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天性》‖為什麼孩子成績差,原因在這兒

半個世紀的時間,亨利·羅迪格和馬克·麥克丹尼爾都在致力於認知心理學記憶機制的研究,同處一個學校——華盛頓大學路易斯分校,卻並沒有思想上的碰撞。

對待教育,兩位認知心理學教授都盡心盡力。在教學的過程中,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開始思考:“記憶機制是否能應用到教育領域?”心動不如心動,兩位老人家一拍即合,聯合了另外9位認知心理學家以及推理小說家彼得·布朗,在得到詹姆斯·麥克唐奈基金的贊助後,開始了長達十年的研究。

《認知天性》‖為什麼孩子成績差,原因在這兒

《認知天性》就是他們十年研究的結晶——這本書四年蟬聯亞馬遜認知心理學分類榜首,是一本可以讓學習變得輕而易舉的神奇書籍。

整本書最有意思的地方——引用了很多真實的故事,彷彿並不是在講訴學習方法,而是在給我們講趣味故事——解讀每一個故事,都能學到一招學習方法,真的是應了那句老話:“生活處處是學問。”

讓人稱道的是《認知天性》並不僅僅只是趣味性——為了能讓每位讀者都能理解書中的內容,兩位教授選擇和推理小說家彼得·布朗合作——更注重文字的嚴謹性。每一個故事,每一個學問,都是經過多次實驗得來的。

學習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被“確定感”所迷惑,總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知識點。比如當我們把一篇課文熟讀之後,就確定自己已經掌握了。一旦關閉書籍,我們就會陷入迷茫——課文的主旨是什麼?課文反映了什麼現象和情感?要求背誦的內容全都忘了。

《認知天性》‖為什麼孩子成績差,原因在這兒

學習始終離不開記憶,兩位教授多年對記憶機制的研究,在本書上得到了極致的反映——從記憶的角度,分析我們應該如何學習才能達到長期記憶的效果

1、所謂的學習輕鬆,只是自我滿足的一種掌握假象

讀高中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文科——只是背誦知識,實在是太輕鬆不過了——初中的夥伴每次提到我的選擇,都驚呆了。

事實也如我預料的一般,學習文科真的不費吹灰之力。每天上上課,背背書,都不需要大腦去思考。無論是政治、地理還是歷史,每一次課講完之後,我都會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內容都太簡單了,每一句話都能理解。

《認知天性》‖為什麼孩子成績差,原因在這兒

考試的結果大跌眼鏡——文綜的成績不過200多點,平均下來,每科70分左右。為什麼我都聽懂了,也在努力背誦——至少我把要求背誦的都“記住了”——這就是兩位教授所講的“確定感”。考試下來的分數卻這麼低?

我就是被“確定感”所迷惑,根本不知道自己其實沒有掌握知識點,換句話說,我們缺乏練習。我們總是害怕考試,是因為我們不敢面對自己的成績,但如果你把考試看成從記憶中檢索學問的一種練習,似乎就沒那麼可怕了。

(1)間隔練習——把知識儲存得更牢固

間隔練習在日常學習中,是很常見的學習方式。為了進一步確認間隔練習的科學性,兩位教授進行了實驗——挑選38位實習醫生參加顯微手術的四節學習課程——如何把細小的血管重新連接起來。

一半醫生一天學完四節課,另一半每上一節課間隔1周。當最後一節課上完後的一個月,進行測試——一天上完四節課的醫生,有16%的人未能完成手術,且所有評估環節得分都很低。

艾賓浩斯的記憶曲線提到一點——當天學到的知識,一天之後大腦只剩下原來的25%。間隔練習能有效的利用記憶曲線規律,延緩記憶消退時間,增強記憶效果。

《認知天性》‖為什麼孩子成績差,原因在這兒

之前在頭條有人問——為什麼校外培訓的老師更能幫助孩子提分——是因為校外培訓機構會根據孩子的弱勢點,採取間隔練習的方式,幫助孩子掌握學習過程中遺漏的重點知識,把知識掌握得更牢固。

(2)穿插練習——幫助把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

穿插練習指的是在練習中,穿插兩個或以上的主題和技能。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方法在短期的效果是很不明顯的。

既然效果不明顯,為什麼要提出來呢?為了解除讀者的疑慮,數據才是強有力的證據。兩位教授找來一些大學生分為兩組,教他們學習計算四種不常見的幾何體體積。

四種幾何體學完之後,第一組按著順序做練習,做完一種幾何體的練習再做另一種幾何體的練習;第二組,四種練習交叉進行。在測驗中,第一組大學生的平均正確率為89%,第二組為60%。但在一週後,再次測驗,第一組大學生正確率僅為20%,第二組為63%,

很多老師都對穿插練習敬而遠之——穿插練習會讓學生產生混淆,且短期只會產生不良效果。但數據說明這樣的練習更有助於長期記憶。

《認知天性》‖為什麼孩子成績差,原因在這兒

我們學習的目的並不僅僅只是為了成績,而是為了學習並掌握知識。如果僅僅只是為了成績而學習,我們連搬運工都算不上——知識在腦海一閃而過,成為了看不見的過客。

穿插練習的好處,是長遠的——長時間的穿插練習,能幫助我們有效區分題型,能根據題型類別分辨出不同的答題技巧。我們學習不是為了成為知識的搬運工,而是成為知識的主人,隨時可以在大腦支取的主人。

(3)多樣化練習——把知識活學活用

多樣化練習指的是情景的多樣化——看看兩位教授是怎麼來證明這個論點的。

體育課上,一組8歲大的孩子在練習將沙包丟進籃子。半數孩子在距離籃子3英尺遠的地方投,其餘孩子從2英尺遠和4英尺遠的地方投。12周後,進行測驗,測驗題目——讓這群孩子在3英尺的地方投籃。結果投籃最準的孩子出現在2英尺和4英尺練習小組內。

什麼是情景的多樣化?我也有這樣的疑慮,但仔細反覆去思考,就會明白。打個比方,我們在學語文的時候,一個詞語運用到不同地方意義完全不同。

“新鮮”一詞可以用在不同的地方,意思還不一樣——“今天的蔬菜真新鮮”“什麼事這麼新鮮?”“山上的空氣是最新鮮的”當詞語用在不同的情景下,意思是完全不同的。

《認知天性》‖為什麼孩子成績差,原因在這兒

多樣化練習,就是要把所學知識在不同的情境下練習——我們學習的目的就是要學以致用。結合情景,更能發揮活學活用的效果。

2、找準自己的智力定位,才能適應不同學習場景

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把人的智力分為了三種類型——分析型智力、創新型智力和實踐型智力。

分析型智力——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新型智力——我們綜合並應用現在的知識和技能,應對那些新的特殊情況的能力;

實踐型智力——我們適應日常生活的能力——明白在具體環境下,需要做什麼並行動。

不同的文化和學習場景,需要不同的智力類型。羅伯特做了一個實驗——在肯尼亞鄉村——一個在生活中時常使用草藥的地方——調查孩童們掌握藥草知識的能力,這類孩子在正式的學習中,考試成績是最差的,但如果考到草藥的具體應用,卻遠勝於那些缺乏實踐經驗的孩子。

不同的環境,孩子會成長出各異的智力類型。肯尼亞鄉村的家庭更注重孩子的實踐智力,而城市的孩子更注重孩子的分析和創新型智力。

《認知天性》‖為什麼孩子成績差,原因在這兒

似乎分辨出智力,對學習上沒什麼幫助?

如果孩子注重實踐,那多練習才能幫助孩子更快速掌握知識;

如果孩子是分析型智力,學習上就要幫助孩子一起分析每一個步驟的由來;

如果是創新型智力,那就需要多去思考解題的多種方法。

3、所有成績的不理想,都是缺乏執行力

古語道:“勤能補拙”——任何好的學習方法都離不開執行力。 高中班主任贈我一句話——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習就像是在和人賽跑,你停止了,別人卻還在繼續奔跑。不怕別人智商比你高,就怕智商比你高的還比你更努力。

艾利克森在研究中發現——要想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專家,平均要在專業上投入一萬小時或十年的練習時間。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米開朗琪羅在西斯廷教廷的穹頂上繪製離400多幅真人大小的畫像,完工之時寫到:“如果人們知道我為了精於此事,付出了多少心血,整個事情看起來就不那麼美妙了。”

學習成績不理想,多半是還沒開始學,就被大量的學習任務擊垮。一到寒暑假,孩子們都會給我抱怨說作業太多。每一次我都會把作業任務分化成每一天。有的時候,孩子在完成一天任務之後也會多做一點,漸漸任務越來越少,孩子也越來越輕鬆。

任何事情,不做——它就永遠都堆積如山。

《認知天性》‖為什麼孩子成績差,原因在這兒

孩子成績要提升,必須遵循以下步驟:

1、找準孩子的智力定位——分析型、創新型還是實踐型

2、提高孩子的執行力

3、每天學完知識後的小練習——間隔練習、穿插練習、多樣化練習

《認知天性》——一套認知規律,讓學習變得更輕鬆。如果你希望孩子成績能有所提升,第一步就需要提升孩子的執行力:

1、學習計劃該制定了:沒有目標的孩子,學習總是迷茫無知的。

2、零散時間別浪費了:每一分鐘都不應該浪費,如果你還沒有掌握好知識。

3、一人行,全家行:學習是全家的事兒,不要把自己的期許全丟給孩子。

4、獎懲是有必要的,且必須適用全家:如果只針對孩子的制度,似乎太不公平了。

你家的孩子是怎麼學習的?歡迎分享,共同探討“學子成長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