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小學校長吳月娥:吾雖他鄉來,持把畲魂傳

2019年7月中旬,"畲"我其誰社會實踐隊前往梅州市豐順縣鳳坪畲族村進行調研,調研主題為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危機與應對。通過村民介紹,瞭解到當地有一所畲族小學,它是梅州市唯一的一所少數民族學校。民族文化的興衰與教育的發展息息相關,因此"畲"我其誰社會實踐隊採訪了鳳坪畲族學校的吳校長。

學校的校長名叫吳月娥,1980年生,漢族。初見吳校長時,她正用畲語與一位婆婆說說笑笑,態度十分親和。吳校長說,她是嫁進鳳坪村的"外來"女子,從2001年起就在這裡教書育人,已有十八個年頭,擔任校長一職也有七年。她以鳳坪為家,見證了村子的變化與發展,對村中的情況非常瞭解,對學校的學生也非常熟悉。

學校師資力量單薄,教師年齡普遍較高

鳳坪村位於群山之中,道路崎嶇,位置偏遠,交通十分不便,村中及附近的孩子大多選擇到該村的畲族小學就讀。該校有六個年級、一百多名學生,但只有八位正式老師上崗。據吳校長介紹,學校的老師數量少、教學任務重,老師們的年齡普遍較高,最年輕的老師也已達37歲。談及師資問題,吳校長表示無奈,"學校位置偏僻,很難聘請到老師。就算有志願者前來支教,時間也比較短,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吳校長希望未來能實現"縣管校聘"機制,即九年義務教育的教師全部由縣級政府統一管理,將教師從過去的歸屬某學校的"學校人"改為縣教育系統的"系統人"。這樣,能降低偏遠學校聘請老師的難度,並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

畲村漢化程度高,學校融畲族傳統於教育

談及村中的畲族文化,吳校長坦然地說:"由於周圍都是漢族聚居地,鳳坪村的漢化程度很高,服飾、生活習慣等基本與漢族無異"。村中保存度較高的傳統是畲語的使用,但現在的孩子在學校接受普通話教育後,也開始習慣用普通話交流,說畲語的人也越來越少,畲族的文化特色也逐漸淡化。

意識到畲族文化傳承已刻不容緩,於是吳校長採取了相應行動。在學校,吳校長將畲族傳統融入到日常的教學當中,鼓勵老師在課餘時間用畲語與學生交流。吳校長說:"我儘量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擠出一定經費,在學校開設關於畲族文化的宣傳欄,同時也邀請一些本地專業人士開設畲族舞蹈與茶藝課程。"以畲族特色為重的教育模式,成為這所小學的一張靚麗的名片,學生經常代表學校參加各地比賽,也獲得過許多榮譽與獎項,就在2019年六一兒童節的文藝匯演中,他們的畲族歌舞表演獲得豐順縣的一等獎。談及這些接受過畲族文化教育的學生們,吳校長由衷地為他們感到驕傲。

借國家政策東風,讓文化傳承意識落到實處

吳校長表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單靠她個人和學校的力量還是很薄弱的。當地的很多村民並沒有意識到保護自己文化的重要性,反而自己這個"外鄉人"在乾著急。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計劃,鳳坪村正巧趕上振興浪潮,各項建設都得到政府扶持,其中就包活文化建設。吳校長說:"文化建設得到很多當地人的支持,但大部分人看到的是文化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利於自家茶葉的銷售,而非真正為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由此真誠、切實地從日常生活中去踐行文化的傳統。村民們的文化保護意識還是比較淡薄,文化建設很多時候只有外殼。"

吳校長認為,保護畲族文化,不僅需要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時也需要村民的熱忱參與,即由國家主導大方向科學地發展文化,村民具體地落實政策細緻地發展文化。吳校長呼籲說,從現在開始,要重視畲族文化的發展,注重文化底蘊與內涵的傳承,要讓文化繼承落到實處,這才是畲族文化發展的長遠之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