兒峽,殺死宋軍一千餘人,史稱古渭州之役。宋朝在陝西行青苗錢,改革科舉考試法;狄青平定儂智高叛亂後,升任任樞密使;龐籍被罷相,陳執中、梁適升任宰相。

皇祐六年、至和元年(1054年)

張貴妃去世,諡文成,追封皇后;鑄“至和元寶”錢。歐陽修母喪服滿回京,命判吏部流內銓,不久,被排擠去職,命其修主撰《唐書》。王貽永被罷,以王德用為樞密使;以劉沆為宰相。

宋仁宗趙禎大事年表


至和二年(1055年)

宋開發河東耕地,西夏侵耕屈野河西地;宋罷諸路里正衙前制度,改青白鹽販之罰,減徵蠶鹽錢,制定醫官考試製度;遼興宗耶律宗真駕崩,時年40歲,耶律洪基繼位,改元清寧。晏殊去世,時年65歲,封臨淄公,諡號元獻,趙禎輟朝三日,並御書“舊學之碑”,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傳世;宋賜夏《大藏經》;著名書法家蔡襄出任泉州知州;陳執中被罷相,文彥博、劉沆繼任宰相。

至和三年、嘉祐元年(1056年)

趙禎上朝時,突患暴疾,天天大呼“皇后與張茂則謀大逆”等,宦官張茂則被迫上吊自盡。宰相文彥博、富弼等人全權處理朝政;趙禎患病癒後,範鎮、司馬光等人上書請立太子,汴京等地發生嚴重洪澇災害;廢禁軍回易活動;因開鑿六塔河,樞密使賈昌朝誣陷多人被貶值,史稱六塔河之獄。

同年,噶當派創始人仲敦巴於拉薩建熱振寺,為噶當派的第一座寺院。遼國田和尚奉命於佛宮寺(山西應縣)內營建釋迦塔;因謠言四起,狄青被罷黜樞密使,出知陳州,改任韓琦為樞密使。張方平二度出任三司使,薛向改革河北入中制度;劉沆北罷相;包拯權知開封府,胡璦管勾太學。

嘉祐二年(1057年)

儂智高同族人、儂宗旦父子歸降了宋朝,宋冊封儂宗旦為忠武將軍、其子儂日新為三班奉職,廣南地區至此才最後平定下來;宋夏斷道塢之役,宋軍幾乎全軍覆沒;自此,宋朝停止和市、私市;宋置廣惠倉,供給年老體弱或無人撫養的孤兒;遼道宗重視農業發展,實行墾荒,在錦州建廣濟寺塔;狄青去世,時年50歲,贈中書令,諡武襄,著有《春秋尊王發微》;宋朝改革貢舉法,並校訂醫書;歐陽修主持科舉考試,打擊不正文風,受到學子攻擊。

宋仁宗趙禎大事年表


嘉祐三年(1058年)

宋朝李師中鑿成永濟河;契丹與吶廝囉聯姻,意圖夾攻西夏;宋朝廣南路各地共召募了四萬餘名土兵,大大充實了廣南西路地區的邊防力量。同年、王安石上萬言書,提倡改革;蔡襄出任福州知州,以韓琦為宰相。

嘉祐四年(1059年)

宋朝頒佈《嘉祐驛令》,增置南方禁軍,因妃子劉氏通姦他人,趙禎放逐宮人二百餘人,汝南郡王、宋英宗趙曙之父趙允讓去世,時年65歲,贈為太尉、中書令,追封濮王,賜諡號安懿。宋置館閣編定書籍官;胡璦去世,時年67歲,作有《宋史本傳》《鐵網珊瑚》;李覯去世,時年51歲,著有《李覯集》《直講李先生文集》;王令去世,時年28歲,著有《廣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三使司張方平被包拯彈劾貶知陳州;宋祁繼任後亦被包拯彈劾,被貶為知鄭州;包拯繼任三司使,遭到歐陽修彈劾。

嘉祐五年(1060年)

交趾內侵,宋鑿二股河,薛向任制置解鹽使、河東轉運使,下令減少解鹽量,以解決供大於求的局面;降低解鹽價格,西夏境內青鹽之利斷絕;著名詩人梅堯臣去世,時年59歲,著有《宛陵先生文集》曾參與編撰《新唐書》;歐陽修等人修成《新唐書》;英州刺史郭諮上《平燕策》;蘇洵被任命為校書郎。

宋仁宗趙禎大事年表


嘉祐六年(1061年)

西夏李諒祚誅殺權臣沒藏訛龐,廢除皇后沒藏氏,李諒祚親政;宋禁遼國界河捕魚;宋夏劃分疆界;司馬光用古代立太子的事例規勸趙禎從趙宋宗室中選擇太子。宋鑄當陽玉泉寺佛牙舍利塔;趙禎親臨崇德殿,主持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制舉考試,參加考試的有蘇轍、蘇軾、王介;宋祁去世,時年64歲,諡景文,曾參與修《新唐書》,著有《宋景文集》。

嘉祐七年(1062年)

趙宗實被立為皇子,改名趙曙;宋改革江西鹽法,降低官鹽價格,頒佈《嘉祐編敕》;宋沙汰陝西廂禁軍;遼國伐木宋朝境內伐木,築山西大同華嚴寺;西夏攻董氈,大敗而歸;書法家章友直去世,時年57歲。李瑋娶兗國公主,因公主飛揚跋扈,被貶為忻國公主;西夏李諒祚請求與宋聯姻被拒絕;宋朝裁撤全國僧侶三分之一,約十萬餘人。

嘉祐八年(1063年)

趙禎駕崩於福寧殿,享年54歲,趙曙繼位不久即患怪病,狂奔不止,胡言亂語,曹太后暫時聽政,曹太后為趙曙冊立皇后高氏;遼聖宗次子耶律重元謀反被殺;上趙禎諡號神文聖武明孝皇帝,廟號仁宗,葬於永昭陵;同年,龐籍去世,時年年76歲,追贈司空、侍中,諡莊敏。

趙禎是一位仁君,其在位四十二年,對百官寬厚以待,令百姓休養生息,使宋朝達到一個發展的頂峰。他在位時期,雖然名臣輩出,但是他頻繁更換重臣,朝令夕改,致使其在政治上並無太大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