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散文的“圣典”!读《论语》——赏析

哲理散文的“圣典”!读《论语》——赏析

《论语》被奉为哲理散文的“圣典″!是孔子门徒以“述而不作,信以传真″,不敢“妄以己意诬师言″的严肃态度而写成的,它如实地记录了孔子的言行。

《论语》是语录体的哲理散文,虽然还没有构成完整的文学形式,但是在一些篇章和段落里却有着十分富于文学价值的记叙。

它们语言简练,用意深远,雍容和顺,迂徐含蓄,在简短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了人物的形象。例如《子罕》篇对松柏的礼赞、《微子》篇对长沮、桀溺形象的记写,都十分含蓄、鲜明而生动。

哲理散文的“圣典”!读《论语》——赏析

因为《论语》是弟子编纂圣人孔子的言行,所以在汉代就是学者的必读之书;读书人把《论语》奉为“圣典″。它记载了孔子对文学的重要见解。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辞达不已矣。″(《卫灵公》)这是我国最早的对文学的评论。

哲理散文的“圣典”!读《论语》——赏析

他强调文学的真实内容,指出不应片面地追求形式美的及文学的社会功用。他的这些言论,在文学史上具有进步的现实意义,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还记载了孔子有关学习与修身的态度和方法的不少名言。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三人行,必有我师″(《述而》),以及“见贤齐焉,不见贤而内自省”(《里仁》)、“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焉″等等。

哲理散文的“圣典”!读《论语》——赏析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全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其核心就是“仁″,“仁″是孔子学说的主导思想,其内容非常广泛。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作为道德标准的“仁″,体现在孝、悌、忠、信的礼教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上,所以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对孔子顶礼膜拜,把他尊为“圣人”。

但是,孔子的某些思想却又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他“不语怪、力、乱、神″(《述而》);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哲理散文的“圣典”!读《论语》——赏析

对于天神人鬼表示了鲜明的态度。他主张选贤任能(《子路》),反对横征暴敛(《先进》),对统治者向劳动人民进行的残酷剥削,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强烈遣责。

孔子一生最受后人敬仰的就是他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他是我国第一个打破"官学″,“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他的“学而优则仕″、因材施教、学思相济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很大的影响。

《论语》是古代的文化遗产,它里面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对于那些封建思想的东西,如《阳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封建思想,我们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哲理散文的“圣典”!读《论语》——赏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