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啟正:新聞發言人需與媒體共同成長 碰出火花

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2日電作為每年全國兩會的首場重大活動,全國政協會議的新聞發佈會備受關注。2009年,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迎來新任新聞發言人趙啟正。首場發佈會後,港媒即評論“嚴肅的新聞發言人、微笑的公關大使、愛挑戰的新聞官、誨人不倦的學者與善解人意的長者,這五重角色,是趙啟正今天給人的印象”。

回答問題言簡意賅,對敏感問題毫不迴避,不對媒體提問做任何限制……在很多人看來,趙啟正是一個問不倒的新聞發言人,但回首自己4年的政協會議新聞發言人的經歷,趙啟正直言:不存在問不倒的新聞發言人,我的應對得體,完全得益於會前充分的準備,像備戰高考一樣備戰新聞發佈會,我是一個用功的好學生。

做新聞發言人期間,趙啟正每天都有1個小時以上的時間閱讀國內外重要新聞。他很清楚,以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作為三大職能的政協,涵蓋的範圍相當之大,因此,記者的問題沒有邊界。“這是我最大的困難。每次新聞發佈會上雖然只回答十幾個問題,但我至少要準備200個問題。這些問題來源於我平時的積累,還有跟國內外主流媒體的接觸,對各大部委的調研。”

好在趙啟正還有一批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博士生可以幫助他。“我會給他們佈置任務,一共六大方面,針對各種熱點和敏感問題,分別調查事實是什麼,相關領導說過什麼、是什麼時候說的,媒體說過什麼,網民說過什麼,還有就是委員們說過什麼。我們每次都要花1個月的時間準備,每天12個小時工作,連續作戰,力求充分全面。”

雖然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對記者的問題有所預計,但還是有很多媒體提出的問題“辣”味十足,讓人不好招架。

2012年的新聞發佈會上,香港無線電視臺的一位記者的提問讓趙啟正印象深刻。“當時他問我,近期在西藏、四川的藏區、甘孜、阿壩以及青海玉樹連續發生了僧侶自焚事件,中國政府認為這是境外的分裂勢力策動所為,但是也有分析認為,地方維穩官員以及政府的宗教政策某些粗暴的做法或者高壓的做法才是造成僧侶自焚的原因,您對此怎麼評論?我們也觀察到,達賴喇嘛去年11月份在外國媒體曾經公開表示過,不鼓勵自焚的舉措。”

趙啟正首先對在自焚中喪生的僧侶表示惋惜。“近來藏區連續發生僧侶自焚事件,其中多數僧侶都很年輕,最小的只有18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對此我們深感痛心。”但他馬上話鋒一轉,“但在此我想提醒各位記者注意,這些不幸的事件發生之前,有人預告時間地點,有人準備好攝像機拍攝,有人阻礙別人去搶救自焚者。事情發生後,達賴說了什麼,你的版本是他勸他們不要自焚。我知道的他是公開讚揚自焚者有很大的勇氣。如果你聽到的和我聽到的都存在的話,那麼說明達賴是個兩面派!”此既機智又犀利的回答得到了國內外媒體的高度評價。

2009年新聞發佈會上,有記者就法國拍賣中國兔首鼠首,政協應該發出怎樣的聲音提問,趙啟正回答中的旁徵博引也是讓人叫絕。“法國法院駁回了要求佳士得停止拍賣,由圓明園盜竊的獸首這件事情,在中國影響很大,委員們也很關心。有的中國網友在網上問,‘我們一向很崇敬法國文化,這次怎麼了?法國文化生病了?是什麼樣的價值觀?’法國的價值觀並不是由少數法國人來承載的,是由全體法國人來承載的,我想我們應該這樣看問題。”

隨後,趙啟正用三個法國代表人物的語言和行動支持了上述論斷:大作家雨果這樣寫過,有兩個強盜走進了圓明園,一個叫英吉利,一個叫法蘭西。我希望有一天法國解放並滌清了自己,會把這搶來的東西送還給中國。法國作家叫貝爾納-布里澤在其所著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洗劫圓明園》中說,圓明園的洗劫給中國人造成的心靈創傷就好象是如果1871年普法戰爭的時候,普魯士的士兵把盧浮宮、凡爾賽宮,再加上國家圖書館一起摧毀給法國人造成的心靈創傷是一樣的。而還有一個法國人,歐洲保護中華藝術協會主席波曼德-高美斯,也提出來制止佳士得的拍賣。“所以政協委員們跟我說,不能夠把佳士得強行拍賣圓明園的獸首看成是這次事件的失敗,因為它教育了世界人,包括法國人自己。”

在趙啟正看來,隨著時代的進步,隨著互聯網特別是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每一個互聯網的使用者都既是旁觀者又是發言人,公眾對國家大事的思考越來越活躍,而政府信息透明度的不斷提高也使得大眾和媒體對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有話想說。“新聞發佈會每年就一次,而政協會議的新聞發佈會又是第一個召開,所以積累起來的意見和想法會像開閘的水庫一樣洶湧澎湃,這就給新聞發言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趙啟正希望新聞發言制度以及新聞發言人都能與時俱進。“發言人應該走向職業化,要專職化,少用兼職的崗位,他們需要經常性的培訓才能進步,需要一個成長的過程,需要社會的支持,也希望記者們愛護他們。”

對於記者和媒體,趙啟正也有話要說。“新聞發佈會每年一次,每個媒體至多隻有一次提問的機會,我覺得機會很難得,因此希望記者都能夠提出有分量的問題,但我記得我做發言人的時候,有的記者只是問當時的那屆會議有多少女委員參加,這個數字在網上一查就能查到,根本沒有必要在這個場合提出。還有個較大媒體的女記者,一直在舉手,我很感動,就點了她讓她問,結果她問了一個跟前面一位記者一模一樣的問題,讓人哭笑不得。”

趙啟正說,近年來,媒體和大眾都在不斷成熟,大部分記者都能在新聞發佈上很清晰地說出提出這一問題的原因,並很好地表述問題,這是讓人感到欣喜的。“不僅新聞發言人需要用功,媒體和記者也需要用功,兩者共同進步共同成長,才能碰撞出最耀眼的火花。” (人民政協報記者 呂巍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