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kia、柯達等企業,為何在趨勢浪潮下紛紛敗退!


Nokia、柯達等企業,為何在趨勢浪潮下紛紛敗退!

當一間數碼音樂商店開幕時,你能預測到商業大街音樂零售店的末日將至嗎?當你首次試用蘋果智能手機時,會料到諾基亞(Nokia)將會飛灰湮滅?第一次使用數位相機之後,會猜到柯達相機即將走入歷史?

很少人在經歷這些初體驗時會產生疑惑,而能預料到結局的人就更稀少了。至於能夠看出一項技術將導致某個行業沒落,進而願意賭上金錢和聲譽,擁寶這項破壞性技術的人,絕對是少之又少。


站在「焚燒的平臺上」

以HMV、百視達(Blockbuster)和其他遭到高頻率變革重挫的大品牌為例,他們不覺得需要及早體認到風向的變化,不需要從一開始就窺見未來。大規模給予他們時間,讓他們能夠做出困難的決策,以求在新世界中繼續生存,甚至蓬勃發展。然而這些大企業並沒有因此而得利,反而等到一切為時已晚,才設法尋求轉變。拿諾基亞為例,該公司執行長的一句評語後來聲名大噪:他認為自家公司正站在一個「焚燒的平臺上」。為什麼?

首先,這些公司沒注意到未來的發展,至少沒有往正確方向關注。

每一家公開上市公司(任何具有一定規模的公司)都被​​要求提前為下一個年度做準備。短期計劃是典型的日常業務:視大環境的狀況而定,把去年的數字拿出來加加減減幾個百分點。大多數大企業也會展望遙遠的未來,預測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後的情況,雖然是寶貴的實驗性演練,可是通常不會進行像樣的投資。且遺憾的是,這種預測演練並不常見,也許每五年才做一次。

一般來說,企業的中期規劃做得很差,而這正是高頻變革可能出擊的期間。中期計劃分別納管不同產品或服務領域,多半純屬被動因應;這類變革計畫以外部刺激為主,譬如政府監管、財源減縮,或出現競爭挑戰等等。

簡單來說,大多數公司根本缺乏正式的機制,無法用來窺看趨勢,以及應付不久後可能降臨的新生存威脅。


第二個問題是決策。

大公司的權力往往高度集中,尤其是攸關策略方向的權力。決策過程需要能夠協助組織採取適切行動的資訊,但是這種資訊在組織中的流動往往非常遲緩,而且經過一層又一層關卡之後,已經修飾過度,以致本身失去意義。組織核心的決策者常常把焦點放在必須立即出手的滅火行動上,以及他們已經知道並瞭解的競爭威脅上,至於企業外緣的現實狀況,他們幾乎被隔絕在外。


第三項問題是惰性。

改變大型組織很困難,特別是長期提供相同服務的公司,而且該項服務又給股東賺進可觀的報酬。這類公司受到財務和契約的束縛,多年來經過有機與優化發展,才能提供今日的服務,因此特別難以打破現狀。從結構上來說,這些公司往往超級複雜,組織架構錶盤根錯節,不是難以理解,就是和日常現實嚴重脫節。打散組織架構再行重建,可能會對流程造成太大的破壞,哪怕這麼做有利正確的最終目標,卻可能害死公司。

既有組織不是為高頻變革打造的,業務流程也沒有把高頻變革列入考慮。我們的主管階層沒有接受過應付這類挑戰的訓練,更別說做好準備。除非我們正視這些問題,否則將有很多企業可能關門大吉。

但這並不代表你一看到某項潛在破壞即將降臨,就該立刻把公司的未來賭在新方向上。不過你確實必須體認到,破壞力量已經產生,今天的作為,明天未必收穫成功。你必須增加組織的靈活度,改善短期、長期,特別是中期的展望與計劃,並從組織外緣獲得最精準、有用的數據,加速決策過程。另外,公司也必須做好改變的準備,當時機成熟時能快速行動,而不是被過去綁死。

這一切都不是免費的,甚至也不便宜。組織要靈活,就必須付出代價。尤其當情勢越來越清楚,你就會知道,這絕對是永續成功必須付出的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