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浦東30年|趙啟正:站在地球儀旁邊思考浦東開發

CFIC導讀

◆2020年4月18日,是浦東開發開放30週年紀念日。三十而立,浦東告訴世界: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如何書寫一座城市新的傳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以陸家嘴、金橋、外高橋、張江四個開發區為切入點,採訪了浦東開發開放的決策者、參與者、執行者,講述那段浪奔浪流的進取故事,致敬那段激情似火的創業史,更為今天的浦東改革開放再出發提供一個大歷史視角。

口述浦东30年|赵启正:站在地球仪旁边思考浦东开发
口述浦东30年|赵启正:站在地球仪旁边思考浦东开发

中國金融信息中心金偉良攝

上海的浦東,中國的浦東,世界的浦東。

2020年4月18日,是浦東開發開放30週年紀念日。

三十而立,浦東告訴世界: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如何書寫一座城市新的傳奇。中國奇蹟的密碼,是浦東三十年來的思想解放、制度創新,是一代人的艱辛探索和奉獻。

三十而立,浦東的崛起,不僅是嶄新城市天際線的立起,更是中國昂首走向世界、擁抱世界的步伐。

上海的浦東,中國的浦東,世界的浦東。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澎湃新聞·智庫報告欄目推出“人海潮·浦東開發開放30年口述”系列專題,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以陸家嘴、金橋、外高橋、張江四個開發區為切入點,採訪了浦東開發開放的決策者、參與者、執行者,講述那段浪奔浪流的進取故事,致敬那段激情似火的創業史,更為今天的浦東改革開放再出發提供一個大歷史視角。

口述浦东30年|赵启正:站在地球仪旁边思考浦东开发

澎湃新聞 王亦贇 製圖

2020年4月18日對浦東而言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日子。30年前的這一天,黨中央國務院宣佈同意上海加快浦東地區的開發,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政策。從此,浦東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標誌,開創了一個輝煌的時代,書寫了中國改革開放史上的又一個奇蹟。

三十而立。作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標誌,浦東開發開放是一場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的偉大實踐,浦東奇蹟的背後,值得謳歌和總結的內容很多。值此浦東而立之際,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組織編寫了《奇蹟:浦東國家級開發區親歷者說(1990–2000)》一書,並請我作序。

浦東是我曾經工作過的地方,是一片始終令我夢迴牽繞的熱土。我自1992年下半年到1997年底在浦東工作,1993年1月浦東新區成立任浦東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從一開始就有幸參與和見證了浦東開發開放早期最波瀾壯闊的奮進歷史。縱觀全書講述者,幾乎都是我熟悉的浦東開發開放的開拓者,他們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飛揚的青春,奉獻給了浦東開發開放最初十年艱難起步、艱苦創業的歷程。如今,這些同志大都已經退出領導崗位,但精神不減當年。他們的所述所記,生動再現了三十年前我熟悉的那段激情似火的歲月,體現了當年浦東拓荒者篳路藍縷、奮勇拼搏、敢闖敢試、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鬥精神,他們的責任擔當、勇氣情懷,以及把浦東這片阡陌縱橫土地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都市的宏偉壯舉。全書掩卷讀來,真是往事歷歷在目,心頭感慨萬千,也感受到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做了一件很有歷史眼光的創意,為後代留下了一份彌足珍貴的歷史。

浦東開發開放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戰略決策。1992年江澤民總書記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進一步指出要“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儘快把上海建設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城市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在中國共產黨的代表大會報告中具體部署一個城市的經濟建設,這是第一次,是基於中國改革開放發展大局的深刻把握,是基於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深入研判。鄧小平同志指出:“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開發浦東,這個影響就大了,不只是浦東的問題,是關係上海發展的問題,是利用上海這個基地發展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的問題。”

浦東開發開放的大幕拉開後,如何實現黨中央的戰略部署,特別是鄧小平同志對浦東開發開放提出的要“面向世界”“後來居上”的要求,需要從戰略上作出頂層設計。“後來居上”就是不能簡單地照搬以往沿海經濟特區的成功做法和經驗,而是要有所超越。在深圳特區建立後幾年,上海各部門就如何振興上海開展了廣泛深入的研討,做浦東規劃時提出了不是“中心開花,四周擴展”“攤大餅”式的以來料加工為主的開發區模式,而是根據上海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定位,採取總體規劃、功能開發、全方位、多層次開發的新區方式,這也是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金橋出口加工區、外高橋保稅區、張江高科技園區四個國家級開發區的決策背景,也成為浦東開發開放成功的一個最顯著的特色。浦東開發者深刻理解了鄧小平同志關於浦東開發的綜合論述,提出了一句自勵的口號:“站在地球儀旁邊思考浦東開發”,還把口號製成標語,貼在食堂裡,時刻提醒大家。

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是我國唯一一個以金融貿易命名的開發區,當年鄧小平同志提出“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的論斷,並提出中國金融要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主要靠上海,這既是希望,也是要求和責任。因為與陸家嘴地區一江之隔的上海外灘原先就是金融集中地,在陸家嘴地區發展金融,能夠與老市區聯成一體,組成一個更加強大的金融中心。陸家嘴地區的開發一開始主要是建設高標準的商務辦公樓宇房地產產業主導,沒有引進第二產業的企業工廠,一度曾因建設週期長、短期內難以見到成效、辦公樓宇亮燈率不夠被人質疑。但我們始終堅持金融功能定位不動搖,在規劃設計階段採取國際諮詢方式,那真的是一場世界奧林匹克建築設計大賽,為中國的城市規劃開闢了新理念,樹立了新標杆,充分體現了浦東開發開放的特點,這當時在全國是具有領先作用的。因為有了這份堅持,才有了今天世界金融機構、跨國公司總部匯聚陸家嘴的功能集聚,才有了獨具一格的嶄新城市天際線。

金橋出口加工區是當時中國唯一的以出口加工為主的開發區。最初定義為出口加工區,很快我們就發現這是不太合適的,我們內部就把它視作現代工業區,而且要是現代化、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勞動市場量大、原材料能耗少、出口創匯能力強的工業區。由於萬事開頭難,剛成立的金橋開發區第一個引進的項目只是日本的一個箱包廠,後來在市裡的大力支持下和開發區同志們的不懈努力下,汽車製造、家用電器、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先進製造業紛紛落戶金橋,金橋成為上海浦東先進製造業基地,成為跨國公司在中國最集中的區域之一。

外高橋保稅區是中國第一家中央政府批准的保稅區。根據上海市政府和浦東新區管委會的設計,保稅區的實施過程是按照自由貿易區的概念推進的,其功能也是按著國際通行的自由貿易區來設計的,保稅區的英文表達也留了伏筆,用的是Free Trade Zone,即自由貿易區,這在當時是有很多反對聲音的。為了實現集自由貿易、出口加工、物流倉儲及保稅商品展示交易等多種經濟功能於一體,外高橋保稅區積極推進有利於貿易和物流開放的改革,區內可設立外商獨資貿易公司;可開展保稅間、保稅倉儲、保稅展覽,保稅商品在區內自由買賣;無論投資何種領域,外商均可申請百分之百的獨資公司,等等。後隨著營運中心的培育,保稅展示的發展,外高橋保稅區形成產業集聚發展的良好態勢。

張江高科技園區是四個國家級開發區中成立較晚的一個,開始屬於上海市計劃委員會管理。顯然這一體制不便於新區做規劃和日常領導。我提出要求和其他3個開發區一樣劃歸浦東新區管委會管理。時任副市長蔣以任同志很爽快地就答應了。因為當時外國的高科技產業不願意到中國來投資,怕知識產權損失,同時我們自己也缺少了解高科技產業的人才,加上開發區領導體制和領導班子更換等原因,開發初期的張江發展比較慢。但我們一開始就很清楚,西方是警惕中國發展高科技企業的,我們必須克服重重困難充分利用上海工業和科技優勢,推動高科技產業發展。1999年“聚焦張江”戰略實施後,張江發展一下子加速,產學研一體化的科技創新功能得到強化,高科技產業集聚效應顯現,張江也是首先提出要創建現代化“藥谷”的園區。

當然,除了四個國家級開發區外,我們還在浦東補充成立了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是中國所有特區和新區內唯一的一個農業開發區。在農業上,上海並不是主要產業,因此,我們對這個開發區的功能性任務定位為做“兩個橋樑”,即外國的先進農業和中國農業交流的橋樑,實驗室的科研農業和大田農業的橋樑。

因為四個國家級開發區在功能上是互補的,在地理分佈上是分開的,齊頭並進,發展有序。有日本人曾讚揚我們這種開發模式說,不是攤大餅,是下五子棋,這樣各區的發揮在地理上不會衝突,這也是浦東規劃的特色之一吧!

3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當年的藍圖已變為現實,今天的浦東,毋容置疑已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最亮麗的城市名片,上海人民,浦東人民,交出了一份出色的世紀答卷。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浦東承擔了建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核心區的重大任務,在更大舞臺上,在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打造“四個新高地”——全方位擴大開放的新高地、高質量發展的新高地、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新高地、服務國家“一帶一路”的新高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浦東開發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但我堅信,浦東的明天會更好!上海的明天會更好!

(本文為趙啟正執筆,成文時間為2020年3月20日,標題為編者所加。)

趙啟正推薦!《中國傳奇:浦東開發史》英文版全球發行

1990年4月18日,它從一張普通的上海面孔躍升為一張國家名片,浦東的命運徹底改變了。“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上海故事和浦東故事。讀懂浦東開發史,就是讀懂中國傳奇。”

2020年4月18日是浦東開發開放30週年紀念日,由國務院新聞辦原主任、浦東新區管委會第一任主任趙啟正先生作序、《浦東時報》原副主編謝國平著的《中國傳奇:浦東開發史》英文版即將出版,並正式列入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管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名單,向全球發行。

口述浦东30年|赵启正:站在地球仪旁边思考浦东开发

由趙啟正先生作序、謝國平著、鈕一新封面攝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傳奇:浦東開放史》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浦東新區管委會第一任主任趙啟正先生稱,“故事可以驅動中國走遍世界。我相信故事離真理最近,最親切,最容易感動人。這樣一本浦東開發的‘同代記者’寫出的浦東開發‘原始的歷史’,它為後繼的研究者的‘反省的歷史’和‘哲學的歷史’提供了可靠的原始根據。”

口述浦东30年|赵启正:站在地球仪旁边思考浦东开发

上海開埠時期的浦東(檔案圖片)

口述浦东30年|赵启正:站在地球仪旁边思考浦东开发

20世紀九十年代的浦東(檔案圖片)

口述浦东30年|赵启正:站在地球仪旁边思考浦东开发

現在的浦東(攝影 鈕一新)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祖利軍教授審讀了英譯書稿後認為,《中國傳奇:浦東開發史》是一部講述浦東開發過程的宏大敘事,也是一部中華民族從積貧積弱走向繁榮復興、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歷史。這部書表面上寫浦東,實則反映的是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波瀾壯闊的歷史。

口述浦东30年|赵启正:站在地球仪旁边思考浦东开发

(上圖)空中俯瞰由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東方明珠塔、金茂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等組成的上海天際線(攝影 鈕一新)和(下圖)2008年拍攝的建設中的上海天際線(攝影 鈕一新)

口述浦东30年|赵启正:站在地球仪旁边思考浦东开发

空中俯瞰浦東開發開放30年標誌性建築——位於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內的迪士尼樂園(攝影 鈕一新 上海市檔案館館藏作品)

口述浦东30年|赵启正:站在地球仪旁边思考浦东开发

2010年拍攝的開工建設前的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原貌(攝影 鈕一新)

《中國傳奇:浦東開發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於2017年出版,當年入選“中國好書”月度榜單。“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是我國最早實施的推動中國圖書走向世界的項目,其宗旨是向世界說明中國,讓世界各國人民更完整、更真實地瞭解中國。

作者謝國平,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成長並生活在上海,曾任《浦東時報》副主編、《浦東開發》雜誌主編。作為新聞工作者,致力於記錄、研究、寫作中國改革開放和浦東開發開放的歷史進程。著有《要麼創新 要麼死亡》、《財富增長的試驗:浦東樣本》、《浦東故事:這樣的夢想更中國》、《中國傳奇:從特區到自貿區》等。其中《浦東故事:這樣的夢想更中國》(The Story of Pudong A Dream Come True)還被國家外文局專家翻譯成英文版全球發行。

口述浦东30年|赵启正:站在地球仪旁边思考浦东开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