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楚曦:演而優則唱,光“敢”不行,還得有“感”

鍾楚曦:演而優則唱,光“敢”不行,還得有“感”

自春節前疫情爆發以來,各行各業的工作都不得不暫停了下來,演藝圈更是如此,但凡需要多人聚集才能完成的工作基本上都被迫取消,演員停工,演出停演,唯一還能開工的,也就只剩下歌手們了,畢竟他們的工作只需要相對較少的人員甚至自己獨自一人就可以完成,譬如你看李榮浩,他最近發的新歌,從詞曲編制作到縮混,基本上都是自己一個人完成的。

但畢竟是特殊時期,即便是還能開工的歌壇,在開年的頭三個月裡,不難發現,這一時期推出的新歌裡無非兩種:一種是為全民抗疫加油打氣的公益歌曲,一種就是這段時間內播出的各個電視劇的OST歌曲,這種情形直到三月底四月初才逐步改觀。而在第一季度推出的各種新歌裡,也明顯注意到,越來越多的演員出現在這些新作演唱者的名單當中。

只是唱歌這件事情,做起來容易,做下去卻難,畢竟一個人唱的怎麼樣,每隻耳朵都很容易做出判斷,不是你敢唱人家就敢聽下去的。

演而優則唱這件事情喊了幾十年了,但幾十年下來,真正能被大家承認了歌唱能力並當歌手喜歡起來的,卻真的就只是鳳毛麟角,單說內地成名女演員當中,也就不過周迅、趙薇、秦海璐、宋佳、倪妮等幾人而已。而現在,可能又要多了一位,鍾楚曦。


鍾楚曦:演而優則唱,光“敢”不行,還得有“感”

發現鍾楚曦的唱歌潛力,其實也是最近的事情。前不久,在各大音樂平臺推薦給我的新歌當中,看到有一首《Monica》。《Monica》當然不算一首新歌,但吸引到我的是這個版本的演唱者,竟然是鍾楚曦,對,就是電影《芳華》裡面扮演蕭穗子的鐘楚曦。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都是通過《芳華》裡的蕭穗子才認識鍾楚曦的。和《芳華》裡的蕭穗子一樣,鍾楚曦也是舞蹈演員出身,1993年出生的她,3歲就開始學習舞蹈,17歲考入上海戲劇學院民間舞系,後來又從舞蹈學院轉到表演系,20歲開始正式以演員的身份進入影視圈,先後在十幾部電視劇中出任角色,直至2017年被馮小剛相中首登大銀幕,出演《芳華》中的蕭穗子,出色的表演一舉斬獲海內外多個最佳新演員獎項,才真正開始聲名鵲起,躋身矚目新星行列。

鍾楚曦:演而優則唱,光“敢”不行,還得有“感”

從鍾楚曦的資歷和履歷中,並看不出她曾有任何歌唱學習和表演的經歷。

只是表演這件事情,往往與資歷履歷或者教育經歷並不總有直接的關係,更多靠的是與生俱來的天賦和悟性,譬如周迅,最初也只是藝校的一名舞蹈生,後來卻成為了超越眾多中戲北電科班出身的演員在整個行業首屈一指的表演大家,在歌唱方面雖然作品不如影視那麼多,卻也是大家公認的靈氣出眾的感性歌者。本著不放過任何可能性的原則,當然也是基於對《芳華》中蕭穗子的好印象,我點開了這首鍾楚曦演唱的《Monica》,不期然竟有了發現寶了的感覺。

鍾楚曦:演而優則唱,光“敢”不行,還得有“感”


鍾楚曦:演而優則唱,光“敢”不行,還得有“感”


鍾楚曦:演而優則唱,光“敢”不行,還得有“感”

鍾楚曦的這版《Monica》發行於今年的4月1日,顯而易見,這是為紀念張國榮而為。

事實上,四個月前,鍾楚曦就曾在2020年浙江衛視的跨年晚會上表演過這首歌,適逢哥哥張國榮的忌日,鍾楚曦又把當時晚會中約摸一分半鐘的表演片段正正經經地錄製出了一個接近歌曲原版長度的完整翻唱版本。聽完鍾楚曦的演唱後,我曾在微博中寫下過當時一個特別強烈的感覺:在《Monica》這首歌自1984年誕生之後被翻唱的幾百個版本中,拋開上世紀80年代扒帶時期的那些個刻意惟妙惟肖的模仿版本,鍾楚曦的這次翻唱,反倒是最接近這首歌原始風貌的一個版本。

鍾楚曦翻唱的這版《Monica》,在編曲上與當年張國榮的版本相比略有變化,但從結構、節奏到整體曲風走向,基本上是在復刻當年的經典模樣,雖然也運用效果器增加了熱在當下的靚麗電氣流音色,但卻充分保留了八十年代的電子合成器的音色和復古迪斯科節奏,更難得的是,鍾楚曦的咬字發音,很有當年那些經典歌手的習慣風範(當然這或許也與鍾楚曦本身就是廣東人有關),最初閉著眼睛聽時,有幾刻我甚至誤以為這是來自張國榮生前摯友陳潔靈的翻唱版本,之所以並沒有誤當作陳潔靈,還是在於鍾楚曦的音色更偏向中低音區,相對於陳潔靈的凌歷冰銳,鍾楚曦也明顯更趨柔和暖性。而舞蹈演員出身的天然良好節奏感,讓鍾楚曦在演繹這首復古勁歌時的舞蹈韻律感更加淋漓盡致,不難想起當年張國榮憑著這首熱辣動感的《Monica》一舉橫掃香港歌壇的丰姿,和那整個時代盛行的勁歌金曲的勁度。於是不免就會有這樣一種感覺:這樣的致敬,才是對那個時代的經典藝人和那個經典時代的最懷敬意的致敬,而鍾楚曦在這首歌裡所呈現出的歌唱能力和歌唱特點,對於我們這些從那個年代成長過來的歌迷來講,頓時成了難能可貴的意外驚喜了。

鍾楚曦:演而優則唱,光“敢”不行,還得有“感”

像《Monica》這樣的勁歌金曲,光靠耳朵聽自然是不夠的,於是又循著這首歌找到了四個月前鍾楚曦在浙江衛視跨年晚會上的表演視頻,於是驚喜度便又隨著增加:除了鍾楚曦現場的熱辣勁舞果然不負眾望以外,原來在這場表演裡,她不僅演唱了這首《Monica》,同時還有另外兩首粵語歌曲《月半小夜曲》和《千千闕歌》,不同於《Monica》的熱辣動感,這兩首歌則是中慢板的抒情經典,鍾楚曦的中低音區在表達這種帶有不捨的回味眷戀之情的歌曲,就更平添了感情的沉鬱與醇厚。其實八九十年代的粵語經典金曲大多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於粵語發音的特殊性,優秀的粵語歌手在演唱中的抑揚頓挫會處理的更為突出,因此情感的起承轉合軌跡也會更中明顯,尤其是好的歌手會特別注重演唱時的語氣感,配合這樣的旋律走向,那種“如泣似訴再挑逗”的感覺就表達的更為深切了。


鍾楚曦:演而優則唱,光“敢”不行,還得有“感”


鍾楚曦:演而優則唱,光“敢”不行,還得有“感”

本身就是廣州人的鐘楚曦在演唱粵語歌曲自是有她的天然優勢,除了這三首粵語經典,今年三月,鍾楚曦在一張名為《美麗中國》的音樂專輯中,還曾翻唱了一首本就譜自粵音曲譜的經典廣東小調歌曲《彩雲追月》,南音的清冽婉轉,也是讓鍾楚曦演繹的柔柔聲影動,溶溶月色朗,真正的人歌合一了,如此良好的樂感,也是令人印象深刻。


鍾楚曦:演而優則唱,光“敢”不行,還得有“感”


鍾楚曦:演而優則唱,光“敢”不行,還得有“感”

當然鍾楚曦也並非只會唱廣東歌而已。

之前在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及其他一些綜藝節目中,鍾楚曦已經有過很多演唱表演的嘗試,同時也多次為自己參演的影視作品演唱過歌曲,雖然誠如大家所知,演員在綜藝或晚會節目中的歌唱表演,甚至是影視歌曲的演唱,大多都是應景式的動作,大家的焦點往往更在於演員參與了這個活動而不在歌唱本身,並不總能被歸為專業的歌唱作品,也無法就此確立這個演員從此可以再多吃唱歌這一碗飯,儘管在當下多元化發展的商業娛樂時代,大多數演員其實是有這個心的,儘管也有不少人在說歌手這個行業其實已經是零門檻了,只要你敢唱,你就能當歌手——但當歌手這件事情,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難,易確實在一個“敢”字,敢開口便有機會,而難則在一個“感”字,你唱的有沒有感覺,能不能感動到人,那卻不是你投入了多少的勇氣、精力以及財力就一定能達到的。放眼這個行業,多少在線歌手專職唱了多年依然平庸,直到混不下去,同樣也有人即便偶爾為之卻一開口便令人驚豔,彷彿天生就有這樣一碗好飯等著他來,各自的例子,不勝枚舉。

鍾楚曦:演而優則唱,光“敢”不行,還得有“感”


鍾楚曦:演而優則唱,光“敢”不行,還得有“感”


鍾楚曦的令人驚豔之處,就在於她唱歌的帶“感”。

縱然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她在演唱方面還需要投入大量專業的學習和提高。但“感”這個東西,求是求不來的,擋也是擋不住的,它其實是一種表演的悟性,往往就體現在一些細節上的處理。現在專業表演的經驗應該也令鍾楚曦在把握這樣的情感細節上更加在意,在演唱《月半小夜曲》和《千千闕歌》時,我注意到鍾楚曦很擅於利用發音咬字的吞嚥感來強化那種欲言又止無語凝咽的傷感與不捨。

鍾楚曦:演而優則唱,光“敢”不行,還得有“感”

而在為電影《神探蒲松齡》演唱的推廣曲《蘭若仙蹤》中,鍾楚曦用本來就顯低沉的音色,為整首歌打下一派水波不興的底色,情感處理上平靜淡定波瀾不驚,卻正應和了歌曲中那種放下了凡俗瑣怨甘為寂寂蘭草的出世仙氣。雖然從演唱技術方面鍾楚曦還未至唱將那般豐富多元,但唱歌最難得的入情入理,顯然她在這方面的領悟能力和自覺程度已經優於很多職業歌手了。

鍾楚曦:演而優則唱,光“敢”不行,還得有“感”

我常說,歌唱的最高境界,是像演員演戲一樣,用聲音去準確地刻畫歌曲中需要塑造的情感角色或營造的意境畫面,擁有出色表演能力的鐘楚曦一旦將這種經驗與靈性投入到聲音的塑造中,若再假以時日多進行一些歌唱技巧的訓練與經驗的累積,她在歌唱方面的優勢,必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尚不得知她是否有意專心跳入歌唱領域,果真如此,當下在線的職業歌手們,少不得又要準備再多一位勁敵了。

鍾楚曦:演而優則唱,光“敢”不行,還得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