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院的前世今生


一个大院的前世今生


我们在初中三年度过的新林镇中学,是一个独立的大院子,并且相对新林镇的其他大院,比如政府大院、卫生院大院、气象站大院、供销社大院等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而言,中学大院面积是最大的,年代也是最久远的,因此历史积淀是最深厚的。

中学大院的年代有多远呢?

看那风雨剥蚀后依旧还是厚厚的夯土围墙,看那只是用草和土混合板筑的施工方法,我们就可以得出基本确切的推论。大院的建造时间,最晚也应该是在清末。

尽管我们看到的大院,多是残破的大墙和一两个岗楼遗迹,南大门也改换成通透的铁艺以及门垛是最简单的砖垒方形立柱,甚至东部靠近集贸市场的围墙,更是因为在地表消失而无踪可寻,但是如果我们站在高处,综观整个大院,发现它就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即便豁了牙、驼了背,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想象出当年完工时高大雄壮的样子。

可以肯定地说,当年建造这个大院时,应该是出于冷兵器时代的军事目的,因为从大院所在地理位置看,向西锁住七一村、八一村、碧流汰村乃至于毡铺乡及坝后通向本地的出路口,向北倚靠绵延的哈什吐、大中小乌兰的山区,向南衔接鹿山村、上升村,向东敞开接纳五星村、太平村,绝对是关键之处的咽喉位置,是军事要塞的不二之选。

而邻近的上升,南临高山,北断大河,是兵法上的“险地”,至于鹿山,回旋余地小,顶多可以作为防守的前哨阵地。

这个位置,和九连村东、红旗嘎查的珠沁庙选址相仿,分别把守在山谷的东西端、河流的转折点,以至于大院和大庙之间,形成如同犄角的相互呼应之势。

虽然我们不知道大院是谁建造的,也没有听说过大院及周边发生过什么战役或战斗,但是我们知道曾经的主人,也就是1946年土改之前,大院的所有者是律氏家族。

可以想象,姓律的地主,能够拥有这么大的院子,必然曾经有过积聚、消费巨额财富以及剥削穷苦人的历史过往,期间的故事,我们也能猜得出大概情形,因为关于这方面的地主没落、革命斗争回忆录太多了,所以围绕这个地主大院内外发生的事情,也一定会是与那个时代相符合的缩影。

当这个大院,被收归公有并且用作教书育人的学校后,即成为新林镇的教育中心,其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即便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迹,然而我们相信,它默默地发挥的重要作用,它静静地形成的持久影响,必然远远地超过当年私家财产被没收对革命的贡献,也会远远地超出最初军事保护而维系安全的目标,这是因为中学大院实现了一个惠及人民的理想:

让更多的、普通人家的孩子得以入学和读书,并且从此改变或者提升了很多人寻求出路、寻找梦想的人生和命运……

——这应该是大院被永久铭记的核心价值所在。

我们这一届初中学生,仅仅在那里读书三年,应该都没有忘记新林镇中学的大院,相信同样地,每一年从大院读书毕业的学生和在那里工作的老师,也都不会忘记这个大院的。这个大院,已经成为这些人生命中的一部分,也是关于学生和老师在美好时间段的美好记忆。

我想,这个大院,从初始的军事要塞,到后来的地主庄园,再到如今的读书之所,其前世今生足可以印证一个至大的道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拥有自尊自强,其根本性基础,除了军事保障之外,就是教育传承,即使在如今以经济为中心的建设繁荣富强国家的时代,我们也不能和不应该忘却这两个基础。

学校,大院,我们怀念,我们相信以后会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