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院的前世今生


一個大院的前世今生


我們在初中三年度過的新林鎮中學,是一個獨立的大院子,並且相對新林鎮的其他大院,比如政府大院、衛生院大院、氣象站大院、供銷社大院等等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而言,中學大院面積是最大的,年代也是最久遠的,因此歷史積澱是最深厚的。

中學大院的年代有多遠呢?

看那風雨剝蝕後依舊還是厚厚的夯土圍牆,看那只是用草和土混合板築的施工方法,我們就可以得出基本確切的推論。大院的建造時間,最晚也應該是在清末。

儘管我們看到的大院,多是殘破的大牆和一兩個崗樓遺蹟,南大門也改換成通透的鐵藝以及門垛是最簡單的磚壘方形立柱,甚至東部靠近集貿市場的圍牆,更是因為在地表消失而無蹤可尋,但是如果我們站在高處,綜觀整個大院,發現它就像一個歷經滄桑的老人,即便豁了牙、駝了背,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想象出當年完工時高大雄壯的樣子。

可以肯定地說,當年建造這個大院時,應該是出於冷兵器時代的軍事目的,因為從大院所在地理位置看,向西鎖住七一村、八一村、碧流汰村乃至於氈鋪鄉及壩後通向本地的出路口,向北倚靠綿延的哈什吐、大中小烏蘭的山區,向南銜接鹿山村、上升村,向東敞開接納五星村、太平村,絕對是關鍵之處的咽喉位置,是軍事要塞的不二之選。

而鄰近的上升,南臨高山,北斷大河,是兵法上的“險地”,至於鹿山,迴旋餘地小,頂多可以作為防守的前哨陣地。

這個位置,和九連村東、紅旗嘎查的珠沁廟選址相仿,分別把守在山谷的東西端、河流的轉折點,以至於大院和大廟之間,形成如同犄角的相互呼應之勢。

雖然我們不知道大院是誰建造的,也沒有聽說過大院及周邊發生過什麼戰役或戰鬥,但是我們知道曾經的主人,也就是1946年土改之前,大院的所有者是律氏家族。

可以想象,姓律的地主,能夠擁有這麼大的院子,必然曾經有過積聚、消費鉅額財富以及剝削窮苦人的歷史過往,期間的故事,我們也能猜得出大概情形,因為關於這方面的地主沒落、革命鬥爭回憶錄太多了,所以圍繞這個地主大院內外發生的事情,也一定會是與那個時代相符合的縮影。

當這個大院,被收歸公有並且用作教書育人的學校後,即成為新林鎮的教育中心,其幾十年的發展歷程,即便沒有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事蹟,然而我們相信,它默默地發揮的重要作用,它靜靜地形成的持久影響,必然遠遠地超過當年私家財產被沒收對革命的貢獻,也會遠遠地超出最初軍事保護而維繫安全的目標,這是因為中學大院實現了一個惠及人民的理想:

讓更多的、普通人家的孩子得以入學和讀書,並且從此改變或者提升了很多人尋求出路、尋找夢想的人生和命運……

——這應該是大院被永久銘記的核心價值所在。

我們這一屆初中學生,僅僅在那裡讀書三年,應該都沒有忘記新林鎮中學的大院,相信同樣地,每一年從大院讀書畢業的學生和在那裡工作的老師,也都不會忘記這個大院的。這個大院,已經成為這些人生命中的一部分,也是關於學生和老師在美好時間段的美好記憶。

我想,這個大院,從初始的軍事要塞,到後來的地主莊園,再到如今的讀書之所,其前世今生足可以印證一個至大的道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想擁有自尊自強,其根本性基礎,除了軍事保障之外,就是教育傳承,即使在如今以經濟為中心的建設繁榮富強國家的時代,我們也不能和不應該忘卻這兩個基礎。

學校,大院,我們懷念,我們相信以後會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