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創新實踐案例

供應鏈創新實踐案例|一個棉包的故事

在我國,棉花是重要的大宗商品和紡織工業主要原料,關係國計民生,今天的供應鏈創新實踐案例,我們來看看一個棉包的故事。

從棉田到紡織廠,全國棉花交易市場充分利用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著力打造棉花交易、資金、物流監管、數據信息等綜合服務平臺,推動我國棉花從種植、收購、加工、入庫、檢驗、出庫到紡織企業採購等全產業鏈實現數字化、智能化。


一個棉包的全流程

2014年,全國棉花交易市場負責建設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信息平臺。信息平臺通過對植棉農戶基礎信息、種植面積、籽棉交售、皮棉加工和入庫、質量重量公證檢驗、棉花出庫流向跟蹤等數據的實時或適時採集,形成了每一個棉包從軋花廠生成到紡織廠加工成紗的全流程數據鏈條,且數據之間可以相互邏輯比對、相互驗證,有效保障了數據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

為實現對新疆棉農的精準補貼,需要採集棉農包括姓名、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植棉面積、聯繫方式、銀行賬號等在內的基礎信息。為此,全國棉花交易市場開發了新疆棉農基礎信息採集系統,供新疆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基層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在審核、公示棉農基礎信息並確認無誤基礎上,及時錄入和自動上傳。

為實時採集軋花廠收購棉農籽棉的信息,全國棉花交易市場開發了棉農籽棉交售信息實時採集系統。通過規範符合資格的軋花廠安裝籽棉收購管理軟件,並將該軟件與棉農籽棉交售信息實時採集系統互聯互通、自動上傳,實現了包括重量、質量、結算價格、售棉貨款等在內的棉農籽棉交售信息的實時採集。

供應鏈創新實踐案例|一個棉包的故事

為實時採集軋花廠加工成包皮棉信息,全國棉花交易市場開發了軋花廠成包皮棉條碼信息管理系統和成包皮棉信息採集系統。條碼信息管理系統為軋花廠加工出來的每一個棉包在線生成 “身份證”—條碼,通過將條碼懸掛或粘貼在棉包上,實現了每一個棉包都有一個身份證,相關信息能夠實時自動上傳至軋花廠成包皮棉信息採集系統。

為確保軋花廠加工成包皮棉數量和質量的真實性,相應建立了“專業倉儲監管+在庫公證檢驗”制度。該制度要求軋花廠將加工好的皮棉,須在規定時限內全部運送到政府部門驗收合格的專業監管倉庫接受在庫公證檢驗。為此,全國棉花交易市場開發了在庫棉花庫存管理系統,實現了存入專業監管倉庫的每一個棉包數據信息的採集和及時上傳。同時,全國棉花交易市場通過與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的在庫監管棉花公證檢驗信息管理系統互聯互通,實現了在庫每一包皮棉公證檢驗數據的信息採集。

2014年以來,新疆棉花佔全國棉花產量的比重由59.68%上升至如今的84.9%,新疆棉花產業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改革成效遠超預期。


“四大創新”特色

監管創新:全國棉花交易市場建立的第三方監管體系實現了每一包棉花的統一投保、統一監管、統一出入庫,納入全國棉花全國棉花交易市場統一監管的棉花數量(每年2100多萬包)已佔全國棉花總產量的85%以上,為棉花供應鏈的規範化運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交易創新:全國棉花交易市場對接國內外棉花資源,先後推出競買競賣、網上超市、協商交易等多種交易方式,通過向買賣雙方提供履約保障、資金收付、貨權登記、倉單過戶等服務,有力推動了我國棉花行業經營模式的改變,提高了棉花流通效率。

融資創新:全國棉花交易市場藉助自身完善的倉儲監管、信息技術優勢,與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推出全程線上操作的網絡融資平臺,開啟了棉花行業融資e時代,降低了融資成本,支持了中小涉棉企業發展,為服務“三農”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物流創新:為深入貫徹落實“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發展戰略,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全國棉花交易市場與烏魯木齊鐵路局開展戰略合作,積極推進出疆棉花運輸“公路轉鐵路”。通過整合雙方資源,優化辦理流程,加快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等措施,極大地提升了鐵路長途運輸的市場競爭力。

“四大創新”有力推動了全國棉花產業的轉型升級,“數字棉花”與“智能棉業”初具規模。全國棉花交易市場通過自主開發信息採集和管理系統,藉助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採集了覆蓋種植、收購、加工、檢驗、入庫、交易、運輸、資金各環節的數據,實現了棉花產業的數字化;基於全國棉花產業數字化,全國棉花交易市場研發了皮棉自動刷嘜機、光電長度照影儀、智能快速雜質分析儀、短纖維率快速測試儀等高科技設備,開發了CAS配棉系統,推動了棉花行業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