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遵守公共次序的人都不听劝阻?公共场合好心人越来越少?

据@环球网发布《公交司机劝阻乘客吸烟被暴捶勒脖 致急性应激障碍》一文称:“一男子和其妻子上车不久,男子坐在后车厢抽烟,被提醒后,在司机停车的间隙,走上驾驶台,对司机暴打。”今年下半年,随着重庆大巴坠江事故的发生,公交出行问题愈发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乘客与司机的安全也遭到很多人质疑,越来越多的人害怕选择公交出行,甚至一旦公交车上有人出现“异常”举动,大家就会草木皆兵,弄的人心惶惶,很多家长也为孩子早晚坐公交上学感到不安。“要不要扶”、“要不要施舍”、“要不要帮”等等疑问在人们脑子里回旋。

今年9月份,浙江一位80后男子骑电动车时发现一位老人骑电动车摔倒,于是便出于好心将老人扶起,让男子没想到的是,老人反咬是被小伙撞倒了自己,还好警察调查了监控,否则事实真相难以还原,男子一怒之下欲起诉老人,后来经过民警耐心调解,小伙才选择放弃。

另外在11月份西安阎良区某村,张先生在出租屋门口看见一位年迈的老人摔倒,准备上前去扶,却被妻子给拦住不让去,理由是“万一他当时说是你撞倒的怎么办?没看见新闻上天天报道被讹诈的新闻与视频吗?这里又没有监控,挨一下都不行。”

其实,有他张先生妻子这样心理的人不在少数。1,因为以往有过类似的事件发生,很多人在经常看到被讹的事件后,心理产生阴影。

2,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怕被讹多少钱,而是怕遇到不必要的麻烦,浪费自己的时间不说,本来想做好事到最后还弄得自己不高兴。

重庆公交坠江也是一个典型,女乘客在与司机争执时,没有人愿意上前劝阻,因为大家都怕当事人不听劝反倒把自己拉扯进去。人们潜意识里就认为矛盾是不能被协调的,因为当事人双方都是处在情绪激动的时候,除非自己有极大的协调能力,否则一语不对就非常容易在紧张的局势中不被当事人理解。

出行矛盾相对较少,相反出面协调的也就相对较少。

为何不遵守公共次序的人都不听劝阻?公共场合好心人越来越少?

人人都有一颗侠义心肠,但真正愿意把这种心肠表现出来的却寥寥无几

其实,没有人出手并不代表人们没有一颗善良、乐于助人的心,只是在人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不讲理之人不听劝或者经常看到做好事被讹,后,人们也就慢慢养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某地就发生了一件小学生扶起摔倒老人的事情,但是原本出于好意的小学生去被污蔑了撞倒老人的罪名。甚至老人还发毒誓称自己没有说谎,无奈之下双方提出寻找证人,还好有三名好心的市民为孩子作证孩子只是帮忙扶起老人,而并不是孩子撞倒老人的。假设没有这三位热心市民的作证,那孩子可能也很难洗清冤屈了。这样的事情往往会非常受关注,一传十十传百,传播越广,知道的人就越多,这样很多人就会引以为戒。

为何不遵守公共次序的人都不听劝阻?公共场合好心人越来越少?

正确看待被讹事件,不能以点概面、以一概全

人民网一篇《人民日报民生观:理性看待老人讹人报道》文中提及过:“仅凭媒体报道的案例,不能得出老人整体素质下滑的结论。”的确如此,很多媒体偏向于具有舆论价值的报道,好人好事往往被疏忽掉,从而呈现到社会上的都是一些容易让人作评判的案例。因为矛盾能扩大事态,从而会受人关注,就更容易让记者来发现这种具有价值的报道,而那些好人好事基本上都是在小范围被宣传,所以不被媒体发现。因此,当我们该出手帮助他人的时候,是不应该受到以往媒体所报道案例的影响,我们应该明白的是,被讹事件永远都是个别人而并非大部分。

为何不遵守公共次序的人都不听劝阻?公共场合好心人越来越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