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三結義,情義背後的真相?兄弟情是假,各取所需是真?

在一個社會動亂的年代,三個素不相識的人,一見如故,結為兄弟,盟誓同生共死,有問題麼?對於劉關張三人而言,對於三個政治人物而言,有問題麼?小Q覺得相當有問題,且看小Q詳細分析:

桃園三結義,情義背後的真相?兄弟情是假,各取所需是真?

一、劉張本為鄉黨,怎可不識?就算不識,也早聞彼此大名。

且看原文介紹劉備“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後坐酎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從原著中,劉備是世居涿縣之人。

再看張飛,“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才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張飛,也是世居涿郡。

小Q很疑惑,兩個世居涿縣之人,都是廣交豪傑之人,怎可不識?就算英雄不識,也是早聞彼此英雄大名。

二、關羽:本為遊俠,流亡至涿縣,豈不知涿縣兩位豪傑?

最後說說關羽,且看原文介紹,“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遊俠本色,字裡行間,作為一個遊俠,初到一地,按照現代話說,不需要拜拜碼頭麼?不需要問問大哥是誰麼?當地這麼出名的兩位豪傑遊俠,怎可不識?

桃園三結義,情義背後的真相?兄弟情是假,各取所需是真?

三、劉備為皇室後裔,又為遊俠,關張二人自身高傲,本想早相識,苦無門路,機會在眼前,豈不珍惜?

話說,劉備出身皇室後裔,又是當地的大哥,那是出身又正,名聲又在外啊,張飛身為本地遊俠一霸,怎可不去拜拜碼頭?關羽一個流亡之人,在此幾年,聽聞這個出身皇室之人的帶頭大哥,難道沒有想去拜個大哥?小Q認為對於二人而言,本身,二人一身好武藝,古話說的好,學得文武藝,賣得帝王家,對於兩個這麼高傲的人而言,要拜個碼頭,也要看大哥行不行?不然,張飛,才認識劉備,就要變賣家產,召集軍隊,為劉備賣命?關羽這麼傲的人,認識劉備不久,就對他服服貼貼?

四、劉備本身各項素質過硬,折服了關張二人

關張本為無人,要想折服二人,武藝首先得不差,起碼得有一項能令二人佩服,那就說說劉備的武藝,在前文已經說到,劉備乃一代劍術宗師,至少在劍術方面,二人肯定不能及;其次,民間典故,一龍降二虎,在氣力這方面,劉備也頗有長處;再者,劉備出身皇室後裔,在那個看重出身的年代,這個因素更是令二人折服;最後,劉備本身仁義好施,善名在外,仁義之名遠播,關張二人更是敬佩不已,二人豈不折服?認劉備為大哥?

桃園三結義,情義背後的真相?兄弟情是假,各取所需是真?

五、劉備本就知曉二人大名,樂得順水推舟

對於劉備而言,對於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而言,與誰結盟,特別是結生死之盟,豈會就兩個素不相識的人,這麼草草結拜?對於一個世居涿縣之人,對於一個廣交豪傑之人而言,本地的或者外來的,本地豪傑張飛,外來的打手關羽,對於自己而言,利用價值大不大的人,一個政治家豈會分不清楚?所以,劉備對二人是早就聽聞大名,本次結拜,也是樂得順水推舟。

綜上而言,小Q認為,對於每一個古人而言,特別是能在歷史上留下偌大名聲的古人而言,每一次的行動,都是有其特殊社會條件下的個人思考,對於劉關張三人而言,劉備獲得兩位虎將,對於關張二人而言,獲得一個出身皇室的隨從的地位,何樂而不為?

所以,小Q 認為,不論情義的真假,不論桃園三結義背後的真相,但是情義卻是真真實實的存在。那麼, 讀者朋友們,你們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