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无良网红炒作会给其拉流量,为何仍要批评

摘要:无良网红的座右铭是,“被人骂”总比“无关注”要好。——他们希望被骂,骂带来了流量,不是我们投鼠忌器放弃批评的理由。产生这种悖论,不是人们骂错了,而是这个行业的底线太低了,拉低着社会道德水位。关键问题是,道德约束力是软性的,挑战者利用的就是这一点,所以,有些事情只能靠法律去办了。


批评无良网红炒作会给其拉流量,为何仍要批评


 曹林|文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啦,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做生意又不会做”。36岁男子周某,因盗窃四次入狱,这样一句混帐话却让其变成了网红。——因这一句话而红,已经挺荒诞的了。更荒诞的是,在其出狱后,竟然有数十家网红经纪公司希望与周某签约,200万、300万的签约价都有人提过。很多面目狰狞的自媒体也都把周某当成了流量猎物,围追其进行直播。这种场景让人想起去年走红的“流浪大师”,想起网红时代的很多扭曲的商业IP。


不打工而靠盗窃生活,正常的社会,显然应被唾弃。让人三观尽碎的是,畸形的流量经济和网红生产链,竟真可能养活一个好吃懒做的人,实现其“这辈子不可能打工”不劳而获的懒汉梦。这样的网红,这种毫无道德感的审丑文化工业,不仅毒害了传播生态,更在浇灌“不打工”的网红狂欢中,向社会输入了一种反智、反主流的坏价值观。周某未必想成为这样的网红,甚至在受访时表达了拒绝,可充满变现欲望、不放过任何流量机会的网红经济需要他。


说实话,一开始不想评论这个话题。我知道,那些写满亢奋流量欲望的网红公司和直播达人,是不介意被批评的。相反,他们喜欢被批评,因为一件事争起争议、受到批评,才会有流量。某种程度上,他们正是知道这样做会受到批评和围观,才投资下注周某身上的。在正常人看来,被批评是不好的事,这只是道德逻辑,对于流量拜物教者看来,在流量面前,道德算个屁。所以,最可悲的事莫过于,一群信仰道德的人义愤填膺地跟一群信仰流量的人讲道德,信仰流量的欢乐地收割着道德口水带来的流量。某种程度上,那种批判的声音无意中成了流量崇拜者的共谋,针锋相对的道德批评恰恰被反向消费。网红炒作者的血盆大口,不仅消费丑陋,连人们的愤怒和批评也成为它消费的对象。


那,怎么办呢?批判的姿态很容易进入流量逻辑而成为流量文化工业的一部分,根本说服不了网红,还帮他们制造着他们热爱的流量,那就不能批评了吗?


不,仍然要批评,面对这种现象无动于衷失去道德敏感,大家见惯不怪,对畸形炒作熟视无睹,才是可怕的。不能因为害怕无意中“拉升”了流量,而不去守卫常识价值。网红公司不要脸,社会不能不要脸。公众的道德批评确实说服不了深陷流量崇拜的人,不是说嘛,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他们不是不懂那些道理,只是把利益当成了最高的道理,完全置于一般道理之上,只有利益而无是非。――但人们的这些道德批评,并不是跟网红公司对话,不是讲给他们听的,而是说给公众听的,通过审判一种畸形的价值观中在社会中重申正义常识,抗拒流量逻辑和犬儒主义者对正义价值的碾压。


一个哲学教授谈到盲人摸象的故事时说,这个故事的道理,不是说给盲人听的,为什么呢?因为现实中的盲人知道自己的局限性,不会误以为自己掌握了全局。所以要解决盲人摸象的问题,要点在于自知我们可能是“盲人”,才会有对自身局限的意识,才会有反省、对话、讨论的欲望。——所以,知道自己的道理是讲给谁听,非常重要。批评那些网红公司,不是尝试用“道德逻辑”去说服“流量逻辑”,而是说给那些能听懂道德语言的人听的,凝聚正常的共识,让这个社会保持对价值观缺失的耻感,保持道德水位不被去道德、去价值的庸常之恶所拉底,在是非、真假、美丑的界限不被稀释和模糊。


不少人都说,这种明显的病态行为,就别理它了,你一理它就输了,看它一眼都会进入它的逻辑,网红经济要的就是“眼球”。——这是私域逻辑,公共领域不能有这种“别理它”的鸵鸟逻辑,如果大家对这种走火入魔、通过挑战主流常识价值而变现的流量逻辑见惯不怪,破窗效应下,就会在道德领域发生公地悲剧。面对这种无节操的网红炒作,出现一边倒的批评和抵制,才说明这是一个价值观正常的社会。就像眼睛受到攻击时,一个健康的人会本能用手去护眼。常识价值观正如我们的眼睛,舆论对网红炒作的批评是本能的护眼行为,眼里揉不进沙子,这种价值观鼓励良善和勤劳,让努力的人得到回报,厌恶不劳而获。


无良网红的座右铭是,“被人骂”总比“无关注”要好。——他们希望被骂,骂带来了流量,不是我们投鼠忌器放弃批评的理由。产生这种悖论,不是人们骂错了,而是这个行业的底线太低了,拉低着社会道德水位。关键问题是,道德约束力是软性的,挑战者利用的就是这一点,所以,有些事情只能靠法律去办了。




批评无良网红炒作会给其拉流量,为何仍要批评

《时评写作十六讲》是我评论从业近20年、评论教学近十年的一次全面和深入的梳理,每一讲都涉及评论写作的理论讲解与思维训练,对实践进行了萃取和提炼,总结出学习者可以把握的“抓手论”“身材论”“钩子论”“包袱呼应论”“网状案例论”“逻辑单链论”等实操技巧。本书得到了诸多北大学生、高中生家长、评论课教师、高中语文老师、新闻学院院长和资深评论员的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