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为什么孩子成绩差,原因在这儿

半个世纪的时间,亨利·罗迪格和马克·麦克丹尼尔都在致力于认知心理学记忆机制的研究,同处一个学校——华盛顿大学路易斯分校,却并没有思想上的碰撞。

对待教育,两位认知心理学教授都尽心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开始思考:“记忆机制是否能应用到教育领域?”心动不如心动,两位老人家一拍即合,联合了另外9位认知心理学家以及推理小说家彼得·布朗,在得到詹姆斯·麦克唐奈基金的赞助后,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研究。

《认知天性》‖为什么孩子成绩差,原因在这儿

《认知天性》就是他们十年研究的结晶——这本书四年蝉联亚马逊认知心理学分类榜首,是一本可以让学习变得轻而易举的神奇书籍。

整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引用了很多真实的故事,仿佛并不是在讲诉学习方法,而是在给我们讲趣味故事——解读每一个故事,都能学到一招学习方法,真的是应了那句老话:“生活处处是学问。”

让人称道的是《认知天性》并不仅仅只是趣味性——为了能让每位读者都能理解书中的内容,两位教授选择和推理小说家彼得·布朗合作——更注重文字的严谨性。每一个故事,每一个学问,都是经过多次实验得来的。

学习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被“确定感”所迷惑,总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点。比如当我们把一篇课文熟读之后,就确定自己已经掌握了。一旦关闭书籍,我们就会陷入迷茫——课文的主旨是什么?课文反映了什么现象和情感?要求背诵的内容全都忘了。

《认知天性》‖为什么孩子成绩差,原因在这儿

学习始终离不开记忆,两位教授多年对记忆机制的研究,在本书上得到了极致的反映——从记忆的角度,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学习才能达到长期记忆的效果

1、所谓的学习轻松,只是自我满足的一种掌握假象

读高中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科——只是背诵知识,实在是太轻松不过了——初中的伙伴每次提到我的选择,都惊呆了。

事实也如我预料的一般,学习文科真的不费吹灰之力。每天上上课,背背书,都不需要大脑去思考。无论是政治、地理还是历史,每一次课讲完之后,我都会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内容都太简单了,每一句话都能理解。

《认知天性》‖为什么孩子成绩差,原因在这儿

考试的结果大跌眼镜——文综的成绩不过200多点,平均下来,每科70分左右。为什么我都听懂了,也在努力背诵——至少我把要求背诵的都“记住了”——这就是两位教授所讲的“确定感”。考试下来的分数却这么低?

我就是被“确定感”所迷惑,根本不知道自己其实没有掌握知识点,换句话说,我们缺乏练习。我们总是害怕考试,是因为我们不敢面对自己的成绩,但如果你把考试看成从记忆中检索学问的一种练习,似乎就没那么可怕了。

(1)间隔练习——把知识储存得更牢固

间隔练习在日常学习中,是很常见的学习方式。为了进一步确认间隔练习的科学性,两位教授进行了实验——挑选38位实习医生参加显微手术的四节学习课程——如何把细小的血管重新连接起来。

一半医生一天学完四节课,另一半每上一节课间隔1周。当最后一节课上完后的一个月,进行测试——一天上完四节课的医生,有16%的人未能完成手术,且所有评估环节得分都很低。

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提到一点——当天学到的知识,一天之后大脑只剩下原来的25%。间隔练习能有效的利用记忆曲线规律,延缓记忆消退时间,增强记忆效果。

《认知天性》‖为什么孩子成绩差,原因在这儿

之前在头条有人问——为什么校外培训的老师更能帮助孩子提分——是因为校外培训机构会根据孩子的弱势点,采取间隔练习的方式,帮助孩子掌握学习过程中遗漏的重点知识,把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2)穿插练习——帮助把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

穿插练习指的是在练习中,穿插两个或以上的主题和技能。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方法在短期的效果是很不明显的。

既然效果不明显,为什么要提出来呢?为了解除读者的疑虑,数据才是强有力的证据。两位教授找来一些大学生分为两组,教他们学习计算四种不常见的几何体体积。

四种几何体学完之后,第一组按着顺序做练习,做完一种几何体的练习再做另一种几何体的练习;第二组,四种练习交叉进行。在测验中,第一组大学生的平均正确率为89%,第二组为60%。但在一周后,再次测验,第一组大学生正确率仅为20%,第二组为63%,

很多老师都对穿插练习敬而远之——穿插练习会让学生产生混淆,且短期只会产生不良效果。但数据说明这样的练习更有助于长期记忆。

《认知天性》‖为什么孩子成绩差,原因在这儿

我们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是为了成绩,而是为了学习并掌握知识。如果仅仅只是为了成绩而学习,我们连搬运工都算不上——知识在脑海一闪而过,成为了看不见的过客。

穿插练习的好处,是长远的——长时间的穿插练习,能帮助我们有效区分题型,能根据题型类别分辨出不同的答题技巧。我们学习不是为了成为知识的搬运工,而是成为知识的主人,随时可以在大脑支取的主人。

(3)多样化练习——把知识活学活用

多样化练习指的是情景的多样化——看看两位教授是怎么来证明这个论点的。

体育课上,一组8岁大的孩子在练习将沙包丢进篮子。半数孩子在距离篮子3英尺远的地方投,其余孩子从2英尺远和4英尺远的地方投。12周后,进行测验,测验题目——让这群孩子在3英尺的地方投篮。结果投篮最准的孩子出现在2英尺和4英尺练习小组内。

什么是情景的多样化?我也有这样的疑虑,但仔细反复去思考,就会明白。打个比方,我们在学语文的时候,一个词语运用到不同地方意义完全不同。

“新鲜”一词可以用在不同的地方,意思还不一样——“今天的蔬菜真新鲜”“什么事这么新鲜?”“山上的空气是最新鲜的”当词语用在不同的情景下,意思是完全不同的。

《认知天性》‖为什么孩子成绩差,原因在这儿

多样化练习,就是要把所学知识在不同的情境下练习——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学以致用。结合情景,更能发挥活学活用的效果。

2、找准自己的智力定位,才能适应不同学习场景

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把人的智力分为了三种类型——分析型智力、创新型智力和实践型智力。

分析型智力——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型智力——我们综合并应用现在的知识和技能,应对那些新的特殊情况的能力;

实践型智力——我们适应日常生活的能力——明白在具体环境下,需要做什么并行动。

不同的文化和学习场景,需要不同的智力类型。罗伯特做了一个实验——在肯尼亚乡村——一个在生活中时常使用草药的地方——调查孩童们掌握药草知识的能力,这类孩子在正式的学习中,考试成绩是最差的,但如果考到草药的具体应用,却远胜于那些缺乏实践经验的孩子。

不同的环境,孩子会成长出各异的智力类型。肯尼亚乡村的家庭更注重孩子的实践智力,而城市的孩子更注重孩子的分析和创新型智力。

《认知天性》‖为什么孩子成绩差,原因在这儿

似乎分辨出智力,对学习上没什么帮助?

如果孩子注重实践,那多练习才能帮助孩子更快速掌握知识;

如果孩子是分析型智力,学习上就要帮助孩子一起分析每一个步骤的由来;

如果是创新型智力,那就需要多去思考解题的多种方法。

3、所有成绩的不理想,都是缺乏执行力

古语道:“勤能补拙”——任何好的学习方法都离不开执行力。 高中班主任赠我一句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就像是在和人赛跑,你停止了,别人却还在继续奔跑。不怕别人智商比你高,就怕智商比你高的还比你更努力。

艾利克森在研究中发现——要想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平均要在专业上投入一万小时或十年的练习时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米开朗琪罗在西斯廷教廷的穹顶上绘制离400多幅真人大小的画像,完工之时写到:“如果人们知道我为了精于此事,付出了多少心血,整个事情看起来就不那么美妙了。”

学习成绩不理想,多半是还没开始学,就被大量的学习任务击垮。一到寒暑假,孩子们都会给我抱怨说作业太多。每一次我都会把作业任务分化成每一天。有的时候,孩子在完成一天任务之后也会多做一点,渐渐任务越来越少,孩子也越来越轻松。

任何事情,不做——它就永远都堆积如山。

《认知天性》‖为什么孩子成绩差,原因在这儿

孩子成绩要提升,必须遵循以下步骤:

1、找准孩子的智力定位——分析型、创新型还是实践型

2、提高孩子的执行力

3、每天学完知识后的小练习——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

《认知天性》——一套认知规律,让学习变得更轻松。如果你希望孩子成绩能有所提升,第一步就需要提升孩子的执行力:

1、学习计划该制定了:没有目标的孩子,学习总是迷茫无知的。

2、零散时间别浪费了:每一分钟都不应该浪费,如果你还没有掌握好知识。

3、一人行,全家行:学习是全家的事儿,不要把自己的期许全丢给孩子。

4、奖惩是有必要的,且必须适用全家:如果只针对孩子的制度,似乎太不公平了。

你家的孩子是怎么学习的?欢迎分享,共同探讨“学子成长计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