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小学校长吴月娥:吾虽他乡来,持把畲魂传

2019年7月中旬,"畲"我其谁社会实践队前往梅州市丰顺县凤坪畲族村进行调研,调研主题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危机与应对。通过村民介绍,了解到当地有一所畲族小学,它是梅州市唯一的一所少数民族学校。民族文化的兴衰与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畲"我其谁社会实践队采访了凤坪畲族学校的吴校长。

学校的校长名叫吴月娥,1980年生,汉族。初见吴校长时,她正用畲语与一位婆婆说说笑笑,态度十分亲和。吴校长说,她是嫁进凤坪村的"外来"女子,从2001年起就在这里教书育人,已有十八个年头,担任校长一职也有七年。她以凤坪为家,见证了村子的变化与发展,对村中的情况非常了解,对学校的学生也非常熟悉。

学校师资力量单薄,教师年龄普遍较高

凤坪村位于群山之中,道路崎岖,位置偏远,交通十分不便,村中及附近的孩子大多选择到该村的畲族小学就读。该校有六个年级、一百多名学生,但只有八位正式老师上岗。据吴校长介绍,学校的老师数量少、教学任务重,老师们的年龄普遍较高,最年轻的老师也已达37岁。谈及师资问题,吴校长表示无奈,"学校位置偏僻,很难聘请到老师。就算有志愿者前来支教,时间也比较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吴校长希望未来能实现"县管校聘"机制,即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师全部由县级政府统一管理,将教师从过去的归属某学校的"学校人"改为县教育系统的"系统人"。这样,能降低偏远学校聘请老师的难度,并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畲村汉化程度高,学校融畲族传统于教育

谈及村中的畲族文化,吴校长坦然地说:"由于周围都是汉族聚居地,凤坪村的汉化程度很高,服饰、生活习惯等基本与汉族无异"。村中保存度较高的传统是畲语的使用,但现在的孩子在学校接受普通话教育后,也开始习惯用普通话交流,说畲语的人也越来越少,畲族的文化特色也逐渐淡化。

意识到畲族文化传承已刻不容缓,于是吴校长采取了相应行动。在学校,吴校长将畲族传统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当中,鼓励老师在课余时间用畲语与学生交流。吴校长说:"我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挤出一定经费,在学校开设关于畲族文化的宣传栏,同时也邀请一些本地专业人士开设畲族舞蹈与茶艺课程。"以畲族特色为重的教育模式,成为这所小学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学生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地比赛,也获得过许多荣誉与奖项,就在2019年六一儿童节的文艺汇演中,他们的畲族歌舞表演获得丰顺县的一等奖。谈及这些接受过畲族文化教育的学生们,吴校长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骄傲。

借国家政策东风,让文化传承意识落到实处

吴校长表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靠她个人和学校的力量还是很薄弱的。当地的很多村民并没有意识到保护自己文化的重要性,反而自己这个"外乡人"在干着急。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计划,凤坪村正巧赶上振兴浪潮,各项建设都得到政府扶持,其中就包活文化建设。吴校长说:"文化建设得到很多当地人的支持,但大部分人看到的是文化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利于自家茶叶的销售,而非真正为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由此真诚、切实地从日常生活中去践行文化的传统。村民们的文化保护意识还是比较淡薄,文化建设很多时候只有外壳。"

吴校长认为,保护畲族文化,不仅需要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需要村民的热忱参与,即由国家主导大方向科学地发展文化,村民具体地落实政策细致地发展文化。吴校长呼吁说,从现在开始,要重视畲族文化的发展,注重文化底蕴与内涵的传承,要让文化继承落到实处,这才是畲族文化发展的长远之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