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太注意一個問題,方言正在中國的城市裡漸漸消失

全文共2141字,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

你可能不太注意一個問題,方言正在中國的城市裡漸漸消失


如今的抖音幾乎成了流行歌曲的風向標

《野狼Disico》的頭感覺還沒搖上幾天,最近又被一首新歌蓋過了風頭。沒錯,就是那首

《大田後生仔》


可就在前幾天,我卻被一則關於這首歌的新聞驚住了。

有好事的音樂博主跑到了這首歌中描繪的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他希望搞本地人一個唱一句《大田後生仔》的線下活動,但很尷尬的是,他發現很多當地的年輕人居然不會唱那開頭的幾句閩南語。

閩南人不會閩南語?聽起來這似乎是一件很不科學的事情。

不過後來博主自己也調侃了,怪不得詞作者在副歌部分也寫到了

零零後的同學,不會說方言。



你可能不太注意一個問題,方言正在中國的城市裡漸漸消失


不過仔細品來,這個問題似乎確實被很多人忽視。

當今的中國,比八零後九零後更小的下一代,哪一個又不是在普通話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呢?

採訪中大田縣當地的孩子也只是不會唱,但至少還是聽的懂。但把視線放到更遠的全中國,當下很多地方的孩子甚至連本地的方言聽都聽不懂。

沒錯,事實上,方言文化在當下中國城市裡正不經意地悄然流失。

你可能不太注意一個問題,方言正在中國的城市裡漸漸消失

產生原因


和幾十年前甚至十年前不同,如今的孩子一出生便沉浸在普通話的環境中,不光是爸爸媽媽,甚至周圍的一切人都不約而同的在潛意識中達成了某種認識。在孩子面前,只能說普通話。漸漸地,孩子大了,他也就只能聽得懂普通話了。

究其原因,這種現象大概最早是從十多年前隨著中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融合而產生的,伴隨著進入二十一世紀,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城市裡長大,同時,交通的不斷進步又使得地域之間的概念逐漸被縮小。

曾經最早在一個城市的不同區域間都有著不一樣的方言,但隨著不同方言區的人通婚的比例的上升,彼此的交流也逐漸捨棄了方言而採用漢語的通用語言——“普通話”。

諸多家庭的影響,再加上社會的因素,最終使得目前很多中國孩子會講所在城市或父母家鄉的方言越來越少,大多數孩子屬於“沒有方言”的一代。

你可能不太注意一個問題,方言正在中國的城市裡漸漸消失


官方在幾年前發佈了一個比較令人訝異的統計根據。

中國目前現存的120多種語言中,近一半處於衰退狀態,有20多種處於瀕危狀態,其中會說純正滿語的人竟然已經減少到不足100人。

面對這一現象,很大一部分人站出來表示,方言作為一個歷史產物,在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該到了它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了。畢竟,假如你的孩子帶著方言味的普通話行走在學校時,總是要被同學或老師調侃的。而出了社會,假如方言口音太重,總是會遇到很多不必要的問題。

的確,方言文化發展到今天,主流社會意識裡已經根深蒂固的存在一種觀念:

方言不再被需要,它們應該進博物館,而不是我們的生活。

方言有用麼?

關於方言是否還適應時代這個問題,官方早就做過回覆。

早在2005年的11月,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李宇明在接受《語言文字週報》採訪時,他指出:“一種語言的消失,就將意味著人類一種文化的失落。

人類的文化發展需要多樣性,需要不同的文化基因。因為文化基因是保存在語言裡的,如果語言喪失了,人類文化基因庫就必將喪失很多基因。過多文化基因的喪失,對人類將是一場災難。建立和諧的語言生活,首先要對語言多樣性有充分的認識,要尊重各民族的方言,要尊重各種方言,包括尊重繁體字等歷史上的文字,因為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你可能不太注意一個問題,方言正在中國的城市裡漸漸消失

方言發展到今天,社會功能性或許的確在一步步削弱,但這並不代表方言已經到了需要進入博物館的時候。

從廣義的角度去看,方言承載的不僅僅是交流。更多的已經演變成人們對於鄉間文化,對於鄉情記憶的情愫。

試想一下,當你去到北京,聽不到帶著調侃的兒化音;當你走在上海的街頭,感受不到詩人筆下的吳儂軟語;當你來到四川,沒有人再邊吃火鍋邊喊著“巴適”......當這一切真正發生的時候,你覺得,這還是我們印象中的中國麼?

另一方面,方言還承載著我們幾千以來的傳統文化。

作為全世界著名的曲藝之鄉,中國有著數不清的地方戲曲和說唱藝術。京劇、越劇、楚劇、漢劇、黃梅戲、粵劇,再算上說唱藝術中的東北二人轉、天津相聲、蘇州評彈、山西梆子戲等等。

當我們的下一代沒有人會說方言的時候,你確定這些國粹會面臨滅頂之災?

你可能不太注意一個問題,方言正在中國的城市裡漸漸消失



保護方言從你我做起

方言文化逐漸在流逝,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可喜一面。

2015年,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這是一次政府牽頭的大型語言文化國家工程,旨在保護當前瀕危以及即將消失的地方語種和文字。同時,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也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錄製項目,深入各地調取收藏各地方言,並進行科學整理保存。

這是一件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大事,我們是很歡迎的,不過作為我們普通人,我們對待方言的態度應該有所轉變。

或許正如我身邊的一個朋友曾經跟我說的那樣。

“我將來的孩子必須得聽得懂我們家鄉話,你去學校可以不說,出了社會可以不說,但你在家裡你得會說,因為這是家的一部分。”



你可能不太注意一個問題,方言正在中國的城市裡漸漸消失


當然,關於保護方言,也有人一直在默默行動著,

2015年,著名節目主持人汪涵在長沙啟動了“響應計劃”,旨在對湖南方言進行調查、分類、整理,將學術性、文化性、大眾性及趣味性結合起來,最終將調查研究成果捐獻給湖南省博物館。

汪涵表示,“響應計劃”的靈感來源就是繁體字中的“響”。“上面是一個鄉村的‘鄉’,下面是一個聲音的‘音’,所以我覺得最響亮的聲音就是鄉音。鄉音一直在被我們使用著,但真正能從鄉音中感受到文化依存,或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承上啟下的魅力的人卻不是特別多。很多人甚至對鄉音慢慢遺忘,在自己身上眼睜睜看著它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