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克林》:故鄉和他鄉的兩難抉擇,背後是漂泊者道不盡的苦楚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陳冰研。


《布魯克林》是一部愛情喜劇片,由約翰.克勞利執導,西爾莎.羅南主演。該片自2015年9月13日在美國上映以來,就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更是入圍了包括第88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女主角獎、最佳劇本改編獎等在內的多個獎項。

該片主要講述了一個來自愛爾蘭小鎮的姑娘埃利斯,因在家鄉前景渺茫,選擇背井離鄉,前往紐約布魯克林打拼的故事。她遠渡重洋,來到異鄉,擠進了一家少女公寓,以百貨收營員身份開始了新生活。剛開始的她思鄉情切,每時每刻都在思念家鄉的姐姐和母親。慢慢的,她的生活被新鮮的事物所填滿。意外邂逅的愛情,美好未來的憧憬,使她逐漸融入布魯克林。

但隨著姐姐病故的消息不期而至,她不得不返回故鄉小鎮。此時的故鄉依舊,但從布魯克林歸來的埃麗絲已不是當年的鄉村少女。她光彩奪目,她受人追捧,卻也不得不面臨留在故鄉還是回到布魯克林的選擇。

整部影片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明顯激烈的衝突,只是將平凡小人物漂泊異鄉,追求夢想的心理歷程緩緩道來。

它不煽情,卻觸動每個漂泊在外遊子的心,時而讓你鼻子發酸,時而讓你淚流滿面。儘管這部影片的背景定位在20二十世紀50年代,但出於當下時代旋渦的我們,何嘗不是和女主一樣,尋找著我們自己心目中的"布魯克林"。

所以今天,我將結合《布魯克林》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從"人物塑造、視聽語言、電影價值"三個層面入手,對該片進行解讀。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自己的觀影感受,談一談這部片子背後的獨特意義。

《布魯克林》:故鄉和他鄉的兩難抉擇,背後是漂泊者道不盡的苦楚

01、人物塑造:藉由人物情緒和外形的前後變化,體現了小鎮女孩蛻變成都市麗人的心路歷程

整部電影以女主埃莉絲的視角展開,講述了她在異鄉的成長奮鬥史。不同於以往異鄉打拼的血淚史,導演沒有讓埃利斯經歷失敗的痛苦,也沒有刻畫她成功後的喜悅,一切都是循序漸進,自然而然發生的。在影片中,導演以人物在電影中情感和形象的變化,引導觀眾遵循著電影的敘述節奏,見證艾莉絲的成長與蛻變。

① 小鎮女孩靦腆樸素,忙忙碌碌卻前途渺茫

影片開篇,埃利斯是個在小鎮麵包店打工的營業員。即使終日辛勤勞作,可依然養不活自己。她唯唯諾諾,謹小慎微,忍受著老闆娘尖酸刻薄的話語,也看盡了老闆娘嫌貧愛富的醜態,但她卻無能為力。她知道小鎮的生活就是如此,封閉的環境,已形成了社會階層的固化,像她這樣外表樸素家境普通的女孩,前途渺茫,看不到未來。

這個階段,在我看來,埃利斯就和眾多出身在底層的人物一樣,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個縮影。小鎮閉塞的生活,猶如一潭死水,無聊壓抑。

埃利斯不施粉黛,身著灰裙的形象,也是導演的刻意為之,目的是想突出埃利斯的普通平凡。

影片中的一個特寫令我印象深刻。當埃利斯望著受人追捧的南希,應邀和舞伴步入舞池遠去時,掛在她臉上的,有憧憬羨慕,也有暗自神傷。她並非嫉妒好友南希,只是覺得有些失落。她也渴望獲得別人的關注,希望自己有一天,自己能光彩奪目。

在我看來,導演通過對埃利斯情緒和外表的細緻描寫,是想突出埃利斯平凡外表下擁有一顆不平凡的心,也與之後埃利斯衣錦還鄉的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無論是女主的服裝,還是她的表情特寫,都與她出生普通,生活無望的處境相契合。這種人物塑造的直觀呈現,不僅讓觀眾更加明瞭地瞭解女主當下的處境,也使觀眾對埃利斯之後的蛻變更加期待。

《布魯克林》:故鄉和他鄉的兩難抉擇,背後是漂泊者道不盡的苦楚

② 都市麗人自信靚麗,身似浮萍卻充滿希望

來到布魯克林的埃利斯,一切對她都是那麼陌生。飯桌上,土裡土氣的艾麗斯無法融入寄宿家庭的用餐對話,她不知道肥皂還有不同的品牌,也不知道都市的女孩們都在忙些什麼。工作上,她也是慌張無措。與在小鎮上做售貨員不同,百貨大廈的櫃姐,需要微笑待客,需要閒扯家常,更需要贏得顧客的歡心,保持客戶粘度。以上的種種,都讓這個靦腆矜持的女孩覺得很不適應。

但這些,都只是暫時的。經過一段不可能逾越的咬牙堅持,埃利斯逐漸開始融入新的生活。一眾同居的姐們女孩兒們逐漸熟絡,開始教埃利斯梳妝打扮,給她坦誠的忠告。我們明顯看到艾莉絲的外形有了驚人的變化。從前的素顏,如今的胭脂、唇膏、眼線;從前土氣灰暗的裙子,已然換成了優雅豔麗的套裝,並漸漸有了個人色系款範。一個都市麗人,就這樣誕生在觀眾眼前。

然而,艾莉絲的成熟和蛻變,不單囿於外表,更在於內心的充盈。就和當代滬漂北漂一樣,作為一個飄洋過海普通的女孩子,埃利斯只有不斷提高自己,才能讓生活過得更好一點。她犧牲了夜晚娛樂的時間去學習記賬,儘管複雜的公司法以及記賬方式讓人頭大,但她沒有退縮,並順利獲得了資格證。與此同時,原本面對顧客時緊張與不知所云的她,如今也變得侃侃而談,熟絡自在。

在我看來,《布魯克林》讓觀眾看後有很強的代入感的原因在於:影片中的埃利斯有茫然有無措,有自信也有從容,穿過大西洋在紐約掙扎著生活下來,真真實實就如同每一個在外漂泊的朋友們。處於中國的我們,就如同埃利斯這般,同樣是為了自己的夢想,背井離鄉,奮鬥,紮根,最後就留在他鄉。

《布魯克林》:故鄉和他鄉的兩難抉擇,背後是漂泊者道不盡的苦楚

02、視聽語言:明亮的畫面吸引眼球,悠揚的曲調渲染氛圍,兩者完美融合感染觀眾

就本片而言,影片的動人之處,不僅在於故事情節的精彩抓人,更在於導演對於視聽語言的精準應用。通過明亮畫面與動人旋律的完美融合,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直抵人心。

① 溫暖的光線,明亮的色彩,細膩的鏡頭,帶來極致的視覺享受

首先,影片的光線柔和,帶來極度舒適的觀影感受;

作為一部愛情喜劇片,整部片子的用光極其用心,從片頭至片尾,柔光到底,讓人在觀影過程中覺得如春風拂面般溫暖。雖然前半部分聚焦於埃利斯的濃厚的鄉愁,但經過柔光的處理,人物與景色皆似在朦朧夢境中,連冬天的蕭瑟也是那樣明麗。導演藉由溫暖的柔光,弱化了鄉愁帶來的苦澀,從視覺上撫慰了漂泊者孤寂無助的內心。

其次,影片的色彩明亮絢麗,體現了愛爾蘭和布魯克林的清新風光;

愛爾蘭的質樸和布魯克林的繁華,都有屬於其自身的色彩。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墨綠色的商店外牆,莫蘭迪色系的針織上衣,蔚藍的海岸以及綠意盎然的草坪,都將愛爾蘭內斂質樸,清新秀麗的田園風光展露無疑。而鏡頭到布魯克林,色彩就變得明亮奔放。無論是酒紅色的復古大衣,還是明亮鮮豔的印花長傘裙,亦或是粉色的棉花糖,無一不體現著布魯克林的時尚優雅,富有生機。導演藉由不同的色彩,讓觀眾彷彿置身於愛爾蘭和布魯克林,領略兩地的別樣風光。

最後,細膩的鏡頭特寫,運用得當的景深處理,將人物的情緒刻畫到位。

影片中,當男友託尼帶著埃利斯來到長島的空地,向她訴說著對未來的構想藍圖時,導演給了埃利斯一個細膩的表情特寫。此時的埃利斯清晰地出現在鏡頭前,望向遠方,若有所思。而藉助架焦造成的景深,託尼望向埃利斯,影像模糊。如此富有層次的處理,是為了凸出埃利斯複雜的心理活動。在異鄉身似浮萍的心酸苦楚,到如今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生活,似乎終於變得未來可期。

在我看來,導演通過光線、色彩、鏡頭這些視覺元素的疊加運用,伴隨著劇情的緩緩展開,帶著觀眾和主角一起,體驗生活中的美好與希望。縱然漂泊很苦,鄉愁很澀,但終有一天,我們會和埃利斯一樣,等到春光絢爛的那一天。

《布魯克林》:故鄉和他鄉的兩難抉擇,背後是漂泊者道不盡的苦楚

② 悠揚的樂曲,與人物的情緒醞釀協同推進,催人淚下,感人至深

影片中,剛到布魯克林的埃利斯,跟隨神父一起,為和她一樣遠赴重洋的愛爾蘭人們發放午餐。這些人來到美國幾十年,他們為這個國家修橋、建路,他們建起了一座城,臨老了,卻只能在這座城裡流浪。遙遠的愛爾蘭對他們來說,山還是那山,水還是那水,但人已經不再是那人了。看到這些的埃利斯,思鄉情切,百感交集。

席間,一位愛爾蘭年輕人唱了一曲屬於家鄉的民謠《Casadh An Tsugain》。這是一首傳統的五聲音階旋律,配合屬於愛爾蘭的提琴,風笛,藉由抒情悠揚的旋律,配合著這群背井離鄉的愛爾蘭人無法抑制的思鄉之情,透過影片,在人們心頭緩緩淌過。

朦朧的光線,從窗外打在這些流浪者的身上,同時也打在愛麗絲的側臉上。這些流浪者們或默默吐著菸圈,或低頭若有所思,佈滿皺紋的眼角,因為對家鄉的思念,而泫然欲泣。站在一隅的埃麗絲,一半的身心已經留在了布魯克林,而陰影部分則被愛爾蘭民謠搖曳著,眼眶漸漸溼潤,漸漸淚流滿面。

仔細聆聽,導演藉由蘊含濃厚生活氣息的愛爾蘭民歌,每一個音符無不契合著畫面中這群愛爾蘭人的真切鄉愁。這些情緒從具體場面昇華而出,躍出影片,敲打著觀眾的心絃,催人淚下。人們一邊體會著劇中人物的哀思,一邊也在回憶著屬於故鄉的美好舊時光,引起了強烈的情感共鳴。

《布魯克林》:故鄉和他鄉的兩難抉擇,背後是漂泊者道不盡的苦楚

03、電影價值體現: 基於《布魯克林》的故事情節,並結合自身的觀影感受,談談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

愛與鄉愁成為了《布魯克林》這部漂泊於異鄉電影厚重的情感脈絡,配合溫和緩慢的敘事節奏,使這部影片成為治癒人們內心的一劑良藥。在我看來,這部影片不僅是 一部愛情喜劇,更是屬於每個漂泊者五味雜陳的情感自序。

所以,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瞭解這部電影,我將結合《布魯克林》的情節內容以及自己的觀影感受,談談這部電影感動人心的魅力所在:

① 思鄉情切的細膩描寫,道出無數漂泊者的辛酸苦楚

影片的前半段,聚焦於埃利斯背井離鄉,來到布魯克林的孤獨與迷茫。初來乍到,都是無根的浮萍。在白天裡,埃利斯對所有的一切都很容易做到鐵石心腸,但是到了晚上,可就不一樣了。對母親和姐姐的思念,逐漸從心底裡流淌了出來,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眼淚順著眼角落下。

終於,埃利斯等來了姐姐的來信。她含淚看完了這些信件,哭倒在床邊。薄薄的紙張背後,是斬不斷的血脈親情。那整齊的字裡行間,讓人不禁想起自己離家在外打拼的那種複雜的思緒。獨自一人在外生活有多麼困難,只有親身體會過才知道,當你踏出家門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經拋棄了能為你遮風擋雨的最後屏障,把自己交給了陌生的世界。

在我看來,對於漂泊著而言,故鄉是一杯濃茶,輕咂一口,濃香溢齒,卻苦澀盈腮。埃利斯從愛爾蘭鄉村紐約一路經歷的暈船,嘔吐,搶廁所,其實也是我們曾經經歷或者見到過的。多少背井離鄉的我們,都曾經在火車上度過一個個難忘的夜晚,在充滿了泡麵味道的車廂裡看著倒退的風景,悵然若失。故鄉,或許小到只是一枚烙印,但它深深地刻進我們的骨骼和靈魂,在我們心底的最深處。

② 故鄉的安逸與他鄉的夢幻,是亙古不變的兩難抉擇

影片的最後,埃利斯因為姐姐的去世,不得不回到故鄉小鎮。此時的她,已慢慢在布魯克林紮下腳跟。不僅蛻變為都市麗人,也收穫了與託尼的摯愛,可謂苦盡甘來。在布魯克林所經歷的一切,都使她成為了愛爾蘭獨特的存在。在這個閉塞的小鎮,埃利斯因為她的眼界,她的時尚,她的能幹,而受到了眾人的追捧。小鎮數一數二的富二代吉姆,也向埃利斯拋出了橄欖枝。

這所有的一切,是她逃離這個小鎮之前就夢寐以求的,現在她都有了。她逐漸有些迷失,她牽掛著託尼,但又留戀著吉姆。與其說她在愛情中搖擺不定,不如說她是對生活的抉擇陷入了兩難。一邊是小鎮生活的安逸富足,另一邊是時尚都市的繁榮和奮發,埃利斯一時躊躇不前。

在我看來,《布魯克林》這部影片的出彩之處,在於對真實生活經歷的感性再現。導演藉由埃利斯對於大城小鎮兩難的選擇,影射當下現實,引人思考。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恰好幸運地出生在實現自己人生理想之所在地,也由此方才會生出古今中外那麼多"淘金夢"以及"國家夢"的說法。故鄉的親情羈絆,他想的逐夢之旅,想必是每個漂泊者都經歷過的人生難題。

《布魯克林》:故鄉和他鄉的兩難抉擇,背後是漂泊者道不盡的苦楚

③ 心隨境轉,境隨心轉,選擇沒有對錯,只求無愧於心

最終,埃利斯忠於內心,選擇了返回布魯克林,繼續她的漂泊生涯。儘管小鎮有養育之恩的母親,感情至深的閨蜜,還有家境殷實的富二代,但小鎮閉塞的環境,老闆娘的流言蜚語,使埃利斯清楚的知道,小鎮的一切都沒變,但物是人非,她已經回不去了。

再度前往紐約,在郵輪上,一個曾經如埃利斯的女孩問她,聽說布魯克林就像家一樣。此時的埃利斯,彷彿幻化成昔日甲板上的紅衣女郎,帶著堅定與從容,給予了肯定的回答。對現在的愛麗絲來說,布魯克林雖然不是從小長大的地方,但卻是能帶給她未來和幸福的地方。就如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說"此心安是吾鄉。"

在我看來,人生的十字路口,選擇留守還是創造,沒有對錯,只有無悔。就如影片最後埃利斯在午後陽光,背靠高牆,等待託尼那般從容自信。背後是標誌性的布魯克林大橋,而她也從不安失落的漂泊者,變成了獨立堅強的城中人。儘管前路漫漫,但只要心中無悔,內心充沛,就有了前行的不竭動力。

總結一下:

《布魯克林》是一個關於漂泊與迴歸、摯愛與痛失、個人的自由與責任的故事,影片沉靜、細膩而溫柔。導演在掌握電影的調性以及節奏感方面都恰到好處,悲喜交集,令人動容。但如果這部影片只執著於鄉愁,就無法看到影片背後對於人生抉擇這個課題的感悟和思考。

因此,為了讓大家瞭解影片背後的意義,我在分析完人物塑造以及視聽語言後,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就影片的價值意義,結合我自己的感受,提出了一些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