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原陽縣的原陽大米,會不會被鄭州城市北擴消滅掉

原陽縣隸屬於河南新鄉市,地處豫北平原,南依省會鄭州,北接市府新鄉,西傍工業重鎮焦作,東與七朝古都開封隔河相望,居四市交匯之中心。與省會鄭州一河之隔、四橋相連,被譽為“鄭州後花園,新鄉南大門”。

河南原陽縣的原陽大米,會不會被鄭州城市北擴消滅掉

原陽縣歷史悠久,人才輩出。原陽古稱博浪沙,因張良刺秦於此而聞名於世。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原陽土地上也應運而生了一個大縣,就是陽武縣,隸屬於三川郡。到了西漢,又從陽武縣分出一個原武縣。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的1950年3月,原武、陽武二縣合併為原陽縣(以二縣首字得名),直到現在。周勃、周亞夫、陳平、張蒼、毛遂都是這裡的歷史名人。

河南原陽縣的原陽大米,會不會被鄭州城市北擴消滅掉

現在令原陽出名的第一個我想到的是“原陽大米”

原陽大米種植歷史悠久,可追溯至漢朝,東漢時期已成為宮廷專用大米。宋丞相包拯在原陽巧斷大米案的傳說婦孺皆知,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原陽縣明代的墓葬中發現了碳化的稻穀穀粒。但由於黃河洪澇和鹽鹼的侵擾,原陽水稻種植並未得到繁榮。

河南原陽縣的原陽大米,會不會被鄭州城市北擴消滅掉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重修了黃河大堤,首先解除了原陽的水患之憂,並引來黃河水,用其沉澱的泥沙淤住鹽鹼地栽種水稻。1968年,原陽縣原武鎮試種水稻成功,“萬畝鹼區變良田,黃水引來稻花香”的夢想終於變成現實,原陽縣水稻種植規模得以迅速擴大。1973年8月22日,《人民日報》在頭版用《引來黃河水 鹼區稻花香》為題目,對原陽縣除鹽鹼收稻米脫貧窮進行了高度評價和讚揚,對原陽縣幹部群眾科學種田和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進行了深入報道,“原陽大米”由此不脛而走。

河南原陽縣的原陽大米,會不會被鄭州城市北擴消滅掉

原陽縣為打開大米市場,藉助107國道穿越境內的交通優勢,建起了中國北方最大的大米專業市場—原陽大米市場。1991年11月15日,原陽縣隆重舉辦了首屆“大米節”,還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了新聞發佈會,李先念、田紀云為大米節題詞。爾後,原陽大米以“米中珍品”的身份在電視臺、電臺、報紙上頻頻亮相,逐漸走上了中國人的餐桌。

河南原陽縣的原陽大米,會不會被鄭州城市北擴消滅掉

原陽大米是種在了經過黃河水淤平改良後的土地上,並經過了有機化合物和多種微量元素含量豐富的黃河水的澆灌,在加上該地區晝夜溫差大的特殊氣候,從而造就了原陽大米的品質。原陽縣鹽鹼地又賦予了大米先天的鹼性,使原陽大米煮飯時不需加鹼就香味十足。所產大米獨具特色,米質晶瑩透亮,軟筋香甜,香味純正,適口性強,經國家權威部門化驗對比,原陽大米的蛋白質、澱粉以及銅、鐵、鈣等微量元素含量均高於國際有名的泰國香米。

河南原陽縣的原陽大米,會不會被鄭州城市北擴消滅掉

引用黃河水澆灌的享譽“中國第一米”的原陽大米,被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定位綠色食品,2002年獲得河南省首枚原糧類證明商標,並被授予 “河南名牌農產品”稱號。經過原陽縣人民的辛勤探索和發展,到2012年原陽水稻種植面積近30萬畝,平均畝產500公斤,年產稻穀近1.5億公斤,原陽變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大米之鄉。

河南原陽縣的原陽大米,會不會被鄭州城市北擴消滅掉

網傳鄭州有可能要接收原陽

近年來,鄭州新鄉相向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經濟社會聯繫持續加強、融合發展格局日益清晰,鄭新在空間聯繫、產業協同、創新發展、生態保護、城鎮化建設、社會事業等方面都呈現出相向發展的明顯態勢,已經具備了深度一體化發展的基礎條件。原陽地處兩者之間,可想以後的發展會是什麼樣的。

河南原陽縣的原陽大米,會不會被鄭州城市北擴消滅掉

鄭州市城市發展規劃總體綱要中明確提出,鄭州大都市區的建設的總體方向是“東移北擴”。而近些年更是一直貫徹“城市向東,生活向北”的戰略規劃,鄭州北區大放異彩,大牌開發商扎堆,成為鄭州城市版圖上最為火爆的區域之一。

河南原陽縣的原陽大米,會不會被鄭州城市北擴消滅掉

原陽的平原新區崛起就是一個很好的一點帶面的例子。平原新區的規劃目標也很明確“在中原城市群建設同時在鄭州黃河北岸建設新區,以實現鄭州“東擴北移,跨河發展”的戰略構想。”可見,一條黃河是阻隔不了鄭州的“擴張野心”。

河南原陽縣的原陽大米,會不會被鄭州城市北擴消滅掉

城市的發展是為了讓人們更好的生活,當有一天鄭州市區也像蘭州一樣,地跨黃河兩岸的時候,原陽大米又該種到哪裡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