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應該選擇在大城市奮鬥,還是回家鄉當富二代?這部電影找到答案

今天的工作怎麼樣呀?在對家鄉的在不捨中,你是不是也有“在哪裡發展對自己會更好”的疑問?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和你分享一篇舊文...

今天跟大家聊部電影。

最近回了一趟老家,小鎮變化很大。乾淨的街道,統一風格的建築物,像是江浙一帶的旅遊古鎮,跟我印象中的家鄉有了很大的變化。

給友人發去照片,她冷不防地問,你來上海十年,有沒有一刻想過歸鄉?

不知怎的,想起那個我喜歡的電影《布魯克林》。

劇中的女主角愛麗絲,生活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的愛爾蘭小鎮。那裡經濟凋敝,就像是現在中國那些不知名的小鎮,也如我的家鄉。

愛麗絲在家鄉找不到體面的工作,帶著家人殷切的期望與對美國的未知,她登上了前往美國的輪船。

我應該選擇在大城市奮鬥,還是回家鄉當富二代?這部電影找到答案

前路漫漫,大海夜航,波浪翻滾,她被暈船折磨得痛苦不堪。

還好,同艙的女孩子,一個已在美國落腳的更時髦的姐姐,教給了她如何應對暈船,如何從隔壁艙的住客手裡奪回廁所的使用權,還有,如何在入境時表現得鎮定自若,以免被拒絕入境。

我應該選擇在大城市奮鬥,還是回家鄉當富二代?這部電影找到答案

這一段我曾經反覆看了好幾遍。剛剛啟程的愛麗絲,像極了剛剛來到上海的我。多年前我剛來上海工作,在公司看到那些光鮮利落的前輩們時,內心揮之不去的虛怯,一度保持微笑沉默不語。

我應該選擇在大城市奮鬥,還是回家鄉當富二代?這部電影找到答案

後來愛麗絲在美國站穩了腳跟,還遇到了愛她的意大利小夥子,生活逐漸順意。直到家裡傳來消息,姐姐因病去世了。

愛麗絲決定回家,而男友擔心她會一去不回,於是兩人閃婚。男友的話意味深長,“家,畢竟是家。”

果然,回家後的愛麗絲,受到了從未有過的矚目,她時髦的外表、在紐約學到的技能,讓最漂亮的小鎮女孩也相形見絀,她的見識與談吐吸引了鎮上青年才俊的青睞。

我應該選擇在大城市奮鬥,還是回家鄉當富二代?這部電影找到答案

在紐約那個平凡的愛麗絲,在家鄉找到了一份特別的優越感。

愛麗絲動搖了,她想接受當地富家子弟的求婚,留下來過上這樣美好的生活。但很快,鎮上愛嚼舌根的老太太,不無得意地拆穿了她已婚的真相。

愛麗絲憤怒的回擊:“我幾乎忘了,幾乎忘了這個小鎮原本的樣子”。

我應該選擇在大城市奮鬥,還是回家鄉當富二代?這部電影找到答案

是啊,小鎮幾乎每個人都認識,出次門要打無數的招呼。小鎮沒有改變,小鎮還是那個充滿親緣關係,沒有秘密的地方。只是當她遠在紐約的時候,當她“衣錦還鄉”的時候,她看到的是那個她心目中的家鄉。

她看到了自己最想要的一面,卻不自覺地忽略了,與這些理想的環境相伴而生的,背後必須承受的代價。

我身邊有很多“愛麗絲”。他們身上演繹的不只是“女人的奮鬥史”,而是小鎮青年,在家鄉和都市之間的糾結和成長。

我應該選擇在大城市奮鬥,還是回家鄉當富二代?這部電影找到答案

電影中,向愛麗絲求婚的愛爾蘭小夥子說了一句讓我很感慨的話:“在你們眼裡我的生活很容易,繼承家業,房子。可是我很害怕這輩子我都無法離開愛爾蘭。我想去看看倫敦、巴黎、羅馬、還有你的紐約”。

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世界哪裡都是圍城。當一個人不滿當下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美化另一個處境。

我老家的房子,後院有一塊很大的空地。老爸最近又跟我說,“等夏天我就種很多種花,傍晚在花園跟朋友一起喝茶乘涼,應該蠻好的。”

我忍不住提醒他,老爸,這句話你講了快十年了。等我上高中,等我大學畢業,等自己退休,老爸的花園永遠存在於未來的想象中。

生活在別處,生活在未來,是作家筆下的夢幻,是我們心中的理想。很多人以為“活在當下”是一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樂主義,我卻不這樣認為。

回想起《布魯克林》裡,愛麗絲最後的離開。她與母親告別,給向她求婚的家鄉男子留下解釋的信函,登上了回程的路。

在輪船上,遇見如同她當年一般緊張的愛爾蘭女孩,她也像當年那個幫助過她的姐姐一樣,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那個小女孩:“

剛開始你會很難過,但是別怕,這一切會過去。有一天太陽會重新升起來,你或許都未曾注意到,你會開始掛念一個和你毫無聯繫人,你會知道,這就是你的安生之地。

從接受他人的幫助,到付出自己的幫助,這是我眼中愛麗絲最大的成長時刻。

選擇哪裡棲身,並不是最重要的。安生之地,皆是吾鄉。

我應該選擇在大城市奮鬥,還是回家鄉當富二代?這部電影找到答案


選擇在大城市奮鬥的你不能沒存款!如何理財才能安全穩賺?如何識別理財中的雷區,防止資產縮水?……服務百萬人的理財專家簡七為你帶來系統理財課程,教你從小白到理財高手,猛戳

精選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