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延津人物:劉存才

延津一中,萬人大校。由於時代發展,年齡關係,自然規律,老教師光榮退休,大批大批年富力強、血氣方剛的年輕教師成為學校的中流砥柱。但這中間,卻有一位古稀老人,退休以後又被學校返聘工作,直到今天已九十高齡,仍像年輕教師一樣奮鬥在工作崗位上。

他有什麼絕招?為什麼別人退休回家養老,他卻一直未下火線?讓我們回頭看看老人走過的路,尋求這其中的奧秘吧!

延津人物:劉存才


一、從求學到教學

1、動亂年代苦求學

他叫劉存才,生於1929年10月,共產黨員,延津縣塔鋪鄉太平莊人。1937年,日寇的鐵蹄踏進古老的延津大地,已經八歲的劉存才剛剛上了幾個月的私塾就因學校停辦而退學。1939年,不甘心當睜眼瞎的劉存才再次走進私塾校門。那時的農村私塾只教一些死記硬背的《論語》、《孟子》等四書。劉存才感到枯燥無味,揹著老師偷偷的自學起了算盤,不久又結合珠算學起了算術。直到抗戰後到延津城裡報考小學五年級,結果以第二名的好成績被錄取。考上五年級後,由於平時的勤奮好學,劉存才發現五年級以上的課程基本上熟悉,於是不久就跳班進入六年級學習,第二年(1940年)考上延津初級師範。經過一段學習,寒假後考試劉存才取得全班第四名的好成績。1947年春,學校因戰亂再次停辦,劉存才也再次被迫輟學,回家割草鋤地,一面不忘自學。1948年5月,學校在小店西閆屯復課,劉因病遲至8月才入校復課。1949年底,汲縣師範招生,一些成績好的學生都想報考,但學校不提倡去,因為在延津師範再上兩年,畢業以後就可以安排工作,但是學校領導破格鼓勵劉存才報考汲縣師範,因為他們都看到劉存才是個人才,想讓他到高一級的學校深造,將來為國家作更大的貢獻。果然,劉存才不負眾望,以第二名的好成績被錄取。

2、 少先隊工作有聲有色

1952年7月,劉存才汲師畢業,分配到原陽縣教育科,被共青團原陽縣委和原陽縣教育科委任為全縣少先隊總輔導員。他深入小學,大力開展和組織發展工作,全縣少年兒童全部戴上紅領巾。他帶領大家開展工藝品的製造、小五年計劃,湧現出許寨小學任國美雜交瓜,賈村小學的三球儀等先進典型,受到團縣委和團中央的表彰。四十年後的九十年代,劉存才早已不在原陽縣工作,但《原陽縣誌》、《原陽縣教育志》均有這樣的記載:“我縣少先隊工作自從聘任劉存才同志擔任總輔導員後,不管是組織發展或平時活動,均得到長足進展。”

3、 教學業務骨幹

1956年,新中國教育事業大發展,劉存才被推薦考取新鄉師專數學專業學習深造。一年後畢業,分配到我縣胙城中學(時稱延津七中)任教。1958年轉入位邱中學(時稱延津六中)。1959年——1960年度初中升高中的數學考試,劉存才教的班級全縣第一名。一下子在全縣教育界名聲大震。延津一中校長馬連善求賢若渴,親自出面把劉存才調入延津一中任教。從那至今,劉存才在延津一中整整奮鬥了四十七個春秋(2018——1961),譜寫出一曲曲振奮人心、催人奮進的凱歌。 單說教學一項,劉存才堪稱數學業務的尖子和骨幹。他自從1957年教初中,連年任班主任並初三年級課,到一中任教後,1962至1965年年教三個班的數學,單就改作業一項,工作量之重就可想而知,但他從不感覺到擔子重,從不喊冤叫屈,也從不炫耀表現自己,像一頭老黃牛一樣,默默地耕耘,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所教的數學成績年年(1962至1965年)居全縣第一,1963年全縣高中招生一百多人,他所教的三個班被錄取90多人,他所擔任的班主任的班級42人被錄取了38人,全縣的學生個人分數排隊,前60名都是一中學生,全省重點中學汲縣一中在延津錄取10人,他所擔任班主任的班錄取6人,佔五分之三。


延津人物:劉存才


二、他這樣對待犯錯誤的學生

1、六個雜草面窩頭

20世紀60年代,三年困難時期。劉存才老師在位邱學校任教,他班學生朱興道考上了原陽師範,因為經常吃不飽飯,動了邪念,將學生夥上的一兩飯票塗改為一斤,學校領導大怒,以開除論處。無奈,朱興道哭著,從原陽師範步行回延津縣王樓老家,行至位邱,已有80里路的行程,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處於那種饑荒的年景,不像我們現在的社會,有公共汽車,最差的也要有輛自行車,那時吃飯都是大問題,行路只能靠步行,五、六十年前的經濟困難時期,是今天的人們不可想像的。朱興道同學徒步80裡行至位邱,又餓又累,實在走不動了,就想到剛剛離開的母校找口吃的,歇歇腳再走。他來到學校食堂廚房尋找吃的,一眼發現籠扇上的黑雜草面窩頭,餓急了的朱興道忘記了文明禮貌和買飯程序,像一隻餓狼抓了兩個雜草面窩頭就往嘴裡塞,急得炊事員直喊“咋了咋了?你怎麼不問三不問四抓住就吃,你是誰?你的飯票呢?”說著把他領到校領導辦公室。校領導一見是劉老師送走的畢業生,這麼不文明不禮貌,鄙視地把他交給劉老師處理:“劉老師,你班的學生,你領走處理吧!”

劉老師問明情況,頓時感到心裡沉甸甸的,學生抓住饃就吃是不對,可他不是被逼到這一步的嗎?再說那是什麼好吃的饃啊?由於經濟蕭條,生活緊張,學校夥上經常無米下鍋,只好從水庫裡撈些雜草,摻一點粗麵,揉成雜草麵糰,讓學生們充飢,學生們吃不進,咽不肚,不吃又沒其他吃的 。劉老師想到這裡,不但不黑著臉批評該生,而是同情地勸他不要哭,和氣地指出他的過錯,然後把該生送出校園,路過飯廳時,劉老師一時興起,走進飯廳對炊事員喊了一聲“我提前買幾個饃”,說著兩手一掬,兩隻手抓了六個雜草饃送給該生。並囑咐該生晚兩天再來找他。

兩天後,朱興道同學再次找到劉老師,原來是劉老師給原陽師範校領導寫了一封信,陳述該生的錯誤,經過批評教育有悔改之心,懇請校領導接受該生繼續就讀。就這樣,朱興道同學的一場風波被劉老師平息了。

二十年後,朱興道在村裡當支部書記,專程開車登門看望劉存才老師,感謝劉老師在三年困難時期的特殊環境裡,頂著壓力、冒著危險塞給他六個雜草饃,又寫信講情,使他復學,救了他一命(政治生命)。

2、孿生兄弟照片背後的故事

劉存才老師客廳有一幅很顯眼的合影照片,中間是劉老師,兩旁兩個英氣勃勃的青年,大眼雙眼皮,白淨四方臉,長相一模一樣,一問劉老師,卻又引出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

原來這是一對雙胞胎兄弟,原籍是遼寧人,其父母在河南省電力建築部門工作,流動性強,沒有固定地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父母在新鄉市建電廠時,把兩個孩子送到延津一中初中部上初中,劉老師是他們的班主任。當時孩子很調皮,見到其他孩子喝飲料,也要強行喝人家的。人家不讓喝,就趁人家不注意時,給人家飲料瓶裡尿尿。問題反映到劉老師那裡,劉老師沒有黑著臉當眾呵斥,而是把他叫到辦公室,問情況,講道理,然後又在班裡“週會”上,開展“同學之間如何相處”為主題的大討論,班幹部等骨幹學生人人發言,不指名道姓批評那位犯錯誤的同學,只是講同學與同學之間是什麼關係,應如何相處,家裡富應該怎麼辦,家裡窮應該怎麼辦,一輩同學三輩親等等。後來,這對孿生兄弟到新鄉上高中,畢業以後,他們的父母突然有一天開著車來延津看望劉老師,說經過和其他學校一對比,學生之間打架鬥毆事件時有發生,竟然都沒有劉老師處理得方法對頭,有的老師對學生放任自流,有的老師處理不當,引起學生家長結怨仇,不比不知道,一比顯高低,他們的兩個孩子經過那次事件之後,變得懂事多了,為此他們特地前來對劉老師表示感謝!2013年冬季的一天,這對孿生兄弟本人又開著車,從焦作建築工地特地來延津,再次看望劉老師,還把當年的同班同學叫來幾人,在延津賓館開了一大桌,共敘親密無間的師生情誼。


延津人物:劉存才


三、 他的簡短一句話改變了學生命運

1、“我給你想個辦法”

1963年,劉存才老師在延津縣中學(延津一中的前身)任教,初中升高中正在錄取的時候。一天,劉老師從辦公室到學生寢室查看,在女生寢室門口,看到一個正在痛哭流涕的女孩,有的女生在看,有的女生在勸,劉老師一問,原來是因為落榜了!劉老師想,這麼多沒考上的學生,好多都像沒事人一樣,像這位小女孩這樣傷心地哭得鼻一把淚一把的不多!於是把這位女生叫到辦公室,問明情況後,劉老師問他:“高中沒考上,假如能上師範,你上不上?”女孩答:“上。”劉老師說:“我給你想個辦法——。”

原來,汲縣師範學校馬校長是劉老師剛參加工作時的“直系領導”,對當年劉老師勤奮地工作很賞識,兩人的關係處得很好。劉老師利用這一關係,給馬校長寫了一封信,聲稱這位女孩是自己的一個親戚,家庭困難,學習勤奮,想請馬校長想辦法幫助女孩上學。又交代女孩來到馬校長處要勤快、文明、禮貌等等。

女孩拿著劉老師的信找到馬校長,馬校長按“備取”生錄取了女孩。“備取”是當時錄取學生的一種方法,有些學生考上之後,因種種原因不上而另選高門,學校可以從“備取”生中補充,一人不上,三個人有機會補充。後來,這位“女孩”成了中國第二汽車製造廠的幹部。

2、“你坐那兒學習吧”

劉存才老師急學生所急,幫學生所需,在關鍵時刻打破常規、拉學生一把的事兒,舉不勝舉。1962年5月,東屯初中撤銷,其他學生一窩蜂似的回家了,只有一個姓張的男生,愁眉苦臉,唉聲嘆氣,戀戀不捨地不想走,學校司務長周維漢老師一問該生“人家都走了,你咋不走”時,該生幾乎想掉淚,說:“我沒地方上學!”周老師說“我給你出個注意,你到縣中找劉存才老師吧!他有辦法讓你上學!”

這位張姓男生果然到延津縣中學找到了劉存才老師,把情況說了之後,劉老師就說了一句話:“你坐那學習吧!”原來,劉老師所教的班只有40多人,教室裡有的是位置,劉老師破格收了這位學生。僅僅兩個月後,初中升高中,這位同學以優異的成績被高中錄取。

3、“上我班吧”

“文革”中的1974年至1976年,劉老師在延津一中教過一個學生叫司光珍,是一位被寫進《延津一中校志·校友英才》的人物。他在自傳中寫道:“因父親‘右派’問題,不能升入高中(當時是推薦)。後在父親同事的幫助下,返回河南,到離家二百多里的延津一中上學,1976年高中畢業,考入河南電力工業學校深造。他在這裡所說的“父親同事”就是劉存才老師。

原來,司光珍是內黃縣人,父親司之民,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任中共延津縣委黨校理論教師,1957年被劃為右派,開除了,與妻子回老家內黃縣務農。司光珍1973年初中畢業後,因是右派子弟不準上學。司之民領著孩子來延津一中找校領導講情,希望校領導看在他在延津教育界工作多年的情分,能讓他的孩子上學。但校領導迫於形勢,不敢收。正巧劉存才碰上,一說情況,劉存才說:“上我班吧!”欣然收下了。司光珍在劉老師班上三年,從沒當右派子女對待,也不聲張,誰也不知。

後來的司光珍當上了市火電廠副總工程師、支部書記、副廠長,進行技術革新,榮獲省科技進步獎。風光、騰達之時,他沒有忘記上學時這一段難忘的經歷。2005年的一天,他和父親開車從內黃縣專程來到延津看望劉存才老師,並根據劉老師的愛好買了一套《二十四史》精裝本贈送給了劉老師。


延津人物:劉存才


四、 路見不平一聲吼

1、 不發文憑為哪般

2001年春節過後,劉存才到退休教師李國興家送報紙,和李老師剛過門的兒媳婦閒談了幾句話,沒想到幾句閒談談出一個問題,為這位“新媳婦”解決了一大困難。

原來,李老師的兒媳婦叫趙尚珍,是胙城鄉的不在編教師,說起為什麼不在編,趙尚珍滿面愁容,向劉老師娓娓道來她的滿腹委屈,說著說著幾乎想掉淚,礙於老公公和劉老師兩位長輩面,尚珍強忍淚水訴說:她在新鄉一家名牌大學辦的繼續教育學院苦讀三年,各門功課均考試合格,和院校領導及全班同學的畢業合影照都照過了,大學畢業證也辦過了,就是不發給她。1991年畢業,如今是2001年,其他同學如期拿到了大學文憑,按照政策隨即解決了編制工資問題,她卻至今拿個臨時工工資。9年來,她問了無數次,跑了無數趟。對方不是支吾 ,推脫,就是編造謊言,說什麼“錄取你錄錯了,你上了三年學,佔便宜了”等,尚珍是位農村姑娘,父母都是種地為生的農民,沒有能力和“大學教授”打官司見高低,一年又一年,只好把苦水往肚裡咽!

劉存才老師一聽,簡直氣得頭髮蒙,聽沒幾句就連連說“那他不對”,“ 他胡鬧”,最後一跺腳“簡直是欺人太甚”!第二天,和趙尚珍兩口開車直奔新鄉某高校,找到校長,說明情況後,校長也說應該給畢業證,隨即給辦事員打電話。劉老師和趙尚珍找到辦事員,搬出花名冊,花名冊上清清楚楚有“趙尚珍”的畢業證,只不過“花落他家”,領取人是沁陽縣的男性趙尚珍。

劉老師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第二天,劉老師單槍匹馬獨自一人到新鄉市中級人民法院找熟人諮詢,熟人一聽也義憤填膺,說此事有先例,被罰30萬元,補償受害人晚轉正十年的工資和傷害,劉老師你告他吧!

回到家,劉老師把情況給趙尚珍及其公公李國興彙報,李國興老師主張以“和為貴”,只要補發給畢業證就算了,商量結果決定由劉老師再到省教育廳檔案室查證一下。

劉老師單槍匹馬獨自一人又到了鄭州市。在省教育廳檔案室,檔案上清清楚楚:“趙尚珍,延津縣,女”,學校底冊卻是“沁陽縣”,劉老師把情況一說,省廳的同志聽了也都很氣憤,異口同聲主張告他。

劉老師再次來到新鄉市某高校繼續教育學院,將前後經過一說,校長隨即答應糾正,劉老師義正詞嚴地說“限你一星期”,校長連連點頭“沒問題”,並派司機開車把劉老師送到家。

果然沒出一星期,趙尚珍拿到了大學文憑!雖然遲到十年,但它畢竟是正義戰勝邪惡的勝利果實啊!大學文憑拿到手,很快調入延津一中,多年的憂愁煙消雲散!

2、 打贏一場“民告官”官司

1975年3月的一天,塔鋪公社陳書記和塔鋪高中楊校長來到太平莊,行至劉存才家門口,這天是週日,劉老師恰好在家,經談話得知,塔鋪高中響應號召搞勤工儉學,想把太平莊東地的地弄幾畝種。劉老師笑著應付說“那好!那好!”兩位領導接著找到支部書記,來到太平莊東地沙崗上,陳書記指著說,“崗東是呂店村的地,四五十畝,高中種,就這吧!”支部書記心中嘀咕,迫於書記的高壓,只好點頭稱是。

誰知,塔鋪高中離太平莊路遠,老師學生種地本身就是鬧劇,只種了一季小麥,長得稀稀拉拉像禿胡,就不種了,根據公社革命委員會決定,高中的地交給機械廠種,機械廠門前一塊地離高中近,讓高中種。僅僅“離得近”並不是種好地的條件,種好種壞對師生們是個鍛鍊,這個不說,再後來,塔鋪高中被撤銷。公社機械廠作為社辦小廠,種地似乎天經地義,種著呂店500畝和太平莊50畝地,一直種到1997年,本應依據政策退回原主,沒想到這一退卻退出了一場官司。

從1975年到1997年長達20多年,呂店的地多,太平莊地少,機械廠種太平莊的地又是從高中接管來的,加上機械廠人事的變動,人們在思想觀念上光知道機械廠種呂店的地,在退地時一股腦全退給了呂店。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更何況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之後,農民種地的積極性異常高漲,“借給高中的50畝地退給了呂店”,反常的消息,不公正的待遇,在太平莊像炸開了鍋,兩個鄰村圍繞著50畝地,你爭我奪,加上兩個村歷史上遺留的隔閡,矛盾一觸即發。面對此情此景,劉存才作為太平莊為數不多的在外工作人員,從安定團結的大局出發,講黨性,講原則,一面積極協助村委會幹部據理力爭,和對方訴諸公堂打官司,不向惡勢力低頭,一面勸導街坊鄰里眾鄉親依法辦事,走法律渠道,不衝動,不鬧事,不出格,重證據,講事實,以理服人。面對延津縣政府行政處理決定書判定“該爭議地五十畝所有權歸呂店村所有”的錯判,太平莊群眾義憤填膺,要集體大規模上訪,劉存才堅決制止說,那是圍攻,沒有用!絕對不能辦!關鍵是拿出證據!於是,在他的倡導下一面按照縣政府行政處理決定書的要求,不服本決定,十五日內向新鄉市人民政府申請複議或在三十日內向延津縣人民法院起訴,選擇了向縣法院起訴,一面協助村兩委班子成員,廣泛走訪調查有關當事人,知情人,獲取29份強有力的證明材料,由於證據充分,事實清楚,延津縣人民法院經過充分調查取證,於1999年11月5日下達了長達四千字的《行政判決書》,明確判決“撤銷延津縣人民政府延政行處字(1999)第04號處理決定”,一場長達三年的民告官官司以太平莊群眾的勝訴宣告結束。劉存才也因有主見有智謀依法辦事而贏得了鄉親們的擁戴。

作者簡介:張法祥,縣廣電局原編輯記者,現供職於縣關工委。著有《延津鄉村記憶》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