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萊昂納多電影《海灘》中看,反烏托邦電影破後而立的自由和人性

“人走到哪裡,天堂就會在哪裡毀滅。”

從萊昂納多電影《海灘》中看,反烏托邦電影破後而立的自由和人性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關於自由和夢想的反烏托邦電影——《海灘》(The Beach)。

知名美國男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主演,資深英國導演丹尼·博伊爾執導(代表作《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在泰國發生了一段驚險且極具迷幻色彩的歷險故事。

影片講述了追求夢想和自由的理查德隻身來到了泰國,得到了一個自殺的瘋子留下的天堂島地圖,留好備份、帶上朋友們、跋山涉水後,他們終於抵達了“天堂島”。他們與毒梟和平共處,過上了桃花源般的日子。

但是好景不長,內部的矛盾以及那張備份的地圖破壞了他們親手打造的烏托邦,在經歷了享受、平等、自由、和諧、平衡破壞、死亡以及分崩離析後,他們離開“天堂島”,重回現實。

《海灘》的烏托邦設定是物理意義的,不像大多數的反烏托邦作品那麼宏大,正是因為它瞄準的是一個小群體的反烏托邦模式,又聚焦在自由和夢想這個永恆的話題之上,所以其主題及思想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更有現實指導意義。

電影無論從配樂到鏡頭運用、人物的臺詞都極具迷幻色彩,這種迷幻對應了自由這個沒有明確定義和標準的主題。故事大體分成了三個部分,找尋、經歷、離去,對應是尋夢自由、享受自由以及破滅即重生,今天我就藉助這3個反烏托邦的過程,跟大家淺析一下導演關於自由這個命題的理解以及現實意義。

聊關於自由的現實意義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烏托邦,什麼又是反烏托邦,這會幫助我們更加方便的理解這部影片的深層次含義。

從萊昂納多電影《海灘》中看,反烏托邦電影破後而立的自由和人性

什麼是烏托邦,什麼又是反烏托邦,反烏托邦有什麼意義?

烏托邦是英文“utopia”的音譯詞,最初來自於柏拉圖的《理想國》,本意是“世界上沒有的好地方”。15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理論創始人托馬斯·莫爾借用了這個詞,他認為財產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從而虛構了一個平等、自由、沒有剝削與壓迫的完美世界,取名烏托邦。

高於現實,往往是人們對於愛、自由、勇氣、正義的單純渴求,一切都是美好的,就像桃花源。

近500年的人類歷史中,有多次烏托邦的“活體實驗”,比如19世紀初羅伯特·歐文搞的“新和諧之地”,一開始確實不錯,但久而久之,都無一例外的失敗了,有些甚至還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人們想要建造天堂,但等待他們的往往是地獄。

於是,“反烏托邦(Anti-Utopia)”就誕生了,比如英國赫胥黎的著作《美麗新世界》,英國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莊園》和《 一九八四》,俄國扎米亞京的《我們》,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們虛構了一個人造的世界,讓個體的人性與外界的權利產生碰撞,然後將之親手打碎。

通俗來講,烏托邦是“理想”,烏托邦的世界裡一切都是美好的,和諧的,平等的,自由的。反託邦則是“現實”,反烏托邦認為世界的美好只是表層幻象,是一種極端惡劣的世界最終形態,裡面充斥著無法控制的弊病,如階級矛盾、奴役、極權、資源緊缺、犯罪、迫害等,令人絕望。

他們的關係可以是“性本善”與“性本惡”的哲學思辨,也可以是宏觀世界與獨立個體的矛盾衝突,再聚焦一點也可以簡單理解為理想與現實。

如果非要用一句話形容反烏托邦思想的話,那一定是“人走到哪裡,天堂就會在哪裡毀滅”。

毀滅以後意味著重生。

正是這種破後而立的深刻思想讓人著迷,也更能夠幫助我們脫離幻想,面對真實的世界而做出正確的應對方式。

不知道是否是因為文化差異的原因,國外比國內更加推崇“反烏托邦思想”,這個有些縹緲的思想有什麼現實意義呢?

有人說,反烏托邦的本質是反極權主義,作品塑造出極權之下人類的無力感,反應的是“世界自由和平等根本不存在的”極端悲觀主義,也有人說反烏托邦的意義是從反面謳歌平等、塑造豐富的精神世界、探討個人意識的重要性。

我更願意把反託邦的意義落實在個體身上,通過這一部電影去探討一個對個體來講更有價值的微觀層面的現實意義——破後而立。

從萊昂納多電影《海灘》中看,反烏托邦電影破後而立的自由和人性

01 找尋:帶領你走上自由之地的人,可能是耶穌也可能是撒旦

影片中,小李子飾演的理查德,是個碰到精神危機的西方小青年,他揹著行囊隻身來到了曼谷,他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來到這裡,只是追求那個抽象而模糊的,自由,尋求更美好、更刺激的人生。

在一個破舊的旅店裡,他碰到了一個瘋瘋癲癲的英國人達菲,達菲的嘴裡一直唸叨著一個天堂般的小島,理查開始的時候覺得達菲是個瘋子,但是當達菲送來那張天堂島的地圖,在房間裡自殺時,理查心動了,準備踏上找尋自由之路。

導演設計的這個瘋子一般的引路人,非常值得玩味。

他的一出場就是一段風言風語,“都是寄生蟲,寄生蟲!該死的毒瘤!混蛋!貪婪愚蠢吞噬了一切!

緊接著,吸食完大麻以後他告訴了理查德“天堂島”的存在,從地理位置到小島風貌再到具體感受,他無一不描述的極其具象,他說想要忘記它,它卻不斷的浮現,回憶這些的時候,他不禁打了一個冷戰,下意識的搓了搓胳膊。

“一群有理想的年輕人找到了它、不是小癟三和普通的旅客、美的不可置信、禁地……”他的描述裡充滿了嚮往、敬畏以及不可侵犯。

但是他正常的表情轉瞬即逝,又重複起了之前的瘋言瘋語。

從萊昂納多電影《海灘》中看,反烏托邦電影破後而立的自由和人性

什麼會讓一個人瘋掉?

理想的破滅!

貪婪吞噬了一切!正是因為那個島是理想的禁地,貪婪的人性覆滅了他的天堂的時候,他瘋了。

這個瘋一般的指路人給理查德留下了去往那座天堂島的地圖,理查德也因為達菲的描述而對這座天堂島充滿了嚮往,進而踏上了找尋的流程。

他會在島上經歷什麼是未知的嗎?並不是,達菲的自殺就是最終的結局,只不過沒有上帝視角的我們並不知道。

“人走到哪裡,天堂就會毀滅在哪裡”的反烏托邦思想從這一刻就埋下了伏筆。

但是作為找尋更美好生活的主角,理查德卻是一個像絕大多數人一樣的烏托邦,他嚮往著達菲以及無數個達菲這樣的引路人描述出來的自由之地,併為之痴迷。殊不知帶領我們走上自由之地的人,可能是耶穌也可能是撒旦。

那片自由之地可能是天堂,更可能是地獄。

理查德最終沒有抵住那份對自由美好的嚮往,決定找到那座島並踏上了追尋的道路,他約了一對法國小情侶去地圖上的小島。為了防止有去無回,

他給幾個陌生的小夥伴留下了地圖的備份,這也成為了後來烏托邦崩潰的禍源。

從萊昂納多電影《海灘》中看,反烏托邦電影破後而立的自由和人性

02 經歷:任何自由都是有條件的,即便是無等級的天堂

翻山越嶺,歷盡艱險,他們終於來到了那個天堂般的小島。幾個巨大的峭壁環抱著一篇小海灘,這裡可以說是一個天然的烏托邦試驗場。

陽光、沙灘、音樂、涼啤酒、碧綠色的大海、清新的海風、不被外人打擾的世界,這不正是想要遠離喧囂、追求自由的人們想要獲取的世外天堂嗎?

島上住著20幾個跟理查德他們一樣的年輕人,他們並非唯一的島上居民,隔壁還住著一些以種植大麻為生的“農夫”,雙方簽訂了互不侵犯的條約,只要守規矩,大家就會相安無事。

他們成立了一個類似於人民公社般的組織,大家同吃同住同幹活,沒什麼等級。理查德覺得終於找到了自己夢想中的安樂窩。

沒有壓迫,沒有強權,沒有紛爭,這不僅僅是理查的追求,更是大多數人類的集體追求

即便裡面有一個叫做莎爾的首領,即便在這個天堂般的國度裡依然需要勞作,即便還是需要坐船去大島上賣大麻換大米,他們也覺得這種自給自足是令人陶醉的。

從萊昂納多電影《海灘》中看,反烏托邦電影破後而立的自由和人性

但是表面越美好的東西,就越脆弱。他們遠離了人群與遊客,卻逃離不了內心的慾望。

理查先是愛上了別人的女朋友,海水裡的你儂我儂是嫉妒的怒火

在這種組織裡最,最忌諱出現英雄,而理查卻稀裡糊塗的殺死了一條鯊魚,被眾人視作偶像,平等開始失衡。

當一個年輕人被鯊魚咬傷之後,烏托邦被撕開了一條口子,內部矛盾開始爆發。

年輕人的呻吟讓其他人很受不了,鮮血散發出來的惡臭讓他們覺得這樣妨礙了他們的享樂,於是就把受傷者放逐,任其自生自滅。

從萊昂納多電影《海灘》中看,反烏托邦電影破後而立的自由和人性

“不許不快樂”是這裡的鐵律,誰妨礙了快樂,那就除掉誰。

古龍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和江湖是一個整體,我們從打算逃避困難,尋找理想國的那一刻起,就忽略了這個事實。

人性的潘多拉魔盒打開以後,美好必將走向滅亡。

在我們嚮往的那個天堂裡,無論美好是多麼的真實,多麼的令身心和精神愉悅,最終它也會撕裂,變成我們不願意接受的現實社會,回到想要逃離的起點。

反烏托邦的邏輯得到了完美的展示。

所以,一切的自由都是有條件的,是特定環境、特定狀態、特定時間、特定心態下的特定產物。

自由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自由就像生命,起點和終點是它的必備屬性,生老病死的過程就是自由,而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聽命這樣的節點。

自由是個迷幻的東西,我們拼盡全力追尋的,本身就是個錯誤的!

自由不可能穩定的存在。

從萊昂納多電影《海灘》中看,反烏托邦電影破後而立的自由和人性

03 破滅即重生:鐵錘可以砸破美好,同樣也可以砸破成長壁壘,主動權在你的手裡

在經歷了內部的瓦解以後,外部矛盾也悄然而至,之前理查德留給陌生的地圖,像一個巨大的鐵錘,徹底砸破了這座島的美好外衣。

拿到地圖副本的小青年來到了島上,頭領莎爾命令理查德去除掉他們,否則會打破與隔壁農夫們的協定。

於是,追求自由的小夥理查德變成了一個嗜血的獵殺者,幫著農夫們把幾個人殺戮殆盡,唯一一個差點逃脫的女生,被髮出野獸般怪叫的理查德嚇得待在原地,緊追而至的農夫開槍,子彈瞬間穿透了女生的胸膛,細碎的血沫噴在了理查德的臉上,他一個激靈,變回了人的樣子。

他目瞪口呆,看著倒在水溝裡的女生手裡握著的正是他留下的那個地圖副本。

鮮血是治療青年浪漫症的良藥,在幾個人手上沾了血之後,烏托邦也就是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理查德為首的青年們蜷縮在一起,坐著竹筏偏流回了現實世界。

海灘上發生的事情,變成了美好的回憶,那些可怕的事情,有的人選擇“忘記”,而有的願意“死去”。

這一個片段裡有一些值得深刻思考的問題。

理查德幫助農夫追殺後一批道理的年輕人的時候,有一個理查德的臉部大特寫,在菸草葉子的襯托下,理查德像極了一頭壕無人性的野狼,齜出利齒,準備撕咬自己的同伴。

從萊昂納多電影《海灘》中看,反烏托邦電影破後而立的自由和人性

好端端的一個人怎麼就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吃人野獸了呢?

貪婪!

這不是正是引領理查德到達這個天堂島的達菲說的瘋言瘋語嗎?“都是寄生蟲,寄生蟲!該死的毒瘤!混蛋!貪婪愚蠢吞噬了一切!”

那個開頭的瘋癲寓言,在這裡完成了契合。

另外理查德為了防止意外出現留下了一個地圖副本,無形中完成了類似於達菲的引領任務,正如我們因為無數的偶像或者追求自由的先輩們的引領,飛蛾撲火一般的衝入到我們以為的自由的火堆一樣。

那座天堂島就是我們拼盡所有追尋的自由,他們美的好像禁地,我們追求它,享受它,保護它,可是

最後它終將會因為我們的所作所為親手將之毀滅。這座海島還會在逃離出去的人的口中被傳頌,還會有一群有理想的小青年奔赴,還會經歷美好與破滅。

我們在回到理查德身上,他可能比達菲堅強,也可能不併不是達菲那樣堅定的理想主義者,他在破滅以後選擇“依舊相信天堂,但是自由不再是一個地方,而是心靈的一份歸屬感”。

那把鐵錘打碎幻想,那也同時打碎了理查德桎梏的思想壁壘。

他看著被救援隊打撈起的眾人,好像一切都沒有發生一樣,沉默的與外界溝通著。他也努力的活動了一下臉部的肌肉,努力的做出了一個迴歸正常生活的笑容。

從萊昂納多電影《海灘》中看,反烏托邦電影破後而立的自由和人性

你的“天堂島”在哪裡?

結語

靠著小成本電影《猜火車》一炮而紅之後,時隔四年之久,導演丹尼·博伊爾拿出了這部同樣具有迷幻色彩的《海灘》。

這部反烏托邦的作品的世界觀雖然不甚宏大,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演的主角也不似那些在個性逐漸淡化的大環境下追求正義、平等、自由的主角們一般吸引人,但是這種小和真實以及優秀的劇情推進反而讓有助於我們更加真切的理解其中的反烏托邦的思想內涵。

自由和夢想不是一個地方,也不是一個固定形態,而是一種動態的過程。

博伊爾打造了這個叫做海灘的烏托邦試驗場,又通過人性的貪婪將之打碎,再用破後而立的思想探討追尋自由和夢想的意義,屬實耐人尋味。

故事的結尾不像其他的一些反烏托邦作品一樣悲哀,但也絕不是僅僅停留在理查德理解的自由是歸屬感那麼簡單。

他打開了自己有的郵件,裡面緩緩出現了一張父母在另一個美麗海島的集體合影,那個天堂般的海島又發生了什麼呢?人們又會做些什麼?遺忘些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