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不是所有的科幻分類作品都稱得上科幻小說

最近在點點圈看到這樣一句話:希望以後的科幻頻道沒有修真小說。

看起來這個希望有點辛酸和苦澀,同時也是一個態度極低的妥協和讓步。

因為科幻不僅僅是單純的沒有修真小說這麼簡單,隨便整個機甲寫幾個星球玩玩星際旅行什麼的就能夠稱之為科幻了麼?

不,遠遠不夠。不僅遠遠不夠,還與真正的科幻相差甚遠。

我以我十多年《科幻世界》雜誌的書齡做擔保。


科幻:不是所有的科幻分類作品都稱得上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的基礎在於其中的科學。

這個科學可以是網絡方面的,比如如今還在萌芽階段的虛擬現實技術,比如目前正在高速發展的互聯網,還有的會將兩者結合在一起,構成為整個人類服務的龐大網絡。

在靠近星辰大海的方向,這個科學可以是太空探測,可以是宇宙航行,也可以是無數人心心念唸的地外文明或者地心文明等等。

現實方面,這個科學可以是很接地氣的食物高產技術,可以是很實用的無線充電技術,也可以是為了人類更好的生存下去的機器人技術……

在一個科幻小說中,必將有一個或者幾個堅實的科學基礎支撐,只有這樣的科幻小說才能立得住腳。


科幻:不是所有的科幻分類作品都稱得上科幻小說

在科學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幻想,則是科幻小說的魅力所在。

有很多我們目前未能到達,卻可以稍微望其項背的科學成果,是大多數科幻小說最讓人著迷的部分。

比如《海底兩萬裡》中那艘全靠電能航行海底的“鸚鵡螺號”,比如《球狀閃電》中那精彩瑰麗的宏世界,比如《歸者無路》裡那龐雜繁複的虛擬網絡,比如《三體》中的可控核聚變……

這些都是在創作當時的科技水平基礎上進行的適當的幻想,不但有其科學的嚴謹性,更有幻想本身的美好,是科幻小說中最為迷人的地方。

而那些動輒機甲戰爭、隨隨便便毀滅星系跨越光年的科幻分類的作品,在我看來只是掛著科幻名頭的爽文而已,並沒有正統科幻小說的那般迷人。


科幻:不是所有的科幻分類作品都稱得上科幻小說

一個正統的科幻小說,它的核心其實並不是科學,也不是幻想,而是它帶給人的思考,是閱讀後讓人回味無窮的那份沉甸甸的情感。

很多科幻小說中,有的是對人類生存和個人得失的思考。為了地球,或者為了整個人類的火種可以延續下去,當時活著的人們是否會做出最後的努力,是否會無所畏懼地犧牲自己?

也有一些故事裡,是對人類文明傳承的思考。相比於戰爭和科技,顯然屬於人類的文化更能夠代表我們文明的傳承魅力。於是在有一些故事中,人類雖然在科技上不如一些種族,但是通過文明的魅力同化了他們;於是在《三體》中有了那句“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

也有的故事,是站在地球之上的思考。比如王晉康的《十字》,比如何夕的《傷心者》,比如劉慈欣的《贍養人類》……其實我還是更喜歡最初看科幻那些年的科幻作品,三巨頭我更喜歡何夕故事中那細膩的情感(不過為什麼他是個胖子)。

只有讓人思考、讓人產生共鳴的科幻小說才是真正的科幻小說,這種思考是科幻作品的核心所在,也是我熱愛科幻小說這麼多年的最本質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