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变局(一):从“先种后销,随行就市”到“订单农业”

关于农业,最常见的新闻是:某地某农产品滞销严重,少则几万斤,多则上千万斤(几千上万吨)。

这种事后面都是一个事实:即我国的农业,基本上都是先种后销的模式。而其价格也主要以随行就市为主。

同样属于创造财富的实业,农业和工业差别有多大?

1、工业,现代是越来越讲究订单化生产,倾向于0库存或低库存。而农业几乎完全是先种后卖。

2、工业,有明确的产品标准,有明确的生产流程,有明确的原料和零配件。农业,很难标准化,且实行标准化的更少。

3、工业品正在越来越多“去库存”,以轻资产为美。随着5G,工业物联网的时代,将走入定制化时代,即真正的订单化和无库存。农业,在5G、物联网时代将如何走,还没有明确的模式。农业销售端出现大的变革是没有悬念的,但农业的中、上游,即使是互联网新贵,手握巨资,也深感"狗咬刺猬,无从下口”。

非常一目了然的是,今天电商整合的最顺利的,就是日用工业品。而在农产品和服务业的整合,还差点意思。美团是目前体量最大的服务业整合平台,但目前主要还是外卖服务,还不到全部服务业的九牛一毛。

那么,农业和工业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别呢?既然差别主要在于能否标准化,那影响农产品标准化的难点在哪里?有没有可能解决呢?

常人对农业的理解,首要的还是一个“看天吃饭”的概念,农业的事,首先得看老天爷的脸色。这您咋个去标准化?

又一个,农产品是通过生物活体生产而来,比如奶牛产奶,水稻长稻米,苹果树长苹果,等等,都是活的生物体,也就是生物反应器,生产农产品。

这个生物的东西,就比物理的、化学的,复杂的多了。要操控起来就难多了。

还一个,工业品的制造周期一般较大,并可控。农业呢?露地栽培,是以一个生产季为一个单位。相对来说,人工养殖倒是可控性强一些。

那么,我们总结一下。如果农产品,要做到象工业品一样标准化,就要克服掉:

1、老天的脸色 —— 气候等等自然条件。

2、对“生物反应器”的可控、可调节性。

3、农产品的标准体系。

为什么一定要先强调农产品的可标准化,而不直接提订单农业呢?

很简单,假设农产品能象衣服、电器等一样标准化,就能直接被电商平台整合,自然就可以复制其订单化模式了。

也就是说,农产品问题的焦点不在于订单化本身,而恰恰在于农产品本身很难做到标准化,这点是起因,而无法订单化是结果。否则的化缘木求鱼,效率就会非常的低了。

那为什么西方的农产品可以订单化呢?那请仔细去了解和分析西方什么农产品可以订单化。一部分是大农场的大宗农产品,如大豆、棉花、玉米。另一部分,则是“工厂化”园艺作物,如水果、蔬菜等。这些园艺作物大部分都是温室农产品。而露地种植的农产品,订单话很难做到全覆盖,很多也是和我们一样的“先种后卖,随行就市”。比我国大批进口的车厘子。无论智利的、澳大利亚的、美国的,等,都很难做到先订单后生产。也或多或少存在年度的产量、质量不一致。只是实行的是工厂化的管理,其质量、产量的年度偏移幅度是还在比较小的范围内。

这就是农业,农产品目前的秘密。

而科技将逐渐地解决这个问题。尽管农产品是“生物反应器”的产品,是活体生物产,更复杂,环节多。但科技一样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随着在品种、栽培、水肥、病虫害等技术的不断深入,再复杂的问题也能一点点地被克服。哪怕不能完全克服,偏移越来越小,也够了。

所以,未来的农产品,将逐渐实现可标准化,而当其慢慢变得和工业品一样能“标准化”时,就是订单农业全面实现之时。

只有科技,只有不断加大的投入,才是未来农业、农产品崛起的原由。伴随农产品标准化,是农业和农产品的商业模式的巨大创新。或者换个说法,叫做农产品的大变局。

是时候考虑新农业了。

这一次,是用“工业品”的思维去思考农业,去重新定义农业,土地,农业园,农民。农业锚定了“18亿亩”红线的土地,如何提高这18亿亩土地的产出值,就是新农业。而提高产值,就意味资本、科技的投入。商业模式将不断创新出现,绞杀直至出现成熟的大平台。但无论如何变,农民将不再是一个综合职业,而成为是农场的职工,成为劳动力。一如在工业流水线的工人。


农业大变局(一):从“先种后销,随行就市”到“订单农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