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抽絲剝繭的流行病學“福爾摩斯”

 天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張穎

【誰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抽絲剝繭的流行病學“福爾摩斯”

【誰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抽絲剝繭的流行病學“福爾摩斯”

  這次疫情,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室組成了流行病學調查團隊,我和同事們一直站在流行病學調查一線,24小時值守。

  我和團隊的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在醫學領域偵破案件。做流行病學調查,很多時候我和同事要通過情景重現深入“紅區”。“在流行病學調查過程中發現,有一個重點病例患者去過醫院,但是沒去過發熱門診,在醫院裡走了很多圈。像這種情況,我們必須從進醫院大門開始,沿著患者走過的路線驗證患者說的是否正確。比如患者說去過發熱門診,我們就要調出當天發熱門診的記錄,查看患者是否去過,幾點去的,待了多長時間,在發熱門診跟誰接觸過,中間經過哪些診室,經過哪個樓道,旁邊有什麼樣的情況;判定患者有可能汙染的區域和路線,當時醫務人員的防護情況怎麼樣,周圍是否有其他病患,有沒有陪護,這些都必須落實到位,容不得半點疏忽。

  做流行病學調查,一定要有患者核酸檢測樣本作為依據。有一次,我去一家醫院提取檢測樣本。那家醫院留在“紅區”的醫護人員非常少,也沒有人做過採樣。我穿著防護服、戴著口罩和護目鏡,在現場給每一個患者進行了咽拭子和痰的採樣。因為有些患者咳痰是噴濺式的,取樣過程相當危險。我們在“紅區”裡待了3個多小時,病區溫度達20多攝氏度,後來護目鏡裡全都是水珠,什麼都看不見了,最後不得不換了一個。這個經歷讓我體驗到一線醫護人員的不容易,也更深刻體會到肩負的責任:如果我們把百姓的傳播都防控了,其實相應地也是在保護臨床醫生。疾控中心在前面進行群體性防控,臨床醫生則進行個體的搶救和治療。我們雖然在不同的崗位,但目的是一樣的。我們必須替百姓守好陣地,守好一個戰壕裡的兄弟──臨床醫生。

  本報記者 廖晨霞 整理

  照片由天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供

  記者手記

  與臨床醫生不同,疾控中心面對的是群體防控,第一時間把所有病例、疑似病例以及密切接觸的情況、症狀等所有的信息彙總、釐清,通過建立完善的數據庫,研判疫情趨勢,分析疫情並作出風險評估……張穎和同事們連軸轉地工作,為天津防控疫情及時、精準決策提供了海量的數據支持和最精確的信息索引。在2月2日舉行的天津市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上,張穎對寶坻區百貨大樓5例病例的病毒溯源,以對病毒傳播鏈條抽絲剝繭式的講解走紅網絡,被網友譽為天津“福爾摩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