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東南飛》:婆尊媳卑的婆媳關係,註定是一場悲劇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孔雀東南飛》:婆尊媳卑的婆媳關係,註定是一場悲劇


十多年前讀“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心裡滿是惋惜之情,為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悲苦愛情故事流淚傷心。

十多年後再讀“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心裡滿是憤怒,為惡婆婆焦母棒打鴛鴦,親手毀了兒子的幸福婚姻,最終逼得一對有情人雙雙為愛殉情的悲劇愛情故事而憤概不已。

此生不能相守,就去另外一個世界團聚,這也許就是真愛的另一種境界吧。

《孔雀東南飛》發生東漢末年建安時期,廬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劉蘭芝,被焦仲卿的母親驅趕回孃家,劉蘭芝發誓不再改嫁。但是被遣送回孃家的劉蘭芝身不由己,一再被性情暴躁的哥哥逼嫁,最後被逼無奈的劉蘭芝只好投河而死。

夫君焦仲卿聽說蘭芝的死訊之後,也吊死在自家庭院的樹上。當時的人們為了哀悼他們的愛情,就寫了這樣一首詩。

劉蘭芝十三歲能織出白色的絲絹,十四歲能就學會了裁衣,十五歲學會彈箜篌,十六歲能誦讀詩書,十七歲嫁給焦仲卿。縱使這樣一個精通琴棋書畫,又能織布縫衣的賢良淑德的女子,在婆家仍舊不得婆婆焦母的好臉色。

每日天不亮劉蘭芝就要進入機房織布,晚上不能休息,三天就能織出五匹布,但婆婆卻故意嫌棄蘭芝織布緩慢鬆弛。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說的就是焦母這樣的惡婆婆,對兒媳婦百般挑剔,兒媳卻不能還擊,只能一一受教挨罰。

古代“婆尊媳卑”的封建禮教思想根深蒂固,即使婆婆雞蛋裡面挑骨頭,奈何兒媳也不能反抗。

作為婆婆和兒媳之間的橋樑,即是兒子也是丈夫的焦仲卿,向老母求情,並表明態度今生今世非蘭芝不可,並果斷拒絕了母親為他重新物色的一個妙齡女子。

即使焦仲卿表明心意,卻也動搖不了焦母驅趕蘭芝的決心。畢竟胳膊拗不過大腿,雖不捨妻子,但是焦母容不下愛妻蘭芝,蘭芝留下只能吃更多苦遭更多罪,無奈之下,只能委屈妻子,先送蘭芝回孃家暫住一段時日,承諾日後定會接蘭芝回家,並向蘭芝發誓不會同蘭芝斷絕關係,更不會辜負蘭芝。

蘭芝也向仲卿哭訴衷腸: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

這句話的意思是:對待我們的感情,夫君若是像大石一樣不會轉移,我就是蒲葦,蒲葦雖像絲一樣柔軟但是卻堅韌結實。

當愛情遇上現實,卻又改變不了現實的時候,就堅持自己的初心和衷心。焦仲卿和劉蘭芝是這樣對彼此承諾的,也是這樣做的。

不曾想,這一別就是一生,再一聚已是來世。

《孔雀東南飛》:婆尊媳卑的婆媳關係,註定是一場悲劇

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芊芊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這是描寫劉蘭芝外貌的句子,主要意思就是,她穿上昔日繡花的夾裙,精心梳妝打扮每件事都做了四五遍才算妥當。腳上穿著絲鞋,頭上的玳瑁簪閃閃發光,腰間束著流光的白綢帶,耳邊掛著明月珠的耳飾,十根手指像尖尖的蔥根又白又嫩,嘴唇塗紅像含著朱丹一樣,她小步輕輕地走,美豔精妙真是舉世無雙。

就是這樣一個儀態舉止端莊優雅,美得不可方物,並事事聽任婆婆差遣,任勞任怨的女子卻入不了焦母的法眼,被休回孃家。

蘭芝美麗善良勤勞,自帶光芒,走到哪裡都是一道靚麗的風景。更不會因為被送回孃家,就一文不值。

回到孃家才十多日的劉蘭芝,還沒來得及等焦仲卿兌現承諾,卻等來了絡繹不絕上門提親的人。

先是縣令派了一個媒人來提親說是縣太爺有個三公子,身材美好舉世無雙,年齡只有十八九歲,口才文采都很好。蘭芝母親讓她應了這門婚事,但是蘭芝淚眼婆娑的回覆母親,當初她返家時,府吏一再囑咐發誓永不分離,今天萬不能違揹他的情義。

於是蘭芝母親就按照蘭芝的意思回絕了這門親事。

沒過幾日,縣丞直接到劉家做媒,這回是替太守家的五公子提親,五公子貌美才高,但尚未婚配,聽人提起蘭芝是位不錯的姑娘,所以太守有意就派縣丞來說媒。

蘭芝母親知道女兒的心意,便又一次回絕了這門親事。但是蘭芝哥哥聽說了此事,十分不痛快,便數落了蘭芝,最後蘭芝被逼無奈只得同意了這門婚事。

三日之後,太守家五公子就來迎娶蘭芝,蘭芝想到就要違背誓言,嫁作他人為婦,心中痛苦不已。

府吏焦仲卿聽說此事,便去見蘭芝。兩人有情卻不能長相廝守,便約定雖生不能在一起,彼此都那麼煎熬難過,不如黃泉下相見相守,然後仲卿和蘭芝各自告別。

蘭芝在大婚當日投進了清水池,隨後仲卿也吊在了自家庭院的樹上。

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以悲劇收場。

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母親,不知有沒有覺醒是自己親手葬送了兒子的幸福和生命。

如果可以重新選擇,不知她能否善待蘭芝。

同為女人,十年媳婦熬成婆,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孔雀東南飛》:婆尊媳卑的婆媳關係,註定是一場悲劇


最後,兩家人把他們夫妻兩人合葬在一起,墳墓兩邊種植了松柏和梧桐,樹枝枝枝相覆蓋,樹葉葉葉相連通。樹上引來一對雙飛鳥,本名鴛鴦,每晚都要鳴叫,一直到五更。這也寓意著後人,以此為戒,千萬不要讓同樣的悲劇重演!

可是,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山長水闊,誰又能真正的做到以古為鏡,可以知得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