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和淮安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讓人傻傻分不清隸屬關係

釐清淮安和淮陰的關係,要從清朝說起。

當時淮安府六個縣,它們是山陽縣(附郭縣)、清河縣(縣城清江浦)、桃源縣(泗陽)、安東縣(漣水,包括灌南、響水的一部分)、鹽城縣(還包括建湖等地)、阜寧縣(還包括濱海、響水等地)。

淮陰和淮安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讓人傻傻分不清隸屬關係

辛亥革命後,山陽縣改為淮安縣(還包括洪澤、寶應北三鎮)、清河縣改為淮陰縣(現市區清江浦區和淮陰區)、桃源縣改為泗陽縣,安東縣改為漣水縣。

淮陰和淮安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讓人傻傻分不清隸屬關係

明初重新啟用運河後,清江浦正式開埠,一舉成為黃、淮、運的交匯點。清乾隆年間清江浦成為清河縣縣城,也是南河總督駐地。1912 年11 月,津浦鐵路(天津至南京浦口)全線通車,繞過了清江浦,作為漕運樞紐的清江浦的交通區位優勢至此幾乎完全喪失,清江浦也迅速衰落。

1937年,為避倭鋒,江蘇省治遷到淮陰縣(原清河縣)。1945年,又把淮陰改回清江。市區稱清河市,郊區依然稱淮陰縣。

到了新時代後,淮陰和淮安合併,稱為兩準市,市區還在清江浦,郊區為淮陰縣。

1951年初,把兩準市市區劃出,設清江市,淮陰縣治也進行搬遷。1958年,淮陰縣和清江市又合併,稱為淮陰市(地級)。1983年,撤銷原來的淮陰地區,設地級的淮陰市,下轄淮陰縣。在1988年,淮安縣升格為淮安市(縣級),隸屬於地級的淮陰市。

淮陰和淮安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讓人傻傻分不清隸屬關係

2001年是一個重大的轉折。地級的淮陰市更為淮安市(地級),淮陰縣更名淮陰區。原來的淮陰市淮安市(縣級)更為楚州區。

2012年1月,楚州區撤銷,又恢復淮安區。2016年,地級淮安市的清河區和清浦區合併為清江浦區。現在的地級淮安市,有四個市轄區:淮陰區、淮安區、清江浦區、洪澤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