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三都賦》與迦梨陀娑《沙恭達羅》:作品不在於多,而在於精

前言

在東亞:

中國魏晉時代,崇尚風流,多以貌取人。《世說新語·容止》中有記載:“潘岳(潘安)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知手共縈之。”說的是西晉才子潘岳姿儀秀美,舉止儒雅,不但風度翩翩,而且文章也寫得好,被世人追捧。相傳,他每次乘車出遊,都有許多女子爭相圍觀,有的甚至還往他車裡投擲花果,以此來表達對他的愛慕之情。後人便常常用“貌比潘安”來讚譽男子之美。

而與潘安同一時期的另外一名才子左思卻因相貌醜陋而鮮為人知,即便他才高八斗,胸懷大志,也還是不被人們所知。直至後來,他以十年之功寫成一篇《三都賦》,使得“洛陽紙貴”,成為千古美談。他本人也因此而家喻戶曉,聲名顯赫。

左思《三都賦》與迦梨陀娑《沙恭達羅》:作品不在於多,而在於精

左思《三都賦》引起的洛陽紙貴

在南亞:

超日王旃陀羅·笈多二世統治期間的印度笈多王朝,是中世紀印度文明的黃金時代。此時的印度文化逐漸走向成熟,梵語已經完成了一個規範化的進程,成為了當時社會上最流行的書面語言。另外在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出現了全面繁榮發展的局面。當時在印度宮廷裡存在著“九寶”之說,九寶是指當時活躍在超日王身邊的九位大學者。他們之中有數學家,醫生,天文學家,也有傳教士和詩人。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詩人和劇作家迦梨陀娑。他的代表作詩劇《沙恭達羅》給他帶來了世界級別的榮耀。

下面,小編給大家一一介紹左思的《三都賦》和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這兩位歷史名人的成名之作,他們因之而功成名就,被世人傳頌。

洛陽為誰紙貴:左思《三都賦》

對於“洛陽紙貴

”這個成語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它形容作品風靡一時,迅速廣泛流傳開來。在西晉時期,京城洛陽因一篇賦文的誕生、流傳、抄寫,而導致當時的紙價漲了數倍,原本每刀千文的紙一下子漲到了兩千文、三千文,乃至後來銷售一空,很多人只好到外地買紙。這篇賦文就是左思所寫的《三都賦》。關於此事,在《晉書·文苑·左思列傳》中有明確的一個記載:

“左思作《三都賦》,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那麼這個《三都賦》究竟是什麼?它有什麼樣的魅力贏得眾人爭相傳寫呢?

《三都賦》雖不足萬字,但卻是左思花費了十年的功夫才寫成的。為了蒐集寫作資料,左思多次拜訪著作郎張載,詳細訪求四川成都一帶的風土人情。他還在家裡所有的地方都放上紙和筆,連大廳和茅房都不例外。左思日思夜想,只要一有靈感或者想出了好的句子來,哪怕只有一句,他也趕緊記錄下來,以防忘記。即便如此,他還是覺得自己的見識不夠廣博,於是他毛遂自薦擔任秘書郎(掌管圖書典籍)。利用職務之便,他查閱了眾多的書籍典藏,收集了大量的歷史、地理、物產、風俗人情等方面的史實資料。

於是,他在詳實的積累基礎之上,對字句進行精益求精的琢磨,歷經10年,終成《三都賦》。

《三都賦》包括《魏都賦》、《吳都賦》、《蜀都賦》三篇,它以魏晉時期最流行的賦文體描寫了魏都、吳都和蜀都的歷史沿革、風土人情以及本土物產等。其中《蜀都賦》和《吳都賦》分別通過假想人物西蜀公子和東吳王孫二人,來讚頌三國時期蜀都、吳都的形勢、物產、宮室等等,而《魏都賦》則借魏國先生盛讚魏都的建設和魏國的政治舉措,來歌頌曹操統一北方的偉大功績。

左思《三都賦》與迦梨陀娑《沙恭達羅》:作品不在於多,而在於精

左思《三都賦》

《三都賦》一問世後,寂寂無名的左思便一舉成名,引得當時很多文人名士對他讚譽有加。當時頗有聲望的學者、醫學家、史學家皇甫謐讀後極為讚賞,並且欣然為之作序;名臣、政治家的張華嘉許左思有漢代班固、張衡之才華,讚賞他所寫的賦文讓人有蘊涵深遠,歷久彌新之感。

《三都賦》之所以如此名動一時,是有其歷史原因的。它問世之時的西晉,剛剛結束了三國混戰的亂世,司馬一族統一了全國,這為當時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短期的良機,當時的文學也因此而獲得了進一步地發展,使得在文壇上非常流行“賦”這種文體。在此之前,漢賦四大家的班固寫過《兩都賦》,張衡寫過《二京賦》,都是很有名氣的。

而如今左思《三都賦》的思想主題與它們這些傳統的“勸百諷一”有所區別,它包含了當時朝野上下非常關心矚目的內容“統一全國”,因而它才具有一個重要的地位,因為它體現了當時社會的共同心聲,適應了當時社會的主體精神。

另一方面,由於西晉一朝繼續沿用曹魏時期所創立的“九品中正制”來選取官員,導致弊端百出,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公門有公,卿門有卿”的局面,從而形成了典型的門閥政治局面。士人群體普遍求名自適,詩風也一改之前剛健有力的“建安風骨”,轉而向文采繁複、內容平庸的方向發展。

左思《三都賦》與迦梨陀娑《沙恭達羅》:作品不在於多,而在於精

《三都賦》作者左思

而左思的《三都賦》卻毫無這些平庸之處,它不僅文采富麗、辭藻華美,而且體制宏大、事類廣博,頗有情致;另外,它舉事詳實,真實地反映出了三國時期的社會生活狀況。這篇賦文雖是當世之人創作的,卻可以與古代的作品相媲美,比擬諸家。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三都賦》一經問世,便被爭相傳抄,使得洛陽紙貴。

原本貌不驚人,籍籍無名的左思,以十年之功著成《三都賦》一篇,書成之日便是他揚名立萬之時。《三都賦》使他從一個路人變成了一個受眾人崇拜的偶像,他不僅出名了,而且還造就了“洛陽紙貴”之盛況,讓世人記住了他,他也名流千古。

可見,作品在於精而不在於多,往往一部作品就可以讓一個人功成名就。左思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而在印度也出現了這樣的一位人物,他的一部劇作使他贏得了世界上的榮譽。

迦梨陀娑《沙恭達羅》:印度梵劇的典範之作,為他贏得了世界聲譽

七幕詩劇《沙恭達羅》是印度劇作家迦梨陀娑的戲劇代表作,同時也是印度梵劇的典範之作。這部詩劇取材於長篇史詩《摩訶婆羅多》,它描寫了在靜修林中長大的女郎沙恭達羅與國王豆扇陀之間的愛情婚戀故事。

劇作的前半部分與《摩訶婆羅多》相似,描寫了沙恭達羅與豆扇陀的邂逅和相愛故事。豆扇陀外出打獵時,在鳥語花香的靜修林中遇到了美麗的沙恭達羅。兩人一見鍾情很快就陷入了熱戀中,並且他們還私定了終身。不久,豆扇陀返回國都,他給沙恭達羅留下了自己的戒指,作為他們之間的信物。

左思《三都賦》與迦梨陀娑《沙恭達羅》:作品不在於多,而在於精

《沙恭達羅》

詩劇的後半部分則是由迦梨陀娑自己獨創的。在豆扇陀走後,沙恭達羅整日沉浸在對他的思念中,神情恍惚,以至怠慢了從林中路過的仙人。仙人非常生氣,要詛咒豆扇陀把沙恭達羅忘記。最終還是沙恭達羅的女友苦苦求情才使得仙人減輕了詛咒——只有讓國王豆扇陀看到信物戒指才能恢復記憶。

於是懷孕在身的沙恭達羅依依不捨地辭別了靜修林中的師父和朋友們,去國都尋找豆扇陀,不料她在途中卻不小心將戒指弄丟了。等她見到豆扇陀時,此時的豆扇陀因為詛咒不認識她了。不管沙恭達羅怎麼苦苦哀求,豆扇陀都沒有接納她的意思。

此處,作者在這個幸福美滿的愛情故事中筆鋒一轉,寫出了國王豆扇陀的不良表現,隱約地指出了某些現實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更加深入地揭示了現實生活的矛盾,譴責奴隸制婚姻的罪惡,抒發出自己心中的不滿情緒。

遭到遺棄的沙恭達羅憤怒地指責了豆扇陀,並轉身離開了......

後來,沙恭達羅遺失的戒指被一個漁夫從魚腹中偶爾得到,並且獻給了國王豆扇陀。豆扇陀一看到戒指便恢復了記憶,為自己趕走沙恭達羅而深感後悔,深深自責。但是他遍尋各地,均不見沙恭達羅的身影。後來,還是在天帝的幫助下,這對夫妻最終才一家團圓。

這樣一個古老而平凡的故事,迦梨陀娑卻給它披上了一層戲劇化的詩意。故事的女主人公沙恭達羅是作者塑造的一個理想中的女性,她美麗善良、嫻靜純樸、愛憎分明,對愛情憧憬著美好的嚮往,敢於衝破世俗的束縛而追求自由美好的幸福,在遭受到愛人的遺棄後又不失莊重地譴責了丈夫的冷酷行徑。

左思《三都賦》與迦梨陀娑《沙恭達羅》:作品不在於多,而在於精

《沙恭達羅》中的男女主人公

迦梨陀娑將詩歌成分和戲劇成分在詩劇中完美的融合、統一起來,《沙恭達羅》的故事情節一波三折,環境描寫自然優美,人物形象生動且豐滿,對心理刻畫細膩入微,表現的情感真摯純潔,既有對忠貞愛情和正直善良品質的歌頌,也有對統治者靈魂的一個鞭撻。

詩人用高超的語言能力和獨具特色藝術風格使得我們領略到了戲劇那超凡脫俗的魅力和清新雋永的美感。

所以,《沙恭達羅》問世之後,便在古代印度廣泛流傳開來,出現了眾多的版本。在中世紀,它又被大量翻譯成各種印度方言。在近代,《沙恭達羅》更是為迦梨陀娑贏得了世界上的榮譽。

1789年,英國梵文學者威廉·瓊斯首先將《沙恭達羅》翻譯成英文版本並出版,他稱頌迦梨陀娑為“印度的莎士比亞”。此後,《沙恭達羅》先後被翻譯成其他歐洲文學,在歐洲文學界廣泛傳播,尤其是在德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左思《三都賦》與迦梨陀娑《沙恭達羅》:作品不在於多,而在於精

莎士比亞

在中國,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先後出現過根據英譯本或法譯本轉譯的《沙恭達羅》多種譯本。在1956年,中國首次出版根據梵文原著翻譯而成的《沙恭達羅》(季羨林翻譯),並且先後兩次將《沙恭達羅》搬上了戲劇舞臺。

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問世後,便在印度廣為傳播,成為人人喜愛的劇作。其後更是被翻譯成世界各地語言的版本,在各囯傳播開來,贏得了人們的欣賞與讚揚。世人都知曉了迦梨陀娑這個印度的詩人,同時也讓他獲得了“印度莎士比亞”的無上殊榮,為他贏得了世界各地的稱讚。在中國,更是將《沙恭達羅》以舞臺劇的形式展現給大家,讓眾人欣賞。

這就是作品在於精,而不在於多。

結言

左思十年功成的一篇《三都賦》,一問世便使得洛陽為之紙貴,也使他功成名就,受眾人稱頌,千古流傳;迦梨陀娑的一部《沙恭達羅》在印度廣為流傳,後來更是被翻譯成各種版本,流傳於世界各地,讓他贏得了世界上的聲譽。

由此可知,一個作家的成名之作,往往就那麼一兩部,但就是這一兩部作品卻是作者智慧的結晶、精華的濃縮。有些作家甚至只留下隻言片語,但仍不妨礙他聲名鵲起。可見,作品不在於多,而在於精。


【1】《三都賦》

【2】《沙恭達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