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創造了故宮文物大遷徙的奇蹟?象山人蔘與護寶功不可沒

是誰創造了

故宮文物大遷徙的奇蹟?

象山人參與護寶功不可沒


文\\吳偉峰


是誰創造了故宮文物大遷徙的奇蹟?象山人參與護寶功不可沒


“故宮文物大遷徙”簡介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北平面臨失陷危險。國民政府為使故宮文物免遭浩劫,開始考慮文物南遷。1933年1月31日山海關失守,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2月5日夜,第一批南運文物2118箱從神武門廣場起運。至5月15日運走文物5批,共13427箱又64包。文物抵滬後,在上海法租界亞爾培路(今陝西南路)的故宮博物院駐滬辦事處存放。1936年底南京朝天宮庫房建成後,暫存上海的文物分5批轉運至南京。

1937年“七七”事變後,故宮南遷文物加上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今南京博物院)等單位的文物又分3路運往四川。其中巴縣80箱,峨嵋縣7287箱,樂山縣9331箱。1946年3處文物先集中於重慶,並於1947年運回南京。

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運文物中的2972箱被運至臺灣,保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1951年之後,留在南京的文物1萬餘箱陸續運回北京故宮博物院,剩餘2221箱留於南京庫房,劃歸南京博物院所有。


是誰創造了故宮文物大遷徙的奇蹟?象山人參與護寶功不可沒

山海關失陷後,集聚在午門前預備南遷的故宮文物。 圖片來自網絡

在大遷徙的文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歷代的宮廷收藏,堪稱國寶。其中就包括鼎鼎大名的毛公鼎、翠玉白菜、玉石東坡肉、著名的《快雪時晴帖》和在這批文物中重量最重的十個稀世石鼓等。

在戰火紛飛,急劇動盪的戰爭歲月裡,中國故宮的護寶人歷經艱難險阻,踏遍萬水千山,輾轉流離,行程上萬裡,成功完成了空前絕後的文物大遷徙行動,上百萬件文物得以完整保全,幾乎沒有毀壞,堪稱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蹟。那些勇於擔當、忘我奉獻的故宮護寶人,矗立起了一座偉大的歷史豐碑。


人物簡介


勵乃驥

是誰創造了故宮文物大遷徙的奇蹟?象山人參與護寶功不可沒

勵乃驥 (1897—1969), 譜名先淵,字善湛、潭深,號德人,象山東溪人。

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先後任中學教員,省教育廳視學、科員。

1926年2月,加入國民黨,3月入孫文主義學會,追隨革命。1927年1月,護送蔡元培、馬敘倫避難象山,輾轉至福州。任中央政治會議浙江分會秘書、寧波省立四中校長,及寧波市黨部執委、市政府參事,主持清校事宜。1931年任上海市澄衷中學校長。

1935年2月,由馬敘倫介紹任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總務處第四科科長,開始參與文物大遷徙工作。5月聲明脫離國民黨。北平淪陷,返象山創辦私立立三中學並任校長。

1939年,戰事越來越緊張,勵乃驥離象再入故宮博物院,赴重慶參與文物大遷徙保護工作。同年7月,赴蘇聯舉辦莫斯科中國藝術展覽會,受聘為鑑別古物專員,又任中央宣傳部中國文化服務社出版部主任,駐莫斯科半年,回國後又赴重慶投身護寶工作。抗戰勝利,任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院長。

解放後,歷任上海中學、新滬中學教員和上海文史館館員。擅長考古、文物鑑定。著有《世界代數學》、《新嘉量》、《釋廢》、《九章算經園田註釋》等。


勵芝先

是誰創造了故宮文物大遷徙的奇蹟?象山人參與護寶功不可沒

勵芝先 (1908—1996) ,號卓平,象山東溪人。

1914年入私塾就學,1925年父親過世外出幫工,1928年在寧波四中半工半讀,1929年入杭州江墅武林合營汽車行當學徒,1934年在上海昌泰營造廠當司機。

1937年參軍進入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1940年隨航校西遷,在成都航空委員會川康、滇緬公路做運輸工作。1946年入故宮博物院參加文物運輸,任押運員和管理員。

1948年回東溪老家務農,1954年進入象山縣人民醫院工作。


勵鈞先

是誰創造了故宮文物大遷徙的奇蹟?象山人參與護寶功不可沒

勵鈞先 (1914—1987) ,又名勵仲華、勵剛,象山東溪人。

初中畢業後,先後做過教員、記者、編輯等工作。193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進入故宮博物院,1951年調入新聞出版總署。1952年9月參加中國民主促進會,1958年任商務印書館編輯部主任。1979年任盲文出版社副社長。

他們三人是東溪勵氏同族兄弟。


崢嶸歲月

對於象山人來說,大多知道一些蔡元培、馬敘倫避難象山的這段往事,這段歷史的一個關鍵人物就是勵乃驥先生。1927年北伐戰爭期間,蔡元培、馬敘倫兩先生因為策動北洋政府浙江省長夏超獨立失敗,遭軍閥孫傳芳通緝,由勵乃驥護送蔡、馬兩先生至象山避難。蔡、馬兩先生是勵乃驥北大的導師,蔡元培是北大校長,馬敘倫是教授。特別是馬敘倫先生與勵乃驥可謂是師生情篤,1920年勵乃驥北大畢業一直與馬先生保持聯繫,互相關心和支持。早年,馬敘倫先生曾因一時經濟困難,需要400元大洋週轉,勵乃驥得知情況後,馬上與家父商量,家父買掉一部分田地籌集資金支援馬先生。後來,蔡、馬兩先生遭通緝,又是勵乃驥挺身而出,不顧個人安危,護送他們到老家避難。而馬敘倫先生也是很重情義的人,後來身居高位也一直不忘學生,在勵乃驥以後的人生歲月中,馬先生一直是他的堅強後盾。馬敘倫常與勵乃驥保持通信,信中都是稱勵為“德人兄”,可以說馬先生已經把他的學生當作兄弟和朋友。而且,勵乃驥父母、前妻以及妹夫之父親紀子庚先生的墓誌銘都是馬敘倫先生撰寫的。所以,馬敘倫與勵乃驥的師生之情,非一般人可比。


是誰創造了故宮文物大遷徙的奇蹟?象山人參與護寶功不可沒

馬敘倫致勵乃驥信函。 勵仲生提供

勵乃驥進入故宮博物院,也是馬先生的介紹與推薦。1935年2月,由馬敘倫介紹,勵乃驥任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總務處第四科科長。勵乃驥學識豐富,而且膽識過人,讓他出任故宮博物院總務科長真是最合適不過了。關於勵乃驥的膽識,馬敘倫先生是最清楚的。

1926年,廣東國民政府派馬敘倫、許寶駒到浙江策反夏超,還有上海軍政總長紐永建同時響應。紐永建以裝備不足為由,提出籌銀十萬元的要求。當時上海戒嚴,匯兌不通,馬敘倫派去執行任務的兩個人都在中途犧牲了。誰還願意冒險赴滬呢?當時,只有勵乃驥挺身而出,勇擔重任。他將十萬元銀票和委任狀壓在箱底,義無反顧地去執行任務。當他途經嘉興關卡時,孫傳芳軍衛兵攔住要檢查,正當一種為國犧牲的念頭閃過勵乃驥腦海的時候,正好現場有一位軍官認出了勵乃驥,原來是他的學生。當時衛兵還是要搜身驗箱,這位學生隨手抽了衛兵兩個耳光說:“我的老師你也敢搜?”正是千鈞一髮,死裡逃生啊!勵乃驥就這樣躲過了一劫,並順利到達上海,完成了任務。自此,勵乃驥的超人膽識獲得眾人敬佩。

1937年北平淪陷後,勵乃驥返象山創辦私立立三中學。1939年,抗日戰事越來越緊張,故宮文物轉移工作也越發繁重,勵乃驥再次被請回故宮博物院擔任原職,赴重慶參與文物大遷徙保護工作。在馬衡院長的領導下,身為總務科長的勵乃驥帶領科室同事,清點文物、索引編目,踏上了大批文物南遷、西遷的漫漫長途。在文物遷徙的過程中,充滿了艱難險阻,常常會面臨生命的危險。赴重慶的路上就先後有兩次遭遇兇惡的盜賊,勵乃驥都挺身而出,與同事合力勇鬥盜賊,終於使文物轉危為安。

其實,這種捨身護寶的精神在勵乃驥和這些故宮人看來,也只是“謹守崗位”,只是自已對國家應負的職責。如今,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裡還存有一封特別的書信,這封書信是當時遠在重慶的勵乃驥寫給那志良先生的弔唁函,過世的是那志良的父親,也北平的故宮人。

勵乃驥在書信中寫到了“謹守崗位,便是功在國家”,因為在他們看來,捨身護寶只是他們對國家應盡的職責。一開始,他們就有了與國寶共存亡的堅定信念!


是誰創造了故宮文物大遷徙的奇蹟?象山人參與護寶功不可沒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勵乃驥致那志良的書信。 圖片來自網絡

1939年5月,故宮三路西遷文物安全到達重慶,勵乃驥任重慶總辦事處科長、人事股長。7月份,勵乃驥又以鑑別古物專員的身份,與故宮古物科科員傅振倫一起護送文物精品赴蘇聯舉辦莫斯科中國藝術展覽會,他們又踏上了另一條護寶之路。勵乃驥在莫斯科工作了半年後,又回到重慶,為守護故宮文物盡心盡力。1945年抗戰勝利後,很多內遷人士紛紛離渝歸鄉,而勵乃驥仍留在重慶繼續守護文物。直到1947年,勵乃驥才帶著家人,和同事們一起護送故宮文物復員南京。第二年,勵乃驥又應馬衡院長之邀,轉赴北平復任故宮博物院總務科長。1949年初,因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部分人員去了臺灣,勵乃驥又到南京任分院院長。同年9年,才持解放軍南京市軍管會開具的《回籍證明書》回到東溪老家。


是誰創造了故宮文物大遷徙的奇蹟?象山人參與護寶功不可沒

1949年勵乃驥回籍證明書。 原件由勵仲生先生提供,筆者翻拍。


是誰創造了故宮文物大遷徙的奇蹟?象山人參與護寶功不可沒

勵乃驥先生兒子勵仲生先生。吳偉峰 攝

今年7月5日,筆者找到了勵乃驥先生的兒子勵仲生先生,請他回憶往昔歲月,並提供了相關資料。勵仲生出生於1944年,當時還在文物南遷的征途中,勵仲生生於貴陽,貴陽簡稱“築”,因而當初取名築築,後改維築,今名仲生。

勵仲生先生回憶說:我對貴陽沒有絲毫記憶了,可能沒停留多少時間。後來父親就回重慶了,我三四歲的時候還在重慶。我記得是住在海棠溪一個叫“百子坪”的地方,這地方有兩座小洋房,一座是我家住的,另一座是馬衡院長住的。我經常去馬衡院長家玩,馬院長家有一隻鵝很兇的,有一次把我的臉都咬破了,我母親很心疼。


是誰創造了故宮文物大遷徙的奇蹟?象山人參與護寶功不可沒

1947年春,參與故宮文物南遷職員及其家屬在重慶北溫泉合影。

是誰創造了故宮文物大遷徙的奇蹟?象山人參與護寶功不可沒

局部放大圖。右二為勵乃驥夫人姜蘅女士、右三為勵乃驥,手中的孩子就是勵仲生。 原圖由勵仲生先生提供,筆者翻拍。

勵仲生隨父母分別在重慶和北平(北京)住過。在北平時他常去故宮看父親,父親給他吃山楂糕,帶他看文物展品,他當時對西洋的“自鳴鐘”特別著迷。勵仲生還說起父親在莫斯科的一些趣事:當時父親是代表國家去蘇聯開展文化交流的,所以待遇也很高,常和駐蘇大使楊傑在一起。有好幾次楊傑都帶我父親去參加斯大林的宴會,斯大林酒量很好,而且特喜歡“喝酒外交”,楊傑酒量不行,所以他請我父親代為敬酒。其實我父親酒量也不是很好,楊傑告訴我父親一個辦法,就是在喝酒前吃下一小罐白脫奶油,酒就會浮在奶油上,不勝酒力時可以吐出來。後來我父親說:“醉是沒喝醉,但嘔吐時也是很難受的。”父親還說,斯大林的穿著很講究的,宴會也很奢侈,這麼窮的國家還這樣鋪張浪費。

當時,赴蘇聯參展的文物有1900件,其中有不少稀世珍品,如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明代畫家仇英所繪《上林賦》,陳枚等人臨摹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等。所以,勵乃驥和赴蘇同仁們的責任重大。中國藝術展覽會於1940年1月2日在蘇聯東方文化博物館開幕,不到一個月,參觀人數已達2.5萬餘人次。當地重要媒體,如《真理報》《消息報》等,都刊登了有關這次“藝展”的消息。


是誰創造了故宮文物大遷徙的奇蹟?象山人參與護寶功不可沒

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勵乃驥(左一)、傅振倫(右一)與蘇聯同仁在一起。 圖片來自網絡

勵乃驥在莫斯科大約住了半年多時間後回國,中國藝術展覽會還在蘇聯各地巡迴舉辦。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國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爆發,中國藝術展覽會被迫中斷。這時候,這批中國文物的命運引起了國內各方關注。中國外交人員立刻與蘇方磋商文物回國事宜,但是當時中蘇雙方都處於戰亂之中,如何保證中方文物安全回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後來,經過中蘇雙方長時間的磋商交涉,終於制訂了一個完整週詳的文物回國計劃。1942年5月13日,蘇聯外交部終於通知中方準備接收文物,中方專門制定了《飛運古物辦法》,北平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特派勵乃驥隨行押運並負責文物的裝機、換機工作。這是勵乃驥第二次蘇聯之行,肩負重大的護寶使命。至9月8日,赴蘇文物抵達重慶;23日,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理事王世傑、張道藩、羅家倫及院長馬衡開箱點驗無誤,中國文物終於安全回家。

勵乃驥的族兄弟勵鈞先、勵芝先與故宮文物結緣,有一位關鍵人物起作用,那就是歐陽道達先生。歐陽道達是勵乃驥北大求學時的助教,雖說他們年紀差不了多少,但還是勵乃驥的師輩。1927年,勵乃驥擔任寧波四中校長時,邀請歐陽道達擔任高中部主任和國文教員。同年,勵鈞先考入了寧波四中初中部。第二年,勵芝先失學,勵乃驥安排他在四中半工半讀,成了歐陽道達的學生。

勵鈞先後來考入杭州高級中學師範訓練班,結業後不久就赴上海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勵芝先後來經歐陽道達的介紹到杭州武林合營汽車行學習汽車駕駛與維修,學成後到上海昌泰營造廠做了汽車司機。1937年,勵芝先來到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做了校長徐培根的司機(徐培根也是象山人),1940年初,又隨航校西遷到成都。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開始通過滇緬公路向中國運送作戰物資,支持中國抗戰。勵芝先也投入了運送抗戰物資的隊伍,直到抗戰勝利前夕。

勵芝先到成都時,勵鈞先正患病,根據黨組織指示暫停地下工作,寓居重慶養病。勵芝先得知情況就聯繫歐陽道達先生,希望幫助勵鈞先找到一個工作。歐陽道達這時已經是故宮博物院樂山辦事處主任,他就寫信給勵乃驥商量,希望將勵鈞先安排到故宮辦事處工作。勵乃驥同意歐陽道達的意見,找到了勵鈞先。1940年8月,勵鈞先來到樂山辦事處工作。


是誰創造了故宮文物大遷徙的奇蹟?象山人參與護寶功不可沒

南遷文物在川陝公路運輸的艱苦狀況。 圖片來自網絡

樂山有7座庫房共存放了9361箱文物,勵鈞先與同事們負責三氏祠庫房的保管工作,三氏祠存放著2107箱文物,是最大的庫房,其管理工作十分繁重。勵鈞先為保護故宮文物盡心盡責,深受同事好評。1945年8月,峨眉辦事處缺乏人手,勵鈞先又作為骨幹調往峨眉辦事處工作。

而勵芝先是1946年初加入故宮護寶行列的。這時,抗戰已經勝利,南遷文物開始東歸重慶、南京,需要大批經驗豐富的運輸人員。於是,樂山辦事處主任歐陽道達就力邀勵芝先加入。勵芝先毫不遲疑地接受了老師的邀請,立刻聯絡曾經一起參與滇緬公路運送作戰物資的戰友們,並選定了川湘、中美兩家專業運輸公司,組織起了這支以後在文物東歸陸路運輸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運輸隊伍。

勵芝先首先負責樂山陳祠文物庫的運輸工作,之後又配合同事開展安樂段水路轉撥工作。為利於工作,他不辭辛苦搬到了馬鞍山附近的明月村暫住,夜以繼日地投身於樂山文物東歸重慶的繁重任務之中。經過一年時間艱苦卓絕的運輸工作,至1947年3月,文物安全結集重慶。這時,勵乃驥、勵鈞先、勵芝先三兄弟也因為相同的護寶使命而在重慶團聚。

故宮文物結集重慶後,共分成甲、乙、丙三組分別由巴縣、樂山、峨眉三個辦事處負責保管,勵芝先、勵鈞先分別負責乙、丙二組的文物保管工作。1947年5月,故宮護寶人終於迎來了翹首以盼的文物復員的喜慶日子。故宮文物分別由水陸兩路安全運抵南京,存放於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朝天宮文物庫。

接下來,故宮人考慮的是如何讓東歸文物重返北平,然而內戰的爆發使文物北返計劃化為泡影。1948年底,故宮博物院召開理事會,決定挑選精品文物運往臺灣。這個決定遭到了許多故宮職員的反對,勵乃驥和歐陽道達更是激烈反對,但是儘管他們多方遊說,想要阻止文物去臺,但畢竟是勢單力薄,回天乏術。當年12月22日,第一批320箱故宮精品文物由國民黨海軍部中鼎艦運往臺灣。1949年1月,又有2652箱文物分兩批被運往臺灣。

這時,勵乃驥和勵芝先決定辭職回鄉。勵鈞先和歐陽道達還留在故宮為護寶作最後的努力,當第三批文物運往臺灣時,歐陽道達、勵鈞先立刻組織工友們將朝天宮文物庫的大門用水泥死死封住,成功阻止了文物再次運臺。南京解放後,歐陽道達和勵鈞先繼續負責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的工作。


是誰創造了故宮文物大遷徙的奇蹟?象山人參與護寶功不可沒

1949年8月1日,為紀念建軍節,故宮南京分院同事在文物保存庫前合影留念。勵乃驥、勵鈞先分別在第二排、第三排中間。 圖片來自網絡

這場曠日持久的戰時故宮文物大遷徙,堪稱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蹟。而創造這個奇蹟的,就是那一批像勵氏三兄弟一樣恪守職責、忘我護寶的中國人。勵乃驥先生的後人勵仲生告訴筆者:當時我父親認為,故宮文物是中國的國寶,作為中國人,保護自已的國寶是應盡的責任,這個責任比個人的生命還要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