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肤品能吸收多少?吸收越快越好吗?

护肤品能吸收多少?吸收越快越好吗?

【引子】

皮肤吸收不好怎么办?

一个护肤品好不好,吸收快慢成了一个判断标准。 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 吸收更好的、更快的, 相对来说更好。 先举一个例子

1

水的渗透

有这么一个小实验: 10张纸叠在一起,分别滴1滴水、1滴油, 你觉得哪个更容易把10层纸都打湿?

很显然, 水的渗透力是更强的, 可以说是有缝隙就钻, 能很快的将第10层纸打湿。 而油的渗透速度就要慢很多, 能到达第几层就不知道了。

水的渗透力的确很强, 家里卫生间地面如果不刷上防水漆的话, 会慢慢渗透穿过地底, 漏到楼下邻居家里。

皮肤最外面是角质层, 是由7-10层死亡细胞所组成的, 可以简单的比作10层纸, 或者你家浴室的墙。

那么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是: 只要在皮肤表面涂上水分, 就能渗透进入皮肤。刚洗脸后觉得皮肤更加饱满, 就是皮肤吸水的原因。

那么, 护肤品里的其他化学成分, 能吸收吗?

2

吸收

我们的皮肤是生物组织, 不是塑料, 也不是铁和钢, 只要在皮肤上涂抹护肤化妆品, 里面的化学成分是有可能进入皮肤的, 看下图

护肤品能吸收多少?吸收越快越好吗?

从上图能看出来, 化学成分进入皮肤的途径有3个:

1) 从角质细胞的间隙渗透进入皮肤

2) 通过角质细胞扩散进入皮肤

3) 通过毛孔和汗腺孔进入皮肤(少量)

护肤品里的化学成分有成千上万种, 不同分的成分对皮肤的渗透能力是有区别的。

这也是你感受到的, 使用不同的护肤品, 有的吸收快, 有的慢, 甚至有的感觉浮在皮肤表面不吸收。

3

吸收的规律

为了治疗皮肤疾病, 科学家一直在研究皮肤吸收, 目前有下面的一些规律

1)油性成分,更易吸收(动物油>植物油>矿油)

2)小分子成分(分子量<500),更易吸收

3)挥发性成分(酒精、香精、精油等),更易吸收

4)温度高,更易吸收

5)皮肤薄,更易吸收

6)皮肤膨胀时(做过面膜、水膜,蒸脸后),更易吸收

7)使用助渗剂(酒精、丙二醇、表面活性剂、油酸、月桂氮酮等、、),更易吸收

8)生物膜工艺,更易吸收

、、、

护肤化妆品会利用皮肤吸收的这些特性,来控制吸收的快慢。比如, 护肤品里添加了酒精后, 对皮肤的渗透就会增加, 你所感觉到的, 就是吸收变好了。

那么, 吸收越快越好的, 对皮肤就越好吗?

4

皮肤的功能

虽然皮肤有被动吸收能力, 但并不意味着这对皮肤是好事。

来看一下皮肤的结构示意图

护肤品能吸收多少?吸收越快越好吗?

皮肤最外层是角质层 ,是由7-10层死亡细胞组成的。 有没有想过, 为什么是死亡细胞,而不是活细胞呢?

举个例子好了, 大面积皮肤烧伤的病人, 失去了外层的表皮, 也就失去了保护能力, 特别容易感染、生病。

是不是明白了什么? 对的, 活细胞如果暴露在环境中, 会很容易发生死亡。 就是因为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太多了, 比如光线、环境中的细菌微生物、各种机械碰撞摩擦、空气中的化学分子等,都对活细胞有不良影响或伤害。

所以, 我们皮肤进化出来了这样的结构, 最外层是死亡细胞, 这样可以抵御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皮肤的主要功能,是屏障和防御。

5

吸收的利弊

当我们在皮肤表面涂护肤化妆品时,不同的化学成分会进入到不同的皮肤深度。

还是拿10张纸来比喻皮肤的外层死亡细胞。有的成分会进入到第3层、 有的会到达第5层, 有的会到达第8层, 有的渗透能力强的, 会穿过死亡细胞层,直接到达活细胞周围。

停留在死亡细胞浅层的化学成分, 一般不会造成对皮肤的刺激,能起到给皮肤保湿滋润的作用。

而如果穿透了死亡细胞层到达了活细胞周围, 就有可能产生刺激,这要取决于进入的是什么成分了, 如果是水分子, 那是安全的。

而如果是其他化学成分, 就要看进入的多少以及活细胞的耐受能力了。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 如果你感觉到痒、刺痛、发红等皮肤现象, 就要赶紧停用并洗掉了。 这是皮肤给你的信号, 告诉你有成分进入到皮肤深处并有可能产生刺激。

6

吸收的真相

我们给护肤品的吸收,做个总结

1) 护肤品好不好, 和吸收好不好没有直接关系

2) 对于皮肤来说, 吸收越快,吸收越多的产品, 安全性可能更低

3) 渗透穿过死亡细胞层的化学成分, 有可能对皮肤产生刺激,只停留在死亡细胞层的化学成分, 相对安全。

4) 一些具有刺激性的成分(比如酒精、香精、精油、防腐剂、、、)也会被皮肤吸收

5) 去角质让皮肤变薄, 会加速护肤品的吸收, 从而增加了皮炎过敏的概率

6) 敷面膜让皮肤吸水膨胀,会加速护肤品的吸收,也会增加皮炎过敏的概率

7) 对于皮肤来说,不吸收或少吸收的化学成分,可能会更安全(至少不会刺激到深层的活的细胞)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