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唐習律47 為了寫詩把杜甫作品燒紙吃掉 張籍這是什麼路數

前言

韓愈曾經寫過一首七絕《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還有一首著名的七絕也是寫給他的,作者是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這兩首詩中的張水部都是一個人:中唐詩人張籍(約766年 - 約830年)。

觀唐習律47 為了寫詩把杜甫作品燒紙吃掉 張籍這是什麼路數

一、受知於韓愈

上一篇寫孟郊的時候,說過孟郊有幾個至交好友,其中張籍便是一個,在孟郊去世以後,韓愈給他寫的墓誌銘,其中提到孟郊的諡號就是張籍給取的:

葬,張籍曰:"先生揭德振華 ,於古有光,賢者故事有易名,況士哉 !如曰'貞曜先生',則姓名字行有載 ,不待講說而明。《貞曜先生墓誌銘》

張籍,字文昌,是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年輕時,張籍曾經和王建同在魏州學詩。貞元十二年(796年),30歲的張籍結識了來和州的孟郊( 進士及第不久)。 經孟郊的介紹, 張籍去汴州認識了擔任宣武軍節度使觀察推官的韓愈 。

韓愈非常欣賞張籍,在自己擔任汴州考官時,推薦了張籍(類似於今天走後門的異地高考)。 貞元十五年(799年),張籍在長安進士及第。

作為韓門弟子,張籍和韓愈、孟郊、盧仝、李賀、馬異、劉叉、賈島、李翱、皇甫湜等人形成了當時影響頗大的韓孟詩派。張籍的時代,也是名家輩出的時代,除了上面提到的韓愈等人,還有白居易、李紳、劉禹錫、柳宗元、 元鎮等名家。

李肇《唐國史補》中,把張籍、韓愈、白居易、元鎮等人詩作的風格,名為元和體:

"元和以後,為文筆則學奇詭於韓愈,學苦澀於樊宗師;歌行則學流蕩於張籍;詩章則學矯激於孟郊,學淺切於白居易,學淫靡於元稹,俱名為元和體。"

其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世稱"張王樂府"。白居易曾經有詩《讀張籍古樂府》曰:

張公何為者,業文三十春。尤工樂府詞,舉代少其倫......

觀唐習律47 為了寫詩把杜甫作品燒紙吃掉 張籍這是什麼路數

二、窮瞎張太祝

張籍患有嚴重的眼疾,老大哥孟郊曾作詩《寄張籍》:

西明寺後窮瞎張太祝,縱爾有眼誰爾珍。天子咫尺不得見,不如閉眼且養真。

張籍自己也曾寫過《患眼》自嘲:

三年患眼今年校,免與風光便隔生。昨日韓家後園裡,看花猶似未分明。

韋處厚任開州刺史時,專門給張籍寄了一些車前子來,張籍寫了《答開州韋使君寄車前子 》表示感謝:

開州午日車前子,作藥人皆道有神。慚愧使君憐病眼,三千餘裡寄閒人。

孟郊開玩笑說窮瞎張太祝,是因為張籍不僅"瞎"而且"窮"。病中的張籍,其仕途也並不順利。自799年中第,元和初年(公元806年)才得了一個太常寺太祝的芝麻官,但是張籍困頓十年未得升遷, 白居易還同情地寫了一首詩寬慰他:

諫垣幾見遷遺補,憲府頻聞傳殿監。獨有詠詩張太祝,十年不改舊官御。

張籍也有《病中寄白學士拾遺》一時回贈白居易,白居易在808年任左拾遺,正是張籍得官的第三年:

君為天子識,我方沉病纏。無因會同語,悄悄中懷煎。

窮瞎張太祝在十年後迎來了轉機,眼睛似乎好了一點,仕途也迎來了轉折。元和十一年(817),轉國子監助教。長慶元年(821年),受韓愈薦為國子博士,遷水部員外郎,又遷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年,這一年杜牧進士及第),張籍遷國子司業,兩年後去世。

觀唐習律47 為了寫詩把杜甫作品燒紙吃掉 張籍這是什麼路數

三、杜詩燒灰

後唐馮贄編撰的《雲仙雜記》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焚杜甫詩飲以膏蜜。 張籍取杜甫詩一帙,焚取灰燼,副以膏蜜頻飲之,曰:"令吾肝腸從此改易。"(出自《詩源指訣》)

這個故事說張籍特別尊崇杜甫,因此取了杜甫的詩篇,燒成灰與蜜調和喝進了肚子裡,認為從此自己的詩就有了杜甫的基因了。

這個故事真假不知,不過在張籍的時代,正是大家褒貶李、杜的時候。

元鎮《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寫到:

時山東人李白,亦以文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予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於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

元稹尊杜貶李,認為李白的樂府詩可以並肩與杜甫,但李白的律詩遠不如杜甫。

白居易的《與元九書》又講到:

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迨矣!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杜詩最多,可傳者千餘首。至於貫穿古今,覙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於李焉。然撮其《新安》、《石壕》、《潼關吏》、《蘆子關》、《花門》之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句,亦不過十三四。杜尚如此,況不迨杜者乎?僕常痛詩道崩壞,忽忽憤發,或廢食輟寢,不量才力,欲扶起之。

白居易似乎對李杜都有點貶低,說李白的"風雅比興,十無一焉",杜甫反映社會現實的佳作"亦不過十三四"。白居易最得意自己的諷諭詩,因此對李杜有這種評價。

兩位的話影響很深遠,引起了韓愈的反擊。宋代周紫芝《竹坡詩話》說:

元微之作李杜優劣論,謂太白不能窺杜甫之籓蘺,況堂奧乎?唐人未嘗有此論,而稹始為之。至退之雲:"李杜文章在……那用故謗傷",則不復為優劣矣。

周紫芝說,元稹貶低李白尊崇杜甫,這是第一個這樣評價李杜的唐朝人。韓愈很不以為然,寫詩說:"李杜文章在……那用故謗傷"。但是韓愈只是批評元稹,自己並沒有評價李杜的高低。

韓愈寫的這首詩題目是《調張籍》: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後,舉頸遙相望。.....略刺手拔鯨牙,舉瓢酌天漿。騰身跨汗漫,不著織女襄。顧語地上友,經營無太忙。乞君飛霞佩,與我高頡頏。

韓愈這首詩李杜並尊,有人說這首詩是反對元白的觀點,不過用"群兒愚、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這種口氣,似乎要把友誼的小船打翻了。或許韓愈並不是針對元白,而是當時另一種風氣吧。

從中可以看出韓愈對於李杜的尊崇,他也建議張籍以李杜為詩家正宗。從《雲仙雜記》中張籍把杜詩燒灰吃掉的故事可以看出,張籍也是杜甫的超級粉絲 。

觀唐習律47 為了寫詩把杜甫作品燒紙吃掉 張籍這是什麼路數

四、張籍的五、七律

劉攽《中山詩話》評價張籍的五七律:

張籍樂府詞,清麗深婉,五言律詩亦平澹可愛,至七言詩,則質多文少。材各有宜,不可強飾。文昌有〈謝裴司空馬詩〉曰:「乍離華廄移蹄澀,初到貧家舉眼驚。」此馬卻是一遲鈍多驚者,詩詞微而顯,亦少其比。

清朝餘成教《石園詩話》不以為然,說:

然文昌五言不乏清麗深婉之句,如"長因送人處,憶得別家時",家貧無易事,身病是閒時"、"眼昏書字大,耳重語聲高"、"山情因月甚,詩語入秋高"、"尚儉經營少,居閒意思長",不獨平淡可愛也。《寄和劉使君》雲:"曉來江氣連城白,雨後山光滿郭青",及《贈賈島》之"籬落荒涼僮僕飢",則義文質兼備矣。

眼昏書字大,出自張籍的五律《詠懷》,寫了他年老時的感受:

老去多悲事,非唯見二毛。眼昏書字大,耳重覺聲高。

望月偏增思,尋山易發勞。都無作官意,賴得在閒曹。

年紀大了,悲傷的事漸漸多起來,但並不是因為看到自己的白髮 。眼睛昏昏,所以寫的字大,耳朵不太好用 ,感覺別人對自己說話的聲音越來越高。望著月亮心思也增加了,尋山陟嶺,更容易感到疲勞。如今早沒有了仕途上進之心,樂於做一個閒散的官。

張籍的七律《寄和州劉使君》被《石園詩話》評價"文質兼備":

別離已久猶為郡,閒向春風倒酒瓶。送客特過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曉來江氣連城白,雨後山光滿郭青。到此詩情應更遠,醉中高詠有誰聽。

猶為郡,分手多年您還在那個郡守的職位上沒有升遷。第二句說,好處是可以在春風中飲酒清閒 。後面頷聯與頸聯敘事、寫景,曉來江氣連城白,雨後山光滿郭,是張籍七律中的名句。

尾聯中出句揚,對句抑,在這美麗的景色裡,您的詩情應該寄託遙遠,可惜又有誰能理解呢?

言語之間,看出張籍對於劉使君懷才不遇的惋惜,並以知己自許,寄詩以寬慰好友。文是指有文采,質是指有內容,"文質兼備"即美文與思想內容兼備。

觀唐習律47 為了寫詩把杜甫作品燒紙吃掉 張籍這是什麼路數

結束語

張籍詩以樂府見長,有《徵婦怨》、《白紵歌》、《野老歌》等很多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的作品,他是新樂府運動中倡導者,因此受到白居易的賞識也不足為奇。

結束時,作七律一首為今天的習作,以《漁家宴》為題吧,不過跟吃什麼無關:

東嶗隱處漁家宴,臨海觀山醉玉瓶。潮起滄溟沉綠島,風吹林霧過雲亭。

一杯醇厚三分苦,兩鬢蕭疏幾許青。遙望巨峰嗟路遠,行藏取捨有誰聽。

@老街味道

古詩中的這種仙鶴 為虎作倀戕害同類 不是什麼好鳥

新韻誕生於民國 可為什麼民國詩人作詩填詞 幾乎不用新韻呢

別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 為什麼讓人感覺一首心暖一首心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