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袂出擊獵“海鯊”

3月上旬,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團2架反潛巡邏機快速出航,在某海域上空展開雙機協同反潛訓練。

“注意!目標區域接近,準備降低高度!”機長於洋帶領的任務機組收到“戰鬥”訊息。穩杆、收油門、降速……經過一系列有條不紊地操作,飛機機動至搜潛高度。

“聲音有異常!方位××,距離××,有無水面目標活動?”波峰浪谷間,聲吶操作員林文強在對海底目標偵聽時發現可疑聲音,急忙向雷達戰位發出詢問。

“有!”雷達操作員李志的回答,頓時讓林文強緊張起來。

“會不會判斷有誤?”“噪聲是否來自水面目標?”面對無法判明的情況,林文強高度戒備、加強研判。

“水面目標航向××,距離××……”就在林文強研判之際,耳機中又傳來李志報告水面目標活動情況的聲音。綜合當日海況、水文條件、目標活動情況等10餘項信息分析,最終林文強確定噪聲來自該水面目標。

循聲索“敵”,獵“鯊”繼續。5分鐘、10分鐘、15分鐘……時間一點一滴過去,戰鷹在海天之間逡巡“狩獵”。

“有可疑接觸!”聲吶戰位再次偵聽到可疑目標噪聲。經任務艙內各戰位協同偵測,發現目標疑似度較高,他們立即將“敵情”上報戰術指揮長劉強。

“在我方××,存在可疑接觸,請你協同配合驗證。”收到戰報後,劉強將“敵”方位、運動趨勢、目標噪聲特點等信息共享至另一架戰機戰術指揮長王社林。旋即,雙機協同展開搜潛。

“海底水文條件複雜,相關參考資料少,海上反潛就像大海撈針一樣。要提升發現潛艇概率,協同反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於洋告訴記者,協同搜攻潛有效地解決了單機搜索範圍覆蓋小、研判目標難等實際問題。

“目標噪聲相似度較高,經綜合判斷該接觸可疑度高,很有可能是‘敵’潛艇。”王社林向劉強傳來簡報。通過雙機共享信息、互為印證,他們確定該目標就是“敵”潛艇,並根據運動趨勢,持續對其跟蹤監視……

夜幕時分,反潛戰機雙雙平穩落地。

記者在現場看到,儘管緊張的訓練結束了,但任務機組官兵卻沒有馬上解鞍休息。

“機組發現目標準確率還是不夠高”“反潛課目危險性高,要時刻把控好各項飛行參數”……在隨即進行的訓練覆盤中,指揮員的講評直擊問題,官兵認真聆聽,將短板弱項記錄在筆記本上。

與此同時,機場停機坪上數架“獵鷹”轟鳴,引而待發。地勤官兵在對第二批參訓人員進行體溫測量和消毒作業後,機組快速檢查接收飛機、開車滑行……一場新的“戰鬥”一觸即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