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國往事——從“銻計劃”看德國困境(一)

新興能源的力量

二十世紀初,石油逐漸取代煤炭成為能源巨頭。

世界各國都對這種新興能源有清醒的認識,誰要是掌握了石油,誰就能成為未來之王。

第三帝國往事——從“銻計劃”看德國困境(一)


列強們,圍繞石油產地和運輸渠道而展開的利益爭奪,早在一戰前就已經非常激烈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同盟和協約兩大陣營在羅馬尼亞地區的石油攻防戰,從來沒有停止過。

1916年11月,德軍攻入羅馬尼亞,佔領了境內的全部石油設施。

英國緊隨其後,派出特工潛入德軍佔領區,摧毀了70座煉油設施,燒掉了80多萬噸原油,戰果可謂空前絕後。

第三帝國往事——從“銻計劃”看德國困境(一)


事後德國花了整整5個月的時間,才修復這些設備,但產能卻一直未能達到破壞之前。

由此可見毀滅的效果,永遠要比建設來的容易。

東山再起以及組合拳的效果

德國從來都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尤其是石油更是少之又少,這一點德國人很有自知之明。

一戰結束後,為了解決這一困境,臥薪嚐膽的德國人,一方面拓展國外的石油運輸渠道,另一方面加速煤變油技術的開發。

當時世界上大規模的石油產地並不多,除了美洲大陸和東南亞地區,就剩下蘇聯和羅馬尼亞等地。

德國人手中的牌面並不是很好。要嗎走水路,要嗎走陸路。

然而德國海軍的渺小,讓水路成了死路。

於是東面的羅馬尼亞成為德國問鼎霸主的關鍵一環。

這一點德國人很清楚,英法更清楚。

為了絞死德國東山再起的野心,同盟國各國,想盡一切辦法掌控了羅馬尼亞境內百分之90.3的石油開採和銷售權。

我鎖死你的石油運輸渠道,讓你的坦克飛機成為廢鐵,看你還怎麼東山再起。

第三帝國往事——從“銻計劃”看德國困境(一)


這也間接成為英法不斷對德國“綏靖”的真正底牌。

英法很清楚能源運輸渠道,對德國意味著什麼,甚至在德國入侵波蘭時,依然自信滿滿。

1940年1月,英國首相張伯倫在寫給妹妹的信中自信的宣稱:戰爭預計會在春天結束,只要讓德國人明白,他們沒有能源發動戰爭就行了。他們會繼續衰弱貧困下去。

但事實上他們低估了德國的決心,也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為了爭取到羅馬尼亞,德國人早在1934年,就已經開始了一個計劃,代號——“銻”。

由於當時的羅馬尼亞是一個農業國,工業化程度很低。

為了投其所好,1934年德國授意法本公司,向羅馬尼亞訂購了1700萬馬克的糧食。

第二年又向羅馬尼亞提供了1360萬馬克的工業產品。

羅馬尼亞的心算是被德國的金錢攻勢打動了。

1937年,羅馬尼亞同意增加對德國石油出口。

次年德國向羅馬尼亞再次提供2.5億馬克貨款,用於購買德國的武器裝備,同時成立兩國聯合石油開採公司。

第三帝國往事——從“銻計劃”看德國困境(一)


對於德羅兩國的合作,英法不是沒有看到,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今天答應向羅馬尼亞提供500萬英鎊貨款,明天答應購買20萬噸糧食。

話是放出來了,可就是不見實際行動,這不是坑人嗎?

幸好這一時期的羅馬尼亞嚴守中立,並不願意介入大國紛爭。

真正讓羅馬尼亞死心塌地的,是東方一個新生的巨人——蘇聯。

1939年,蘇聯以維護西部邊境安全為由,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並向羅馬尼亞提出以領土換去和平的要求。

戰戰兢兢的羅馬尼亞無所適從,而恰巧此時的德國伸出了橄欖枝。

一邊是紅色惡魔,另一邊是“法西斯朋友”,乾柴遇烈火,羅馬尼亞算是徹底被捆綁在了德國戰車之上。

從此它將成為法西斯的能源基地,陪伴它走過了興衰榮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