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華老先生評論相聲行業,兩個問題直指行業本質

如今提到楊少華先生,一般相聲觀眾會有兩個印象,一是靠著“蔫壞”的表演風格,成為獨樹一幟的捧哏演員;二是在整個相聲行業中,楊少華的輩分一直都不被同行承認。

楊少華老先生評論相聲行業,兩個問題直指行業本質


關於輩分的問題,爭議由來已久,楊少華先生1944年拜一代相聲大師郭榮起先生為師。看看這個時間點,正值紛爭不斷之秋,所以擺知儀式沒法舉行,這為後來楊少華先生的輩分不被承認埋下了隱患。

所謂的擺知,通俗講就是向整個行業宣佈,從此之後這位演員就是吃行業飯的人了,希望大家能夠照顧一下,通過儀式來讓大傢伙知曉。

因為缺乏了這個擺知儀式,所以楊少華被有些相聲演員認為,他只是郭榮起先生的口盟弟子,這樣一來含金量就少了很多。

楊少華老先生評論相聲行業,兩個問題直指行業本質


相聲演員分兩種,一種是把相聲當成事業的人,所以當相聲行業新秀冉冉升起的時候,他們都會感覺非常欣慰,並且欣然表達自己的支持。

還有一種是把相聲單純的當成生存的方式,當成了爭名逐利的手段,這也是導致相聲行業沒落的根本原因。

德雲社是一塊試金石,郭德綱的相聲實力出眾,即使在默默無名之時,都已經表現出了無人可及的才華。有些人對他的出現歡欣鼓舞,但是更多的演員卻開始排擠和打擊。

究其根源,就是演員本人對相聲行業的認知,到底把相聲當成傳承千秋的事業,時刻想著為祖師爺添磚加瓦,還是單純的斤斤計較於個人的得失成敗,相聲只是實現名利的一種媒介。

楊少華老先生評論相聲行業,兩個問題直指行業本質


對相聲的認知,決定了相聲演員們考慮問題的思維方式,從而決定了行為方式。

楊少華老先生是真正的把相聲當成事業的前輩藝人,尤其重要的是面對晚輩們的聲名鵲起,老先生沒有羨慕嫉妒恨,而是用一種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得出的答案變得非常的讓人信服。

對於整個相聲行業,楊少華老先生有三個基本的認知,而這三個認知是相聲行業發展的本質問題。

第一,商演

郭德綱創造了相聲行業的一個小奇蹟,把票價率先提高到了千元大關,即使如此依舊供不應求,每次商演都成為鋼絲們的一次大聯歡。

作為民間相聲團體,市場決定了供求關係,既然千元票價能夠被市場所接受,說明郭德綱的商演值這個價,不過卻有很多的相聲同行始終心存芥蒂,認為這是相聲行業不正常的現象。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在很多相聲演員演出送票都沒人去的情況下,郭德綱的商演越火爆,襯托的這些演員演出越無能,這樣難怪會有很多演員對德雲社商演橫加阻撓。

有些同行認為郭德綱搶了他們的飯碗,擾亂了相聲市場的秩序。

楊少華老先生評論相聲行業,兩個問題直指行業本質


楊少華老先生卻自始至終都對郭德綱的商演表達支持,並且堅持認為票價高了是好事。郭德綱的票價到了千元,那麼一般的相聲演員努力一下,達到200元,不就變成相對容易的事情了嗎?

所以,楊少華老先生認為“有個領頭的多好”。

第二,演員本身

人才是任何行業興衰之本,沒有大師出現的行業是可悲的,但是當大師出現,卻被熟視無睹的時候,這才是可悲中的可悲。

相聲行業之所以出現長達數十年的低谷期,原因很多,不過其中最關鍵的一個原因是人才的匱乏,人才面臨著嚴重的斷代,隨著老一輩藝人的逐漸逝去,年輕一代的演員沒有成長起來,相聲行業自然走向低谷。

在相聲行業演員的實力問題上,郭德綱和楊少華老先生的觀點出奇的一致。

楊少華老先生評論相聲行業,兩個問題直指行業本質


郭德綱曾經在採訪中談到,有一天閒來無事寫下了兩百位相聲演員的名字,結果發現無一人在三十歲之前說相聲,都是三十歲之後,在原行業幹不下去了,覺得相聲這行相對容易,於是轉到了相聲行業。

有粉絲還曾經整理過一份名單,其中詳細列舉了幾百位相聲演員,曾經的職業,以及多大年紀開始進入相聲行業,看完有點啼笑皆非。

楊少華老先生也認為如今的相聲行業演員能力普遍偏低,他認為一方面是因為相聲演員把這個行業看輕了,覺得門檻很低,所以從一開始就沒有下苦工的心理準備。

楊少華老先生評論相聲行業,兩個問題直指行業本質


另一方面是師父也沒有好好教徒弟,導致很多傳統的東西都被遺棄掉了,傳承本身就出現了問題。徒弟不好好學,師父不好好教,相聲行業焉能興旺?

究其本質,這兩個問題可以歸結成藝術水平問題,因為只有當實力足夠的時候,才能在商演之中游刃有餘。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基本功的訓練是枯燥乏味的,正因為如此,所以人之本性會選擇捷徑,這才是相聲演員實力普遍不高的根本原因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