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和江蘇名字一樣的古鎮,淳樸安逸,古韻猶存,幸好沒被商業化

雲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這裡不光有大理古鎮、束河古鎮,還藏著一個沙溪古鎮。說起沙溪古鎮,很多人有點耳熟,因為在江蘇省太倉市也有一個沙溪古鎮,這是一個有著1300多年曆史的江南水鄉古鎮。但是雲南的沙溪古鎮在哪裡呢?它就位於大理州劍川縣,它沒有大理麗江的紙醉金迷和富麗堂皇,它有的只是小鎮的原汁原味,可以說古鎮該有的特色該有的美景,它一樣都不缺。

雲南和江蘇名字一樣的古鎮,淳樸安逸,古韻猶存,幸好沒被商業化

沙溪古鎮的歷史文化十分悠久,是雲南青銅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有著2400多年的歷史。從鰲峰山的古墓葬群和銅礦遺址我們可以得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沙溪就已經擁有了超高的青銅冶煉技術。從秦朝開始,劍川就是茶馬古道的必經通道,後來彌沙挖掘了很多鹽井,離彌沙最近的沙溪也一躍成為了鹽都,是西藏、滇西北地區的食鹽供給的集散地,成為了茶馬古道上的重要交易碼頭。

雲南和江蘇名字一樣的古鎮,淳樸安逸,古韻猶存,幸好沒被商業化

唐宋時期,南詔、大理國在西南地區興起,沙溪處於大理和麗江之間,是滇藏茶馬古道上一個陸路碼頭,也是去往西藏的重要節點,在一段時期曾是一個經貿發達、文化繁榮、顯赫一時的重鎮。後來,隨著南詔、大理國的沒落和馬幫的消失,漸漸的這個曾經顯赫一時的重鎮也被人們忘記了。當地人大多是白族人,也有少數回族、彝族、漢族人,這裡的建築風格也極具特色。這裡不失古鎮的古樸典雅,也不失人間的煙火氣。

雲南和江蘇名字一樣的古鎮,淳樸安逸,古韻猶存,幸好沒被商業化

一個地方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興盛衰落,這都是很正常的,也許輝煌和顯赫終會逝去,但是歷史文化卻不會,人們的記憶也不會。沙溪古鎮裡沒有一個現代化的建築,所有建築物的牆面都是泥磚砌成的。也許大理麗江古城裡的建築也是這樣的,可是卻更古色古香,更像是一個古鎮,大概是因為在沙溪古鎮有很多房屋的牆面上還寫著“控制人口”的字樣,還有路邊的古樹,坑坑窪窪的小道,無一不體現著小鎮的古老和原汁原味。

雲南和江蘇名字一樣的古鎮,淳樸安逸,古韻猶存,幸好沒被商業化

寺登四方街是沙溪古鎮最為重要的地方,是一個千年古集市,有寺廟,古戲臺,商鋪,馬店,開闊的紅砂石板街面,百年古樹、古巷道等等,被稱作是“茶馬古道上唯一倖存的古集市”。古戲臺子是沙溪古鎮的標誌性建築,分為三樓,一樓是商鋪,二樓是戲臺。簷腳的琉璃神獸和戲臺的色彩都有濃濃的白族建築特色。

雲南和江蘇名字一樣的古鎮,淳樸安逸,古韻猶存,幸好沒被商業化

在每年的二月八太子會上,白族的青年男女都會在戲臺子上表演,能在戲臺子表演是一個很大的榮譽。甚至還有當地人說:沒有在戲臺子上表演過的人不算是真正的沙溪人。興教寺建於明永樂十三年,已經有近600年的歷史。是我國目前保存規模最大、最典型也最有代表性的佛教密宗“阿吒力”的寺廟。寺廟裡有壁畫20多幅,全部是寺裡的僧人創作的。

雲南和江蘇名字一樣的古鎮,淳樸安逸,古韻猶存,幸好沒被商業化

大概沙溪因為是茶馬古鎮重鎮,人口流動,文化也在不斷的交流融合,因此寺內保存的壁畫既有中原的繪畫風格,又不失當地的文化特色。壁畫保存較好,對研究白族繪畫藝術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

雲南和江蘇名字一樣的古鎮,淳樸安逸,古韻猶存,幸好沒被商業化

在古戲臺和興教寺之間的石板上,還種著兩棵古槐樹。有一種說法,當年的馬幫漢子離家時都會在兜裡揣一個槐樹種子,想家了就把它掏出來看看。那麼會不會是這個馬幫漢子喜歡上了沙溪的白族姑娘,從此他在沙溪也有了一個家,把種子種下,多年過去了,種子也長成了參天大樹。

雲南和江蘇名字一樣的古鎮,淳樸安逸,古韻猶存,幸好沒被商業化

在古鎮的外圍有一條河,叫做黑惠河,據說在古時候,這條河的兩岸是馬幫人最理想的休息場所。在這裡可以看見青山、綠水、小鎮,也確實是個休息的好地方。黑惠河上還有一座青磚石橋叫做玉津橋。馬幫人進出白沙都要經過這座橋,這座橋也見證了小鎮的輝煌和衰敗。看著玉津橋,還能幻想出壯漢們牽著馬匹趕路的場景,耳邊還回蕩著馬蹄聲和清脆的鈴聲。

雲南和江蘇名字一樣的古鎮,淳樸安逸,古韻猶存,幸好沒被商業化

在沙溪古鎮裡你聽不到嘈雜的旅遊團的聲音,更沒有導遊喇叭的噪聲,在這裡,原著居民們都還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每一個遊人也似乎都被這安靜的氣氛感染,說話的聲音都很輕。在這裡,你閉上眼睛,聽見的都是鳥叫,聞到的都是花香,感受到的一切都是這麼的安逸和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